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昔婚嫁谣     
旧社会:爹娘一句话,蛤蟆也要嫁。 50年代:宁嫁城里鼻涕郎,不嫁乡里大村长。 文化大革命:宁嫁一个憨大憨,不嫁一个喊破天。  相似文献   

2.
“嫁”字考     
魏武 《现代语文》2008,(6):124-126
本文先从《说丈解字》系列著作中对“嫁”字的注解入手,剖析“嫁”字的意义,然后结合各种字书,对“嫁”字的来源和引申义进行考察,并对“嫁”字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嫁”字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居勰 《考试周刊》2011,(15):16-17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华裔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文章通过以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戏剧《龙年》为个案,分析华裔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揭示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4.
1.多大年龄的男人最值得嫁?不怕嫁老,就怕嫁小。如果你的男友只有二十几岁或十几岁,你可以失身,但不能嫁。男人三十三岁左右是个不错的年纪。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发展与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华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华裔的社会地位。从19世纪中期华人移民美国开始到20世纪中期的近一百年期间,在美国的华裔舞台形象经历了智力上被幼儿化、外貌上被妖魔化、文化上被另类化的负面化的过程。这些形象广泛见诸于美国社会。匡正华裔刻板形象的努力是促成美国华裔戏剧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些负面形象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从历史的视角了解美国华裔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华裔舞台形象进行梳理和阐释,说明华裔舞台形象的负面化与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华裔戏剧的相关性,并说明戏剧舞台不仅是华裔的表演平台,也是他们实现自己政治和文化诉求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7.
明嘉靖年间,有一少妇高春芳,丧偶寡居,寂寞空守,欲嫁不能,十分痛苦。乃请一讼师,拟了一诉状:“少妇新寡,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避嫌,当嫁不当嫁?”县令一看,提笔判曰:“嫁”。这则判词只一个字,实为令人钦佩之至。 瓜田李下妙判嫁@王乙  相似文献   

8.
浅谈学习适应能力与华裔留学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外华文热的兴起,华裔学生来华留学人数急剧增加,招收华裔留学生的大陆高校也快速增加,如何做好华裔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华裔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心理特性开展学习适应性研究,探讨提高华裔留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语境、西方文本镜像与华裔女作家笔下,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认同和叙述方式具有现实符号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三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存在内在精神之间的传承关系,这反映了华裔女作家作品与其生存心态和文化心态之间的多元对应关系.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女性群体形象的出现既是华裔女作家女性视角下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文化关照,也是华裔女作家对西方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认知定式的抗争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侯金萍 《教师》2011,(24):125-127
华裔美国文学逐日成为显学,对其教学与研究日趋火热,本文从华裔美国的"越界"特点出发,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探讨,并提出有意义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华裔美国文学:应重视华裔美国历史与文学史的互动与改写;注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多重"越界";注重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越界",以及在文化的交叉、变异与融合中产生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1.
“生民视角”是华裔美国作家通过界定、书写和明确华裔美国人的身份,以便对抗东方主义主流话语强行赋予华裔美国人的文化形象,来实现“还我美国”的社会政治目标。汤亭亭借助赵健秀所提出的“生民视角”看到的华裔美国人的实际问题,在《孙行者》中为怎样才能实现“还我美国”这一最高目标提供了一个答案。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对阿新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华裔社区的建构和华裔主体的构想,触及了建构华裔身份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儿女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他们甚至憎恶自己的华裔身份,消极地评价自我,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美国出身、成长的华裔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心理的表现。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儿女的自卑心理及其成因、表现、后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卑的补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汤亭亭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之一,她的处女作《女勇士》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困境,展现了华裔女性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女性的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颠覆这一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探寻汤亭亭在这部小说中对华裔女性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东南亚华裔学生在学习华文时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他们虽然已经是异国国籍,却仍然有着很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认为自己是华人就应该学习汉语。文化背景影响着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影响了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学习动机、态度等特征。因此文化认同是东南亚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学习华文时差异的核心。可以通过建设更有利的语言文化背景,加强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促进国外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和大胡子     
结婚以前大胡子问过我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我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华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观察研究 ,分析了华裔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整体内涵与具体表现 ,探讨了诊断测试华裔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毕裔女小说家在美国华裔文坛上占有突出的领先地位:水仙花是用英语进行创作的第一位华裔作家,王玉雪被称作美国华裔文学之母,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受评论界注目的一位,谭恩美在美国华裔作家中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她们的作品凸现了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少数族裔意识,将对父权统治的悖逆和对种族歧视的反抗紧紧地结合起来,显示出美籍华裔女性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文化选择.美国华裔女作家同她们的男性同行们一起,在西方殖民主义霸权话语日渐瓦解的背景下,创造出了美国华裔文学这一美国文学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