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严歌苓的《扶桑》对新移民的精神根基进行了重新探索,体现了移民的寻根情怀以及对整个人类精神心灵变化的探寻。为此,本文结合小说创作的内容,从传统文化、移民情怀、人类精神心灵几个方面具体探究小说体现的寻根意识,旨在加强人们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作为当下北美华文文坛的新移民作家,其小说《扶桑》呈现出多元丰盈的叙事美感,如人称交叉的复合叙事、现代拼贴式叙事、时间化的叙事结构等特征,文章力图从叙事学角度深入解读《扶桑》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3.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是一位在异域文化语境下热切关注新移民的生存境况的作家。在审视新移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坎坷境遇和多舛命运的过程中,严歌苓更倾向于边缘化女性类群的抒写。本文从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中的女主人公扶桑的边缘人生出发,结合严歌苓的异域生活经历对扶桑这个女性形象进行诠释,由扶桑的生存境况,以及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所展现出来的女性特有的姿态,探索边缘女性内在的特质与心理,从而探求边缘处境下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西方作品中就存在一种东方主义的倾向,男性都是软弱、怯懦的形象,而女性都是美丽的受害者形象,而严歌苓在其作品《扶桑》中颠覆了这种刻板的印象,写出了高贵、充满雌性的女性形象扶桑和勇敢、刚毅的男性形象大勇,解构了东方主义的霸权,力图将真实的东方展现在西方世界面前,重现被文本历史排斥在外的那个团体的真实面貌,为被主流历史消音了的集体找回了声音。  相似文献   

6.
透过小说《扶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意在探究女主人公扶桑的母性形象及其所承载的人性内涵。通过对扶桑及其所属族群行为特征的对比剖析,挖掘出“女性”在北美华人移民史中的象征性,并指出了东方文化的真正精魂所在。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长篇小说《扶桑》寻根意识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大潮已过的九十年代中期,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以寻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移民的寻根情怀以及寻整个人类的精神心灵之根这寻根意识的三个向度,展示了更为丰满的寻根意识和寻根思想.寻根永远是人类文学和文化的母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生活于西方异质文化语境之中的严歌苓,在吸收西方文学与文化思想的同时,也以自己的中国方式解读着这些思想。在她的作品《扶桑》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西方女性主义所要求的在文学中对女性地位的重视和抒写,更能看到她从中国老子“无为”思想的角度对人物的表现。作者以“无为”思想作为塑造扶桑形象的基点,使这个西方人眼中卑贱的妓女具有超越性。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对严歌苓笔下的扶桑形象进行重新阐释,以期获得对严歌苓思想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1.
只有处于对话中的历史才是我们的历史,《扶桑》就是凭借对话才得以成功发掘了华工的移民史,这种对话在表层上是叙述者“我”与扶桑的对话,深层结构则表现为华工移民史与正史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陈雪莹 《文教资料》2020,(5):37-38,45
《扶桑》叙述一个一百年前为寻夫被拐,随着劳工漂洋过海到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妓女的故事。学界关于《扶桑》的叙事研究有很多,主要表现在叙事主体、叙事手法等方面,但对叙事空间的研究不是很多。《扶桑》中人称的交替运用、历史记忆的空间流动、文化空间的身份认同,都对叙事空间具有可研究度。  相似文献   

13.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在历史叙事中引入女性视角,在独特的拼贴式叙事中探索了女性叙事重写历史的可能性。小说中女性视角下元叙事的叙事策略,也成为了女性努力确认自身身份的一种隐喻。作者在对叙事形式进行大胆探索的同时,又复归了经典叙事重视文本意义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以旅美作家严歌苓所写的长篇小说《扶桑》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国劳工生存状况、人物角色定位与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冲突,将哲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在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之中挖掘平衡点,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批判、文化本质与文化发展等文化观。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在其代表作《扶桑》中着力探讨了女性的"自由",之后出版的《第九个寡妇》延续了这一主题。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扶桑、王葡萄的人格结构都以"稚钝"和"灵性"为主要质素,小说的叙事也将这两种质素置于"特殊环境"中,帮助主人公走上自由的坦途。而细究之下会发现,严歌苓省略了环境和遭际参与人格塑造、激发人性潜质的过程,完全诉诸天分的灵性、稚钝两种质素反而阻碍了小说对"女性-人性"问题的深入挖掘和探索,因而人在环境和遭际中的自由问题被化约为"苦难中的偷欢"。实际上,自由之路是不可能存在坦途的。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在充满动荡的北美社会里对普遍的人性和人类生存状态进行透视与思考。《风筝歌》和《乖乖贝比(A)》两篇小说分别以少女和幼女为主人公,从女性经验出发,以一种理性的升华来表现对人性的宽宥。严歌苓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既有性别的,更有超性别的,归根到底是在揭示人性,而且揭示的相当深刻、感人。严歌苓的才华使她的作品完全可以凭借文学性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7.
《金陵十三钗》是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日本兵、中国士兵、神父、中国女学生和一群妓女这些人物形象刻画,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多样。作者更是执着于探寻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尤其是十三钗在灾难面前、危机关头舍身赴难的动人行为,传达出了一种人情、人性上的感悟与思考.与日本兵身上人性的泯灭和残忍,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让我们对人性进行深刻的的审视、剖析和反省。  相似文献   

18.
旅美作家严歌苓在文学创作上造诣很高,素有"翻手为浮华,覆手为苍凉"的美称,她诗化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以及独特的写作方式给读者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享受。在她的作品中,变异修辞现象极为常见,这些现象在语音层、语词层、语法层和语用层面均有体现。巧妙的语言变异使得严歌苓的作品具有一种耳目一新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9.
《小姨多鹤》有着引人入胜的叙事魅力,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小场景、小人物、小角度来折射出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高贵和当下的忧患。作家以犀利的笔触,让我们在晦暗之中看到前行之路的艰难,从而有勇气面对过去,有信心构筑希望和信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