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恭绰先生编的<全清词钞>是收录清词最多的选本.作为一个选本,编者在弃取之间就有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呢?通过对<全清词钞>的粗略阅读,大概得出以下几点:标榜抒写胸臆,率尔而作,反映重大现实题材;主张革新词之格律,提出"能合乐、有韵脚、雅俗能共赏"的新词律观;并且在<全清词钞>的编辑过程中,努力实行其"搜罗宏富、审慎精严"的词学文献观.  相似文献   

2.
选本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载体,它既是用以阅读的文本,又是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宋代词选作为词选的开端和尝试,其词学理论批评价值主要有四:侧艳的词体意识、崇雅的审美理念、重"当下"的接受意识和评选结合的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读书不仅能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通古博今,还能无形中进入他人的世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在以下方面做好阅读教学的工作。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读"兴趣是最大的内动力"。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学生进行自觉阅读的前提。只有当学生阅读兴趣被激发了,学生才能够自主阅读、探究,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真正地变成"悦"读。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是  相似文献   

4.
本课篇幅短小,生僻字词少,且语言明白晓畅,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循其思路,知其内容,懂其道理上。因此设计了这“三读十一问”作为阅读提纲,可印发给学生导其自学(不必印答案),然后课堂上只把那些回答有困难的问题作些点拨,使之通窍即可。读第一遍:要求粗知全文之纲,之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一、文题中“继续”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毛主席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个问题的? (继续,用在这里,说明过去战争年代我党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今后要保持、继承这个传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本课文节选自毛泽东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没有丰富的阅读,语文能力就不会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加强课外阅读成了新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理念。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案例一:在进行《清平乐·村居》的"拓展延伸"环节时,向学生介绍了辛弃疾的另一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并且  相似文献   

6.
正学好文言文对高中生而言非常重要,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阅读题和文化经典阅读题占的分值多,而且写作也完全可以从文言文中取材取法。那么,如何教好文言文呢?教文言文要理直气壮地抓"言",以之为基础。但是只抓"言",品味不到文章的韵味,学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学起来被动,因此教文言文要兼顾"文"。一、以"言"为重,疏通字词字词基础在高一时以教师讲解为主,尽量弥补初中淡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应该有语文课的味道。但是不少语文课依然是"上起来味同嚼蜡,听起来昏昏欲睡,学起来少慢差费"。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究竟怎样才能上出语文课应有的味道呢?实践告诉我,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五味":韵味,情味,滋味,趣味,回味。一、语文课要有书声琅琅的"韵味"清代古文家曾国藩在谈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以说,语言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3,(67):30-31
<正>谈到语文阅读教学,总离不开"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话题。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在回答诸如"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等这些问题时,答案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或者干脆就是"读是为了写",显然这个观点是将"阅读"放在了写作的附庸地位。读写要结合,读也能促进写,这本没什么异议,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读了就能写吗?阅读有怎样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呢?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读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既然阅读不仅仅为了写,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呢?这就要从社会对阅读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不学会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  相似文献   

9.
陈灼花 《新教师》2019,(9):66-67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题,要想攻克阅读难题,首先要知道学生到底要读什么。笔者认为有“四读”是学生英语阅读时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一读“词”,二读“句”,三读“意”,四读“境”。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兼顾词、句、意、境,将“四读”做到位?笔者通过观摩大量的小学英语阅读优质课,发现图文式的板书是使阅读教学达成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闺怨词"呈现出一种卓然不群的独特韵味。本文拟就这位天才女作家的"闺怨词"创作做一些粗浅的探索。一、李清照"闺怨词"例析细品李清照的"闺怨词"不难发现,它们内容真实健康、感情真挚深笃、格调婉约细腻,时而表现志同道合的同志之好,时而传递铭心刻骨的相思之情,时而抒写柔弱低回的离愁别绪,时而倾吐悱恻缠绵的寂寞孤独。像  相似文献   

