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车文静 《考试周刊》2008,(52):125-126
凯绥.珂勒惠支一生为反对饥饿、苦难、战争和法西斯主义而斗争,致力于创作对社会有益并易于为人们所理解的作品。对于人类苦难的感知,通过她戏剧性的艺术天才寻到了表达语言。生活犹如泪的河流和可悲的罪行,使她痛苦难安,也因而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哲学上的判断,站在这一高度上,她得以明澈而饱含同情地观察他人,个人的气质和经验有力地支配着天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由鲁迅编选,于1936年5月以“三闲书屋”名义在上海出版.其版权页上,印有“有人翻印,功德无量”。 为此转载:《珂勒惠支的人格力量》。关于凯绥·珂勒惠支,读者可参阅《鲁迅全集》第六卷。  相似文献   

3.
珂勒惠支以一位裸体的母亲形象为刻画的对象,一双有力的手抱起睡熟的婴儿以示慈母之爱,长期饥饿致使母亲的身体瘦骨如柴,一对干瘪的乳房没有乳汁哺乳婴儿.在构图上,白色的半圆形背景与黑色的圆形形成对比,衬托出强烈的黑白对比.整个画面不作精细的刻画,大刀阔斧,刻凿有力,点、线、面安排恰当,显示出珂勒惠支驾驭黑白木刻技巧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4.
德国伟大的艺术家凯绥@柯勒惠支成功地把深深感到的社会义务通过令人信服的、完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她的艺术充满着一种对社会对人类的人道主义关怀.这种艺术上的基调和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本人的经历不无关系.由此,她的绘画创作所支配的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早期作品的中心是反抗,塑造了一批低沉、穷困、反抗和奋争的艺术形象;而晚年的作品则是从母性的角度出发,表现战争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饥饿、死亡与恐惧.  相似文献   

5.
版画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东西方版画都有着辉煌的发展史,珂勒惠支的作品和她所经历的生活息息相关。母亲、孩子、战争、死亡,这些不变的主题不仅出现在其作品里,更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6.
这个妇人——年轻时的她,有一双锐利而深沉的大眼,炯炯直视看你。紧闭的嘴唇,蓬松而不羁的头发,手紧紧握着笔,是个侧身像;中年的她,粗砺的手,定定地撑住那硬朗的额头,刀削般的眉弓下,饱经沧桑的脸,深驻着一双孤独而忧患沉沉的眼睛,穿透一切地  相似文献   

7.
《凯风》是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一首诗,但它的诗旨却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诗中的几个问题解释失当。从凯风与母亲、棘与子、寒泉、黄鸟的声色几个层面,用文字学、语法学、文献学、生物学的方法予以诠释,得出其诗旨是“歌颂与自责并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对《诗·邶风·凯风》的主题思想,作一番新的探索。《凯风》共四章十六句,先录于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目见)睆黄乌,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简·奥斯丁通过班纳特的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诗篇,而《凯风》是少有的仅描写母子之情的诗篇。从《凯风》的主题和文本内容两个方面来阐释《凯风》中的母子之情。《凯风》为后世描写母子之情的作品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1.
欧·亨利(O·Heny,1862-1910),这位美国短篇小说大师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他的小说构思新颖奇特,情节跌宕起伏,表现手法新颖巧妙,富有戏剧性,他熔幽默、诙谐、夸张、讽刺、心理描写于一炉,出人意料的结局(theSIJn,nseen&ng)更是他的一绝。所有这些,熔铸成了“欧·亨利笔法”。正是这一笔法,使欧·亨利的作品富有永久性的艺术魁力。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女巫的面包)(WitCheS’Lnaves)人们便可领略这位短篇小说大师的独特风采,畅畅快快地享受一次“欧·亨利笔法”。(女巫的面包)…  相似文献   

12.
储继红 《文教资料》2013,(30):25-26
19世纪的艾米莉·勃朗特有着许多相互矛盾,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性情。这个个性独特的女子在代表作《呼啸山庄》中描绘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厉夫的另类爱情,那是一种你即我我即你的、灵魂高度契合的感情。这样的两个主角身上有着作者双面性情的影子。在某种程度上说,《呼啸山庄》是作者艾米莉双面性情统一、集合的外化。同时,读者也在《呼啸山庄》的阅读中完成了平俗现实生活与激情历险阅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简·奥斯汀(Jane Austen),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女作家。她虽未进过正规学校,但在家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一生住在乡间,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她对乡村生活,尤其对乡村中产阶级生活观察细致入微,这在她的六部小说中(《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曼斯菲尔德花园》(Mansfield Park),《爱玛》  相似文献   

14.
《特区教育》2014,(4):1-1
我可是一个高级人物!嗯……全校最高的孩子。每天除了吃喝玩乐敲电脑以外,就是特别喜欢找事做。这不,从5年级开始画杂志勒,画了4部《快乐party》,但迷迷糊糊的我全给搞丢了。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家庭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和悲剧的刺激因素三个不同侧面入手,分析了艾米莉是如何能够写出传世之作《呼啸山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家族》是巴特勒十二部小说中的第三部,与众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场景是在过去,而不是未来。对于将这部小说归于科幻小说行列的做法,作者并不赞同,"《家族》并不是科幻小说,事实上,它只是一种单纯的幻想"她说。本文就此谈巴特勒和她的《家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及其代表作《大地》作了历史的、客观的评述,并就《大地》深刻的主题思想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家族》是巴特勒十二部小说中的第三部,与众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场景是在过去,而不是未来。对于将这部小说归于科幻小说行列的做法,作者并不赞同,"《家族》并不是科幻小说,事实上,它只是一种单纯的幻想"她说。本文就此谈巴特勒和她的《家族》。  相似文献   

19.
凯特·肖班(Kate Chopin)是美国女作家,目前,在我国尚鲜为人知。 她于1851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St·Louis Missouri),在那里,她受教于罗马天主教修女院,能讲流利的法语,是当时“众所公认的美女之一”。十九岁时,嫁给了奥斯卡·肖班(Oscar Chopin),随即和丈夫移居新奥尔良,并在此度过了十三年。丈夫患疟疾死后,她带着六个孩子重返圣·路易斯,因厌倦家庭妇女的生活,便开  相似文献   

20.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laop)(1911-1979)是20世纪美国当代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旅行的问题>是诗人晚年的创作,其中很多诗表现了无所适从,一生漂泊的命运,其中<六节诗>(Sestina)就是这样一首诗歌,虽然是对客观描绘,但同样也渲染了诗人在心中寻找她向往的家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