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真正为大宇宙、大时代、大社会、大人生而用心灵的震荡与思想的跋涉写作的作家,肯定是精神探险者。他总是在人迹罕至的戈壁中寻找风景,在无边无垠的大漠中寻找绿洲。用叔本华的分类来看,这是用思想写作,而不是“靠记忆、回想甚或别人的著作而写作”。中小学生的写作不同于作家的写作,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当然也不是培养作家。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因此而降低中小学生写作的品位呢?是否就可以不顾学生的思想发展和精神活动,而美其名曰技巧、方法,或者什么也不是,只是为写作而写作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只要是写作,就应该追求思想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无根"的精神心理作为知青代作家集体无意识,是推进知青小说不断革新的动力,新时期知青小说清晰而又完整地再现了一代人伴随时代走过的精神历程。知青作家、知青小说与时代之间休戚相关,构成了生动、复杂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作家创作的突出特征是对于中国人在战火中精神层面成长的深入挖掘。作家们对于战火中中国人成长现象的关注是伴随着中国人受到抗战文化的启蒙与独立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在作品中作家秉承着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文学的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创作主旨,更为全面地呈现硝烟中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中国人用昂扬的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于建设美丽中国、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当代中国人而言同样是一架助力器。  相似文献   

4.
文学形象的构成渗透着作家的自我意识,是作家内在精神因素的外向投射。然而,作家也是人类民族时代的一员,从他诞生之日起,就必然有意或无意地受其古代积累而来的文化和环境的熏陶浸染,与历史和现实发生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在创作中,当他凭主观愿望而仅想表现某种精神观念的时候,由于文化的沉淀,人类共同经验的蓄积,实际上已包含了超出自已主观性的作为集体、民族乃至人类普遍的东西。作家  相似文献   

5.
张胜的《从战争中走来》充分显示了作家主体性,给传记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研究文本。作家主体性的发挥贯穿于传记文学的创作始终,其中最突出的是作家如何面对传主,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与之展开精神对话。在对历史的阐释中,作家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家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是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的产物,也是作家描写内心世界的产物。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则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作品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反映社会,表达作家的主观精神,形象思维则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提及西藏,宗教信仰是永远也绕不开的主题。在汉人作家的笔下,西藏的宗教信仰是传奇化、神圣化、精神化的,具有着拯救功能。而在藏人作家的作品中,宗教信仰是灌注到每个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和生命选择之中的。这就导致汉藏作家边藏宗教书写的不同风貌。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进行的是一项能动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他们首先要沉浸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进行深入的探索、思考,然后把从中获取的感受、思想融入到文学形象中,用感性的形式显现社会历史的真实,传递出一代人的认识、情感和思想蜕变的历程。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黑格尔《美学》卷一)因此,作家是现实生活和作品之间的桥梁,作家的感情思想在特定的历史生活中孕育成长,又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显现。如果我们把作家当做聚焦点,对作家的精神世界做全面的考察,不仅可以达到对作家复杂的精神世界的规律性认识,还能够由此反观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时代的光彩,触及到作品的基本风貌和格调。  相似文献   

9.
文艺现象是社会现象。作家创作小说不仅是个体精神劳动的产物,也是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标志。每个作家的创作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小说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的。如果说时代生活是坐标轴系,那么,不同作家的创作就是坐标轴上的不同“点”。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联系而发展,时代坐标轴上不同作家创作的“点”也构成了不同的艺术对比。因此,只有从现实对比和历史联系中分析小说的意旨倾向,才能正确判明它的性质作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西部生态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西部生态小说大多出自西部本土作家或有西部生活经历的作家之手,他们通过小说叙事,充分表现了西部的自然、文化,同时也反映了西部的社会与人的生存状况,作品充分挖掘和表现了西部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在艰苦生活与严酷自然中展现的人的坚韧不拔与斗争精神;为了维持生存和保护生态而体现出的奉献精神与乐观态度;在面对工业化的冲击,对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坚守精神;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寻求突破,进行探索和革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