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程化解析: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新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文化取向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明显的过程化特征。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基于过程化视域可解析为:以具体的"信息技术"认知为基点,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主线,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素养的提升。本文通过大众信息技术工具e-Mail①的具体分析,论证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高低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即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前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人才的信息素养呢?首先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树立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其次从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着手,分析出信息技术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感悟力和正误判断力,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使用能力;最后总结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以培养上述三种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造成学生信息技能差异的原因及对策1.造成学生信息技能差异的原因造成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造成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而我国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  相似文献   

5.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提高教学效果上我总结了若干经验。  相似文献   

6.
潘刊 《成才之路》2009,(20):88-88
一、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双素养"实现的途径解析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为主要依据,从以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的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形成"双素养"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双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但是在我们平时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作为培养信息能力的一个主要渠道,《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2、5、6、7、8项中关于学生应具备的信息能力有明确的描述:"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1.
体验"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体验",学生不仅能形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而且能形成信息技术生存和生活能力。通过"情境""认知""运用"和"评价",可以深化学生学习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周斌 《教育教学论坛》2011,(36):186-187
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是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信息素养的的核心是信息处理能力。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运用兴趣、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等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周玉生 《考试周刊》2011,(93):126-127
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素质的含义,指出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进行阐述;最后从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探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怎样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社会要求人类提高信息素养,以培养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自然形成,拓展和取代了计算机文化教育,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职业信息技术教育是开展社会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发展职业信息技术教育将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的切实整合,使信息技术和各种职业技术同时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末"信息技术"已作为一门课程走进中小学校园,虽经十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但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仍然缺少真正的认识,他们更多地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仅定位于教学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有些偏差,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儿童学会用信息技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获取、加工、储存、表达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活动,就是教育信息活动。教育信息活动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领域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也是教育媒体技术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进 《教学随笔》2008,(3):23-23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在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内容之间的"衔接点"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基于这些"衔接点"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提出一个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新视野,即从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教育。信息教育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伦理与法规教育。然后以这一新视野为基点,着重讨论了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等。  相似文献   

20.
<正>《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强调"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那么,如何组织信息技术课堂有效讨论,真正发挥课堂讨论学习的效用,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