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通过对当事人选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这一诉讼方式出发点的分析,阐明了我国设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利弊,并通过对这一利弊的阐述,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景提出了作的观点,要么加大这一制度的立法,要么取消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述我国现行的刑事法律对附带民事诉讼在一些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在赔偿的 原则上和精神损害赔偿等五个方面存在着法律适用的冲突,严重干扰我国司法机关对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尤其重要的是希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尽早出台,发挥新刑事诉讼法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权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问题,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司法解释规定的方法是类举而不是列举,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其内容和含义的理解分歧较大。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过窄,应当适当扩大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以期对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当前,把精神损害赔偿适用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已是大势所趋。从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对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六点建议:一、修改、调整相关的法律法规;二、确立合理的赔偿原则;三、确立适度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四、扩大请求赔偿损失的范围;五、确立赔偿数额时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5.
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近亲属财产损失的赔偿。根据侵权责任法填补损失的救济功能,死亡赔偿金原则上不应适用统一赔偿标准,而应当采取以死者年龄和职业平均收入决定的差异化的赔偿标准,取消户籍因素对赔偿标准的影响,以体现侵权责任法矫正正义的法哲学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间接体现了这一原则,未来司法解释应当做出相应完善。  相似文献   

6.
在各类执行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在执行中,被执行人的身份特殊(即都是在押人犯),所以往往较其他执行案件难度大.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审理耗费法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案件的审判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为刑事案件的审理造成迟廷.原本刑事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可当庭宣判的,有时只得对刑事部分先行宣判,之后再对附带民事部分进行审理.分审后,刑事法官的角色也转抉成了民事法官.如何采取措施,既能有效地防止刑事法官过多地陷入审理民事赔偿案件的困境,又能保障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质量,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一直以来都作为我国的刑事诉讼一的项重要任务。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过于笼统,存在较多缺陷。这对于没有过错或者是基本没有过错却遭受丧失生命、危害健康的被害人及其亲属来说是不公平的。应重构被害人权利保护机制,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8.
王林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6):145-148
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认定原告和被告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兼具两种诉讼的特征,在认定原、被告时既要考虑到刑事诉讼这个前提,也要考虑到民事赔偿的本质,对特殊主体要具体分析其在案件中所处的地位,以此确定其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9.
王晨旭 《衡水学院学报》2022,(3):120-123+128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赔偿范围较窄、被害方因犯罪而受到的损失得不到有效补偿的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整体逻辑应当是建构在保障实体正义的基础上提升诉讼效率。因此,为确保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程序的正确适用,就必须考虑到犯罪行为的二重性以及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带来的潜在损失。基于对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尊重以及对我国司法权威和法律体系统一性的维护,在恢复性司法理念下,适度扩大附带民事赔偿范围,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其中,具有其正当性依据,对于有效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以及促进当事双方关系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确定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因而在执行中也很不一致。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是不利的。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包括原告人和被告人,现行《刑事诉讼法》未对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的范围作明确的界定,这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不便。因此,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的范围在立法时有待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没有精神损失。众所周知,精神权利愈来愈受重视,在民事法律规范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承认和支持的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将其拒之门外,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制度对精神损害诉讼的不同规定,造成立法不统一,由此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所以,本作论证了刑事附事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充分理由,以期解决目前有关立法上的冲突,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均未做具体规定。这背离了确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初衷,对刑事犯罪的被害人也有失公平。文章试图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诉权、诉讼主体和侵权赔偿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着重阐释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被告人、赔偿范围,澄清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的刑事附带民事制度在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笔认为,应当明确是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选择权。明确规定因犯罪引起的民事案件的管辖权专属审理该犯罪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取消对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权内容的限制,取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精神权利愈来愈受重视,在民事法律规范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承认和支持的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将其拒之门外,由此产生诸多弊端.为实现法之公正,并充分发挥刑事诉讼的积极作用,应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受理.  相似文献   

18.
1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减轻诉累,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司法判决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但由于我国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附带民事诉讼与现代司法理念产生冲突。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冲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实践价值受到质疑,最终应将该制度取消。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法律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虽有专门规定,但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在法律适用中不便操作。笔者参考部分法律文献,并结合自己的观点,从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精神损害赔偿和赔偿原则等六方面探讨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尽鄙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