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起源于远古时代,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从宏观微观上影响群体、个体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大学生能否确立正确的信仰,不仅事关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发展。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变迁,民众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剧烈的改变。大学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群体,在这样多元化的社会背号下,其思想也必然受到影响。为了了解现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以及对信仰的认知程度,选取宋兴川编制的《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及自编的信仰调查问卷,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对大学生的信仰状态做出评估。在此基础上,从个体、他人、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来分析大学生信仰现状呈现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深入认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反思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不足和困境;通过优化信仰教育环境,遵循教育规律,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体系,实现信仰教育方式、途径的改进与创新等,增强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心理学家对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现状,并指出进行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栋梁,在培育大学生时要做好法律信仰培育工作,加快法制化社会建设。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开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加快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核心内容,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他们的法律信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性,科学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信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对影响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科 《科教文汇》2012,(28):12-12,14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给大学生信仰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要教育学生认清国际形势.学习近现代史知识.拉近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发挥“两课”的阵地作用.全方位开展信仰教育.使大学生信仰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他们的信仰状况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国梦在未来的实现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了解院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及信仰状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情况,通过调查分析,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9.
民族高校信仰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影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和民族地区和谐与稳定,其意义尤为重要。当前,民族高校的信仰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枯燥、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宗教信仰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加强信仰教育研究,探索新方法,整合新力量,拓展新内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民族高校信仰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影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和民族地区和谐与稳定,其意义尤为重要。当前,民族高校的信仰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枯燥、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宗教信仰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加强信仰教育研究,探索新方法,整合新力量,拓展新内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信仰。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崇高的信仰,是中国社会的主导信仰。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信仰危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出现既有历史的、理论上的原因,又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本文即对此展开论述,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新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研究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和新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为主要依据,从应用多媒体技术改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学和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这两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新时代下马克思信仰教育创新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王雷 《科学中国人》2014,(10):186-187
伴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们作为大众传播的受众,受到了社会的多元化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梦想培养的方法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于当今的大学生了。在对"中国梦"信仰的大学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系统、全面地分析当今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突破传统的信仰教育模式,使用与时代发展想匹配的教育话语,构建从教育传播的宏观总模式到围观传播模式的信仰教育和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伴随西方文化的冲击,党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吸引力面临挑战,我们需要探索加强党对大学生信仰吸引力的新方法,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保证高校学生党员队伍思想的纯洁性,真正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与中心内容,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与感召力亦是关乎国之根本的铸魂工程。本文聚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发展机制、现实危机致因、培育铸塑路径展开逻辑透视,旨在通过逻辑应然、教育实然与实践必然的有机嵌联,整体性优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提升其价值评价与信仰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江希 《科教文汇》2010,(30):17-17,60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突出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研究已成为我国的重大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树立科学的信仰,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与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的联系非常密切,儒家文化作为我国具有千年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精髓重在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培养健全的人生价值观念。儒家文化在重建大学生人格魅力与人生信仰的过程中究竟发挥着什么作用与价值,作者在文中给出回答。作者以儒家文化与重建大学生人生信仰的教育模式为基础展开研究,给出了教学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尤其是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和普及的社会转型时期背景下,大学生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发展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人选取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高职院校为调研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要性、现状及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人之为人的根,人皆有之.现代社会,大学生应该具有现实的、科学的、崇高的、健全的信仰.但在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本质特征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却出现了具有新特征的信仰危机,即在信仰心态游离于信与不信之间,信仰对象多元中显得有些混乱,信仰的性质方面有逃避现实、模糊科学、躲避崇高、消解中心的趋向,信仰行为脱离理性、缺乏自觉显得有点异化.  相似文献   

20.
唐林丽 《科教文汇》2007,(8S):89-90
信仰是人之为人的根,人皆有之。现代社会,大学生应该具有现实的、科学的、崇高的、健全的信仰。但在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本质特征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却出现了具有新特征的信仰危机,即在信仰心态游离于信与不信之间,信仰对象多元中显得有些混乱,信仰的性质方面有逃避现实、模糊科学、躲避崇高、消解中心的趋向,信仰行为脱离理性、缺乏自觉显得有点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