11.
吴伟业是清初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善以诗词言史,故昔人誉之为"诗史"、"词史".近世辄好谈"诗史",而多略其"词史"之心、"词史"之作.本文结合明清之际广阔的社会背景,探讨吴伟业的核心词学意识--"词史"观之生成、发展过程,以及对词创作的影响.词心与史思的结合贯穿于吴伟业词史创作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以词纪史,情余于事;以词论史,幽微要眇;词笔与史笔浑然一体等特征.这使得其"词史"之作独具特色,既不同于"诗史"之作,也不同于史乘.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落实课标精神,开展课外阅读指导,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回答。"课外阅读推荐课"是重要的课型之一,它的实施的好坏,决定着孩子们的后续阅读兴趣与阅读效果。一、课外阅读推荐课的"情趣"缺失1.小处着眼,内容过细当下我们阅读推荐课,常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围绕细枝末节的语文知  相似文献   

13.
蕙风词论辑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况周颐的词集除《蕙风词》之外有总集两种、别集十一种,其词集自序、论词之词、词之题序与自注,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扩展了况周颐的词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辑补况周颐词集之词论文献,对其词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小学高年级正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形成一定阅读能力的关键期。那么就小学高年级而言,整本书阅读究竟有哪些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自身实践,笔者谈谈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建构策略。一、立体推进:"共读"与"漂读"相结合,辅导与  相似文献   

15.
所谓”开卷”,就是指打开书来读,也就是措读书或者看书,“开卷有益”众所周知。是不是一开卷就都有益呢?我想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开卷是否都有益?取决于一个“卷”字。如果是好卷自然受益匪浅,如果是坏卷那就说不定了。所以,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就必须有选择性地读。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让人读了受益终生。好的书籍给人巨大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是因为阅读了上千种好书籍,才写出了《资本论》;因为读了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而让我们知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词人 ,其词作“大声镗革塔小声铿钅訇。”而其“禾农织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后村集·辛稼轩集序》)正所谓一体万殊 ,风格多样。但无可否认稼轩词的主要成就还在其抒发报国激情 ,表达抗金斗志 ,感叹英雄失路的豪杰之词中。王国维曾说 :“苏旷辛豪” ,以一“豪”字来概括辛词的风格 ,可谓得之矣。本文拟就辛词之豪试做论述。翻开稼轩词集便可感到一种昂扬悲壮、发扬奋历之气 ,这便是王氏所称之“豪”。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也说 :“稼轩词龙腾虎掷。”“稼轩豪杰之词也。”纵观稼轩词集 ,我们可…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常州词派历代词人的读词方式有其内在的继承性。具体看来,张惠言以"比兴寄托"的方式读词;周济以"寄托"的方式读词;谭献以"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方式读词;陈廷焯以"沉郁"的方式读词。且这种读词方式的产生主要归因于词学本身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为谁而生?理解为谁进行?不同的阅读者会持有不同的阅读理念。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主张:"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当代学者钱理群则强调:"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当代作家马原倡导说:"读书要有慧根……读书是读‘表’与读‘里’的合一。"为什么这些年来语文教育界提倡"一千个读者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理解的方式?难道千差万别的阅读理解的方式背后没有普遍共通的规律吗?笔者试图探讨阅读理解的方式,不当之处恳请同人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阅读是指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有效对话,但是,以往我们仅是让学生简单的"读",并没有组织学生与之进行对话,导致很多学生的阅读只是堆积文字,并不能感受文章的内涵,也感受不到作者在用词、用句上的巧妙之处。所以,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加强对话,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形成能力,进而确保每篇文本的存在价值都能被"读"出来。  相似文献   

20.
取法     
清代刘开曾说:"不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家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创之域。"道理说得很明白,要想写好文章就须多读好文章。我们的老师似乎深谙此理,他们费尽心思帮同学们把历年经典的考场范文总结成各类技法,想让学生达到"一招在身,考场无忧"的境界。但是最终的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