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一、课前交流,师生谈话 喜欢音乐吗?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二、创设情境,由曲入诗 1.师: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关于音乐的话题。今天我们的课就从音乐欣赏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静很特别的乐曲,请大家静静地欣赏,看看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析: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诗中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5.
改写 元二要奉命远赴安西守护边疆了。一听到这个消息,王维就赶紧从长安骑着快马赶到渭城来为好朋友送行。  相似文献   

6.
7.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较为平常的七言绝句 ,但它却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 ,歌中有诗”的特色。无论从内容上 ,还是诗的韵律上均能体现“诗歌美” ,因而才能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 ,传唱至今 ,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8.
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是表达友情的典范之作,自诞生就成为人们传诵的名作。看似平淡的诗句究竟有什么魅力潜藏其中,值得探究。关键在于诗作不直言其情,而采用了寄情于景、托物寓情的深婉手法,巧妙地烘托了主客真挚深厚的友情。不仅所抒之情感动人,而且其妙传其情的技巧也很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堂古诗文教学课。教师在引领学生诵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大意后,是这样组织学生探究诗意、体验诗情的。师: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那天送别元二回来后,他即兴为这首诗配了一幅画。他会画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古诗,然后猜一猜。(生马上低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下半年崇左市左江源特级教师工作坊大新站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活动已经结束。回味此次活动中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整个备课、上课过程,期间的思想跃动依然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从语篇分析功能出发,运用本功能的主位——述位系统、信息结构系统和衔接系统,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及其英译文进行尝试性分析,旨在说明语言语篇功能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庞德《送元二使安西》译诗通过音韵、节奏、意象等手段成功的传达了蕴含在原诗中的离情别绪。在译诗中再现原诗的情感,正是庞德的孜孜以求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古代送别诗中的极品。而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对于古人所作的这样一首极负盛名、饱含离别深情的诗作,怎样走进十岁左右的孩子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那情、那境、那匠心独具的结构及语言魅力呢?课前我查阅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了多处链接拓展,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走近作者。  相似文献   

14.
古人送别多在晚上,古典学中其例举不胜举。亦有在早上及白天.但毕竟是少数。诗贵含蓄,对含蓄诗作的时间领会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15.
《送元二使安西》是宋代送别诗词中最常见的取法源头之一。对诗意的展现,宋人或形之以画——如李伯时的《阳关图》——这为宋诗带来了一系列的题画诗;或于词中创制新调——如《古阳关》、《阳关引》、《阳关三叠》等;或于诗词中直袭本意、化用意象,以书写别绪离情。  相似文献   

16.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根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多维转换角度,将译者主体的适应与选择和唐诗翻译这一活动相结合,对《送元二使安西》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尝试根据"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标准来选择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意象、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诗学、美学对二者在诗歌创作、欣赏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机制往往仅作印象式的"顿悟"分析。从人类普遍认知主义原则出发的认知诗学研究为解释诗歌意象意境具体生发机制提供了新路径。以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入手解释其中的主次意象明晰过程、依依惜别的意境感知过程,从而为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提供有益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别离,是芸芸众生经常演出的重要人生节目,现代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交通不便、通信困难甚至常常是兵荒马乱的古代?唐人抒写离愁别恨的别离诗。名篇成百上千,就像一阕大合唱,从初唐一直唱到晚唐,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直唱到张泌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角度看,只有严格从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出发,才有可能忠实、畅通、切合地传递原作之精神,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送元二使安西》的两个英译本,许渊冲版在指称意义转换上略自由,言内意义转换上有些关键词汇略平淡,然而整体简约曼妙;何中坚版在指称意义转换上贴切,在言内意义转换上生动,整体的音韵美和画境美都传神表达出来。汉语诗歌语言符号的语用意义用英语转换对译者来讲是巨大的挑战,许与何的译本在这方面的传达略有欠缺。这方面的可行之法,即时性的为增加注释,长远性的为促进中国文化语言符号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李莎 《湖南教育》2013,(1):28-31
教学目标: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课前板书古诗,"浥"字暂不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