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沧独特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拉祜族人民,拉祜族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在长期的与自然共处过程中形成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文化。拉祜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拉祜族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意识;拉祜族物质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拉祜族禁忌和村规民约中的生态保护思想。加强对自然生态智慧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运用民族学的理论知识,主要从三少民族的自然崇拜、禁忌、习惯、民间文学着手论述其传统的生态观,并简要分析传统文化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客观作用。对三少民族而言,生态保护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传统文化体现了三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朴素生态观。  相似文献   

3.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深谙其游牧文化独特的"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因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而彰显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生命模式为导向发展形成的,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她所揭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标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至高境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际、国内讲话中多次阐释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价值理念,致力于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自然观、发展观和政治观,传承中华民族生态智慧,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之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伦理文化范式,强调自然的生态秩序与人类社会秩序是有机的统一;“生生不息”作为生态文明的动力基础,则申明了生命大化流衍的功用和繁衍不已的生机;“天地人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充分显示了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智慧;“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的预警机制,则在文化上为引导现代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价值论导向.虽然上述观点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扬弃,传统生态观就能在解决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生态民俗是民众千百年来生产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生产生活经验及智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晶。生态民俗中关于保护环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敬畏自然的思想对于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淄博市L村坐落在黄河岸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村落中保存了很多的生态民俗。村落中的生态民俗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共生民俗、二是天地崇拜民俗。但是,在当下,较之传统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与传统社会生产生活相适应的生态民俗受到极大冲击。社会在不断发展,依存在社会中的生态民俗也应当寻求新的发展,以期在当下继续发挥规范民众,与法律互为补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昂族的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宗教、制度三个层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因着德昂族对自然的热爱,德昂族聚居的村寨环境优美,生物种类众多。在生态危机困扰人类的当下,应该汲取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做贡献。  相似文献   

8.
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万物为人类的兄弟姐妹历来是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美好情操。德昂族茶俗文化作为传统生态意识的古老园地,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生态资源。为与自然相互调适、和谐相处,德昂族在生产、生活及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文化适应与创造。  相似文献   

9.
生态智慧城建设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其建设核心是把生态特征和智慧特征融为一体,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并利用综合手段,构筑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活空间。运城生态智慧城建设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文化为魂"的建设理念,提倡发展智慧旅游产业,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但目前建设中还存在盐文化主旨表达不足,盐池山水格局体现不够,盐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性不强等问题。今后,运城生态智慧城应注重从盐文化挖掘、盐池环境再现和盐文化再生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承与超越的三重意涵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吸收,强调人对自然的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彰显对传统生态文明、西方式现代化等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第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是具有人民性、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生态伦理主张,继承了传统生态文明中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责任,拓展了传统生态文明对自然道德伦理责任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兼及政治建设的双重责任;第三,习近平“红线”论、“福祉”论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取物以时”生态保护原则及其民本关怀的吸收和继承,扬弃了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灾异谴责说。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观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追求人、畜、粮和谐的过程中,在探寻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并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节日庆典、古歌民谣、神话传说、习惯法等文化生活中。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强烈的生态价值取向,遵循严密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明晰的宗教礼仪,带有朴素的自然权利观及与自然和解的价值诉求,实现哈尼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并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2.
生态理论是20世纪新兴的,并且还在建构与完善中的理论,但人类的生态意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云南民族文化作为保存人类传统文化因子最完好的文化形态之一,就深蕴着顺应生态自然、关爱多样性生命、人与自然生命化合一体等丰富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这些生态意识和智慧以其特殊的形式和存在的普遍性,能为当代生态理论的建构提供参考,对启发与充实今天的生态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西部生态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西部生态小说大多出自西部本土作家或有西部生活经历的作家之手,他们通过小说叙事,充分表现了西部的自然、文化,同时也反映了西部的社会与人的生存状况,作品充分挖掘和表现了西部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在艰苦生活与严酷自然中展现的人的坚韧不拔与斗争精神;为了维持生存和保护生态而体现出的奉献精神与乐观态度;在面对工业化的冲击,对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坚守精神;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寻求突破,进行探索和革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傣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具有丰富的当代价值,其思想内核是尊重、敬畏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分析傣族传统生态观,本研究以"共生"为切入点挖掘傣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以期总结出适用于当下生态危机的生存智慧,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共生关系,实现人在社会中"诗意旳栖居"。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自然观随着当今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而兴起与发展.与此同时,生态伦理力图寻找其思想的溯源.<道德经>中生态智慧对此具有显著的启示意义.本文试图对<道德经>"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进行疏解.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对<道德经>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作进一步的诊释,以展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智慧对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印第安人向来被认为是生态生活的典范。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爱药》中描述的美国印第安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智慧,反映出印第安后裔通过回归自然来追求健康平衡自我的生态情怀。这种生态智慧也是那些印第安后裔,乃至全人类探寻诗意栖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生态的守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安曲江遗址公园自然及历史的回顾,深入理会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解读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从景观设计自然生态及文化生态的发展历史中,探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演变及体现;试图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中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创造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让环境更友好"的全新"天人合一,和谐优美"的景观设计精品。  相似文献   

18.
《万象》2022,(18):57-58
<正>【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国古人从自然启迪心灵,收获人生智慧,而当下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中,是否意味着人们难以再获得人生智慧?请结合材料,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写作指导】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天”者,自然也;“师法”者,学习效仿也。是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多的人生智慧便是源于自然或者说是顺乎自然的。而今,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儒法兼有,而在人生处世立身方面,则是儒道佛杂糅、儒道互济,给人生以力量和智慧,引导人生开拓与避险,给人以精神安身之所。探究儒道互济的人生论,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从积极进取与无为无欲的人生态度中吸取智慧,在人生征途上进退有方,徐疾有度;从见利思义与物我两忘义利观中寻找平衡点,享受现代物质生活,更注重高尚精神生活追求;从推己及人与顺世安命的处世准则学习为人处世艺术;从仁民惜物与道生万物互利共生自然观中借鉴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