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退休后的两年中,我写的批评稿件有14篇发表在《平顶山日报》“读者来信”栏目上,有人问我写批评稿的窍门,我说没有窍门,有的只是下面的几点体会:一是不怕得罪人,亦不怕报复。出以公心,每次都署上真名及详细通讯地址。二是注意收集写批评稿的素材,重点是针对城市在两个文明  相似文献   

2.
我在采写实践中体会到,作为通讯员,既要讴歌具有时代意义的新人新事,也要鞭挞落后的东西。也就是说,既要奏凯歌,也要敲警钟。当然写批评稿是件不易的事,但只要想到它同样是为了推动党的工作的落实,对现代化建设大有益处,就会排除困难,勇于去做,善于去干。近两年来,我相继写了几篇批评稿,虽然几经波折,但效果比较好,促使领导改进工作,维护了群众的利益。1985年5月的一天,小秧刚刚落谷,  相似文献   

3.
搞新闻报道的常把写批评稿件形象地称作“揭烂疤疤”。从1985年1月至1986年5月,在教学之余,我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被采用了311篇,其中揭“烂疤疤”的就有83篇。写批评稿难,业余通讯员写更难。弄不好,还会给工作带来麻烦。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认为写批评稿至少要注意四点: 一、出以公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始终坚持原则,不以个人好恶行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我所采写的83篇批评稿件,被批评者没有一个与我有“私仇”,反而有好些是我的同学同事、亲  相似文献   

4.
杨乐生 《新闻界》2001,(5):71-71
采写批评稿件,增强报纸的监督功能,不但是记者的天职,通讯员也不能置身其外。许多通讯员朋友讲,写批评稿费力不讨好,而且很难把握尺寸。但笔者从多年来采写的诸多见报批评稿的实践中感悟到,只要出于善意,充分注意以下几点,不但读者喜欢看,被批评者也乐意接受、改正。批评要端正心态。即是一棍子将被批评者置于死地,还是善意帮助其改进工作、改正错误、改变作风。批评不能幸灾乐祸,讲道理必须循循善诱。1994年9月20日,我就《晚霞报》上登载的电视剧《父母官》片名提出批评,肯定了作品的内容,分析了作者的初衷。结果,批…  相似文献   

5.
写批评稿件是件极严肃的事情,它所揭露的问题,不但要让被批评者接受教训,还要教育大家引以为戒。我曾在报纸上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发表过七篇批评性稿件,稿中涉及的问题大多得到解决,起到一定的推动怍用。我认为写批评稿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前提下,采取恰如其分的方法,把握批评的尺度,注意批评范围,切不可凭个人好恶以及一  相似文献   

6.
我与批评稿     
十多年来,我跟“新闻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粗略统计,从1980年至1992年这13年的时间,我除了采写一些正面的通讯、专访外,还精心编采“小品文”50~60篇,加上其他形式的批评稿,共有120多篇。采写批评稿,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生活”,这是同行们的“共识”。写表扬稿,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个个眉开眼笑、皆大欢喜。眼下时兴“拎马夹袋”,还有种种实惠。采写批评稿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在感情上就跟记者很对立。认为记者是来找岔子的,故意跟他们过不去,因而大都紧绷着脸,抱不合作态度。尤其是被批评的对象,或是吹胡子瞪眼,或是拍桌子,或是胡搅蛮缠……什么样子的都有。当然人嘛,谁都喜欢表扬,只有傻瓜才愿意登报批评呢!所以很多同行都把写批评稿视为畏途。但是我想,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7.
现在都觉得批评报道难搞,一听说写批评稿,心里先怵了,因为这几年记者为写批评稿扯皮、挨骂、上公堂的不少,可是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报纸不可缺少的部分,写批评稿是记者的责任,关键在《正确》两字上。根据前不久我采写的《民工血泪谁人知》的经过,谈一点自己写批评稿的感受。写批评报道而要爱憎分明  相似文献   

8.
病灶一:记者不愿写把脉:通常而言,采写一篇批评稿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不知比采写其他稿件多多少倍.批评稿件要保证百分之百稳妥,就要保证百分之百真实.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主观来说,要求记者站到高处、探到深处,还必须摆正位置、放正心态.  相似文献   

9.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10.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业余通讯员。去年,我采写了《校园浓烟何时了》、《一位乡长吃垮了两个村》及《罗庄乡偷伐泡桐的现象十分普遍》等批评稿。稿件写好后,我就拿稿件到乡政府及有关单位签字盖章。可有关单位及乡政府有关人员不给盖章。其理由是:批评稿广播后,我们承受不了。一位乡干部对我说:“你是业余通讯员,应多写些表扬  相似文献   

