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郑樵<六书略>在对象形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和提出了"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文字观;象形为本,六书乃象形之变的汉字孳生观;象形处于六书之首的次序观;阐释了象形与其他各书的区别.但是,由于郑樵不能专心精究汉字,加之时代的限制,他运用自己所阐释的理论具体分析汉字时,在标准的把握上存在问题,从而造成了很多理论与统属汉字的矛盾与混乱.我们认为,研究六书首先要确定一种特定的汉字字体为研究对象;其次要充分认识象形字是一个具有形音义的独立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再次,不仅要看某一汉字的现在形体,更要看这一汉字的历史即过去,这是我们全面把握和准确分析某一汉字的关键.在必须承认郑樵开创之功与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矛盾与混乱之处,以及由此而反映的他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对六书与汉字之间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汉字起源的研究误解甚多 ,人们多以为汉字的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 ,其实 ,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也不是当时的主流文字 ,更不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代表 ,相反却是那时一种职业性的落后的“变文” ;甲骨———金文———竹简书没有先后的继承关系 ,它们只是书刻文字材料的进化过程 ;汉字的起源不是考古学的问题 ,是心理学的问题 ,是人类文化学的问题。我们不能将文字与书写文字的物质材料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汉字进行了两次重大的改革:第一次在1956年,成绩很大,问题不少;第二次在1978年,彻底失败,被迫废止.对汉字的简化究竟应该做出怎样的评价,回溯与思考,有利于人们对汉字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更科学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书法起源于汉字,而象形则是汉字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绘画也一样是以客观物象为依据生发出来的.因而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一种血脉相通的联系.通过对中国书面的起源、书与画的线条美的梳理与总结,概述线条美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当中的运用,从而深刻阐述书法线条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文字学》这本书看,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它不仅仅体现在“三书说”的提出;也体现在不局限研究某个阶段和某种形式的汉字,确定汉字学的研究对象,指明字和词的分别,不道余力地驳斥汉字落后论等等;而其中最为世人所忽略的是,唐兰先生在此书里,对文字字源的推求.  相似文献   

6.
正疏与密疏与密的关系处理,也是书法结字练习的重点之一。疏与密的形成有两种:一是不同汉字笔画多少不一,以及单个汉字不同部分笔画多少也不一样,客观上是由不同汉字构字属性导致的。二是书写时运用艺术手段,书手依照艺术规律和自身审美取向,合理调度疏密关系,对汉字布白进行艺术加工。《石门铭》的书者王远,在遵循汉字书写疏密变化常规的基础上,又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汉字实在伟大.每一个汉字都有一部诞生、成长、发展、变化的历史;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中国的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每一个汉字又都是一幅生动美妙的图画. 造字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没有文字之前,大家只能通过声音,口口相传来进行交流,把意思表达出来,但是它传不远,也难以永久保存.  相似文献   

8.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东汉时期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倾尽毕生精力,致力于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其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汉语文字学经典之作,使汉字的形、音、义得到规范和统一,是汉字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被誉为"千古一书""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许慎被时人和后世尊为"五经无双许叔重""字圣""字学宗师""辞书鼻祖""文化宗师",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汉字书千年,文脉永流传。  相似文献   

9.
<正>一、汉字的科学性汉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录符号,它的产生并不是随意的,无规律可循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撰著了《说文解字》,作者在此书中对六书进行了准确生动的阐述,第一次揭示了汉字造字法深奥的内涵。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我们祖先用这六种方法创造了大量的汉字,又教会了他们后代用这些方法去造字、用字。古人创造六种造字方法的原理是,尊重客观事物原貌,利用抽象思维加以符号化。其次是为  相似文献   

10.
书与我飞翔     
书是什么?书是我们的朋友,老师.   我喜欢看书,特别喜欢到书店看书,因为那儿书更多.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书店,我找了一本书,名叫《汉字》,里面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我翻开书,书上写着:夏朝人们使用的是甲骨文,它是刻在动物的骨头上的,这是原始汉字:商、周朝人们使用的是金文,它是刻在青铜器上;秦(春秋战国)写的是小篆,刻在竹片上;汉朝写的是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写在纸上,这是标准汉字.这就是汉字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2.
卢翠 《怀化师专学报》2010,(12):100-102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近期编写的《实用汉语近义虚词词典》的用词用字进行了考察,以此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统计、控制外向型词典用词用字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控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对用词用字数量和范围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其进行文字说解的科学性和广博性使其成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而凝塑和反映上古时期丰富音乐文化的音乐文字也同样充盈于其中。从《说文解字》的研究历程入手,总结、分析《说文解字》文字研究目下所呈现出的特点,介入音乐学视域对《说文解字》中音乐文字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以期翼引起读者对《说文解字》音乐学文献研究价值的准确认知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论清代满蒙文大型“分类词典”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年间圣祖敕令编纂了满文单语种大型分类词典——《御制清文鉴》和满蒙合璧的《清文合蒙古鉴》等。至乾隆年间,高宗敕令在这些早期词典基础上扩充类目、修订借词、增加注音等,逐渐规范编成了标音词典——《御制增订清文鉴》。在此基础上编纂了《御制清文鉴补遗桑抄》、《清文鉴择录》、《选录清文鉴要语》、《清文总汇》、《满汉文鉴》等满汉合璧的大型分类词典,之后合并满蒙合璧词典和满汉合璧标音词典等。编纂了《御制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其后又增加藏文、维文等编成了《四体合璧文鉴》、《御制四体清文鉴》、《御制五体清文鉴》等四、五体合璧词典。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新字典》是民国初期一部注重实用性与时代性的辞书,是中国传统字书向现代语文字典、词典过渡的产物。该书在体例和内容上的革新,促进了语文辞书及外汉双语辞典的编纂及发展。然而在中国辞书史上却鲜有论及,其历史地位也尚未得到肯定。本文通过比较此前出版的《康熙字典》以及其后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旨在探讨分析该书的成就与不足,客观地评价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清代郝懿行的《证俗文》是明清俗语辞书中收录外来词较多的著作,其中卷十八以收录异族语言词语为主,卷十九以收佛教词语为主。《证俗文》参阅多种文献,汇集了历代典籍记载的外来词数百条,引文出处翔实可靠,释词有其特点,略具外来词词典性质,可供当代研究外来词或编纂外来词典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干禄字书》的正字观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禄字书>是唐代一部重要的正字字书,检测书中俗、通、正三种字样的来源、理据等状况,得知此书的正字标准主要是有来源与有理据,不仅重视规范字形,还重视规范字用.此书所体现的注重来源与理据的正字观念和变通、弹性的规范原则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的三部和英国的一部翻译词典的简要利弊分析,认为我国翻译词典的编撰已经逐步成熟,并趋于完善,但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我国目前的翻译研究还相对西方落后的状况,我国的翻译词典编撰工作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汪维懋《汉语重言词词典》是着研究汉语重言词的新成果。本揭示该书发掘新词、丰富书证和重视溯源、分析义项等三方面的特色,肯定其填补汉语重言词研究和词典编纂空白的意义;同时也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