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纳丁·戈迪默最好的小说之一,《邂逅者》生动再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南非和一个边缘小国的社会图景,巧妙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失衡。在小说中,戈迪默将社会背景、人物内心思想、多元文化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都融入了地理空间叙事中。人文地理空间的建构帮助作者塑造了人物形象;自然地理空间建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想符号空间的建构提升了作品主题。从空间批评角度出发,解读该作品的地理空间叙事,以期挖掘戈迪默小说中地理空间与地理意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2.
崔鹤同 《下一代》2008,(Z2):84-85
1923年11月20日,纳丁·戈迪默出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她是犹太民族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珠宝商。从小,戈迪默对未来就有无限的向往和憧憬。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勇士——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及其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迪默以社会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她的创作能维持想象与真实的平衡,虚构中贯穿着真实,用真实的历史逻辑性地演绎出合乎情理的虚构。在艺术技巧上,她善于运用象征、时空交错、视角和叙述方式变换等手法。  相似文献   

4.
空间叙事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隐喻,贯穿了戈迪默的整个小说创作生涯.《无人伴随我》中,戈迪默颠覆并改写了南非白人的地理空间、价值空间以及权力空间等空间叙事,从而解构了南非种族政治的宏大叙事.《无人伴随我》既体现了戈迪默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强烈批判态度,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南非未来新型的空间叙事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5.
戈迪默的《无人伴随我》创造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家庭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家庭模式,从而解构和改写了传统的家庭叙事。虽然戈迪默对南非的未来表现出许多的犹豫不决,但她从未停止对南非的未来做大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朱赖的族人》蕴含着作者纳丁·戈迪默独特的、具有前瞻性的政治敏感和对理想社会的热切企盼。随着时空的变迁,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时空的变化隐含着主仆易位、文化错位和殖民者与土著人角色身份等的微妙变化,是南非阶级关系及其殖民统治瓦解的政治隐喻,与南非民主与反民主斗争的政治进程息息相关。在文化景观、空间政治和社会变迁交织而成的网络中,作者预言性地揭示了南非阶级关系的历史变化和新旧政权的交替,并表达了种族和解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纳丁·戈迪默是南非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素有"南非的良心"之称。在《偶遇者》中,戈迪默一改对族隔离制度的关注,转而呈现全球化时代下的南非,突出了白人女孩朱莉和有色人种阿布杜都处于"无家状态"(unhomeliness)的事实。本文通过分析两位主人公寻家过程中的"迁移"(expat riat ion)经历,尝试解读全球化时代下,在迁移过程中的身份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瑞典科学院宣布南非女作家戈迪默(Nadine Gordimer)荣膺199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时,这位正在美国访问的67岁的文学大师对记者说,这是近两年中令她激动不已的第二个事件,第一个事件是南非非洲人国民代表大会领袖曼德拉在经过长期监禁后终于获释的消息。的确,这两个事件正好代表了戈迪默在数十年漫长社会生活与文学创作生涯中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也正是这两个方面的东西灌注于她的作品,奠定了它们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纳丁·戈迪默在小说《伯格的女儿》中描述了一位年轻女性——共产党员伯格的女儿罗莎的成长经历.文章通过运用"成长理论",探讨罗莎的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起初,无知带来的悲惨童年;其后,在"舒适"的巴黎生活中困惑;最终,在顿悟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戈迪默始终坚持人道主义观点,深刻剖析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0.
戈迪默的短篇小说《幻想生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南非白人妇女生活的画卷,揭示出种族隔离制度下人性的变异。本文就性别、种族和文化几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主人翁芭芭拉的生活发生偏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语料库应用于外语研究近年来日趋规范和成熟,但诚如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我们的语料库研究还处在比较初级阶段,需要提高。"[1]本文意在总结语料库在翻译、文学、词典学、文化研究和语言学领域的应用成果,分析已有研究的进展和不足,进而促进语料库更好地服务外语教学和外语研究。文章还对语料库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教育研究在我国大陆有近30年的历史,大致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尝试期、90年代的持续发展期以及21世纪初近10年的高涨期。我国后现代教育研究的节律深受哲学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其研究主体主要是中青年学者群体,从研究旨趣看,我国后现代教育研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实践关怀意识,近30年来,我国后现代教育研究经历了一条由引进、介绍到本土化尝试的内在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实践和探索,还需要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理论研究。聚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国际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20年收录于WoS核心合集的权威期刊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揭示其核心文献增长、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研究国家、研究主题与学位类别等分布特征,提出未来立足中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统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建议: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注重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的案例研究;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诺贝尔奖无缘,固然包含政治、经济、区域特点等各种因素,但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消极影响、学术研究盲从权威、科研经费的匮乏等当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我国隐性课程的研究现状,通过CNKI数据库,从研究层面、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追溯和分析,发现有关我国隐性课程的研究众多,成果丰富,但存在诸多不足:研究层面集中在德育、人文教育及体育教育领域;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大学生,而针对其他研究对象较少;研究方法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不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宽研究层面、扩大研究对象、增加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和欧洲博士生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和欧洲的研究都与各自的社会热点、教育现实和发展阶段紧密联系.我国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构成等方面与欧洲有着较大的差距.虽然中欧博士生教育有着不同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背景,但是欧洲同行在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上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范围而言,各国妇女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相似的大背景和共同的目标,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的妇女学必将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妇女学从无到有,正在探索与形成之中。在大学开课,是妇女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在中国的高等院校进行妇女学教学应该回答的问题:妇女学如果作为大学的一门课程,或者是渗透于其它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达到什么目的和目标?应该讲什么?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是否应该将其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来谈论和对待,就像是历史学或社会学?学术界的学者和教授,尤其是管理者应如何对其做出反应?它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乃至政策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机地融入怎样理解本土化,以及妇女学教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应从何着眼这两条思考线索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主观性是语言使用的根本属性,主观化则是主观性在语言使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英语界和汉语界开始注重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本文首先提供一个国内主观化研究的基本数据,然后从主观化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以期为主观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