12.
我采写的《专储玉米哪里去了》一稿,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对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我的及时鞭策。我不是喜欢写批评稿的记者。但做为一个全面的、称职的记者,你又无法避开现实矛盾,逃避现实问题。在一次江西省农业局长会议上,大家谈起农业形势。有人说,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有的省分配到了国家专储玉米,我们省里有没有?省畜牧局长回答:“第一批,我们不清楚,被粮食部门独吞了。第二批分了一点给农业部门。”某地区一位农业局长对我说:“李记者,别的稿子你不要写,就写一篇专储玉米哪里去了?”当时,我感到这个问题不是一…  相似文献   

13.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14.
何强 《记者摇篮》2006,(6):42-42
大凡采写过批评稿件的记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采访、撰写、交稿、见报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个别稿件总要经历一些磨难和曲折,有的胎死腹中,有的半途而废,有的面目皆非,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困扰着一些记者,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眼下,在采写批评稿件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听到问题就发愁,碰到问题绕道走”。有的记者主观上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敢正视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不敢揭示事物的本质,担心批评社会的落后面,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因而碰到问题不敢问津。二是“经济发展与批评稿件对立论…  相似文献   

15.
如何坚持批评报道,批评报道成败的关键在哪里?我结合自己的采写体会,谈点粗浅看法。一、新闻要真实,事实要准确。采写批评稿,特别要注意用事实说话,即使记者有话要讲,宁可就实论虚,另写评论,在新闻中尽量少发或不发议论。1983年1月陕西省富平县发生了一起因交通和粮食部门“扯皮”,造成国家粮油调运中断的事件。我经过调查核实,弄清了事实真相和是非。写初稿时,把批评重点放在交通部门上,写了他们的种种歪理,抒发了记者的看法和议论。后细细推敲,稿子长且不  相似文献   

16.
我们河北工人报自1983年10月1日创刊起,就注意坚持开展批评报道,至今共发各种批评稿600余件,批评性“内参”百余件,帮助职工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报纸也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搞批评报道,在一般情况下,被批评者一是顶,二是不认帐。“顶”是不理睬你;不认帐就是你一旦见了报,他就“鸡蛋里挑骨头”,千方百计找把柄、告状,有的甚至给编采人员捏造罪名。如何对待这种情况呢?我们一是不怕告状,坚决支持编采人员的工作;二是组织连续报道,特别是刊登广大读者的反映,用众论顶个论;三是不怕把问题弄大,不怕丢了“饭碗”,不怕摘“乌纱帽”;四是坚持批评稿必须真实。每一篇批评稿完稿后,都必须要经被批评者及其上级审阅签字;五是见报的批评稿确属失实,就公开检讨、道歉,不遮遮掩掩。我们体会到,用上述方法处理批评稿件“麻烦少”、效果好。例如我们在批评唐山市福利院原院长违背婚姻法、私自嫁傻女造成严  相似文献   

17.
我经常写批评稿,每当稿件一脱手,总有朋友这样劝我:“其它可写的东西多着哩,你何必担这个风险?”可我总认为:写批评性稿件,只要是事实,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批评得有理,就别怕担风险(其实,也不会有什么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初学新闻的同志采写批评稿件时慎之又慎,而报道先进典型时,则认为多写他们的优点、多说他们的好话没错,甚至编造些情节也没关系,这样不仅文章生动,当事人也高兴。岂不知,这样做。其害无穷。要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用叙述真人真事这一特殊方式来传播信息、宣传政策、表达思想和引导舆论。它的力量在事实之中。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首先考虑采用什么建筑材料;记者通讯员写新闻凭借的是他掌握的事实。有了事实才能令人信服,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没有事实,新闻就失去了生命力。从增强新闻可读…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20.
批评稿难写,这是记者、通讯员历来就有的感慨。这个“难写”并不在于稿子本身,而在稿子刊发之后,风云变幻,奥妙无穷,记者实难应付。一位通讯员就本单位部分职工倒卖原材料一事写了一批评稿,经政工部门审核无误,寄给了市报。文章发表之后,不仅被批评者上门斥骂,单位领导也大为不满,开会对写批评稿者进行批评,认为这是故意给本单位“抹黑”。就连审过稿的有关人员也随风一转,声明对此事不能负责。招祸的只能是记者、通讯员了! 说批评稿难写还比较好“理解”,而表扬稿也难写就真让人哭笑不得了。某新闻专干,一次与本单位的“二把手”乘小车去外地办事,途中遇一群众拦车,请求送一伤员上医院。该领导觉得救人要紧,立即命司机去跑了一趟。新闻专干就此事写了一稿发表在某报上,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