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史,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本。理性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一个过程。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通过各种社会传播路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为群众理解并被自觉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探索和制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终极追求是不谋而合的,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语境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树立平等对话、隐性教育、生活教育的全新传播理念;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语言,注重科学性,力求通俗性,具有针对性,彰显生动性;优化新媒体传播过程,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挖掘民族精神的契合点,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扩散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民群众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创新传播方法,坚持上下联动、情理并举、舆论引导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5.
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要靠党对群众的灌输,还要靠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以及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用、实践,充分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一个正确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关系的问题,必须分层进行,充分发挥不同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当前,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理论工作者、人民群众、青年这四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重视民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改善民生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群众,使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重视民生的现实基础、人文关怀和制度优势,从而真心接受、认同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过程,文章力求运用传播学的有关知识,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受众出发,对其心理状态(求新心理,求实心理和逆反心理)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求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业已成为大众媒介的一个主要传播平台,现今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试以网络媒体做为媒介这个角度去寻找全新的一种传播途径,解决当前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和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由此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普通大众中的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忆历史,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表现出来,就需要三种重要形式。这三种重要形式分别是大众化的语言形式、大众化的纪念活动形式和大众化的媒体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外在体现。这种功能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通过理论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人民群众;通过政策宣传,让马克思主义以政策为载体走进人民群众;通过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通过实践内化,让人民群众在建设实践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通过氛围营造,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