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高中数学知识的考查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取值范围问题,这类问题是高中数学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解决这类问题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解法。1.利用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在导数中有一类问题可以化归为二次函数是否存在零点、二次不等式在某区间上恒  相似文献   

2.
学习了贵刊2008年第三期阮伟莉老师《关于一类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解法探究》一文后,感触颇深.该文从一道最基本的二次不等式恒成立出发.设立了两个问题,分别运用不同的变形手段进行解答,设问和解法真是独具匠心,“这几种解题方法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却都与求函数的最值是等价的”,通过阅读该文我有两点学习领悟:  相似文献   

3.
确定已知区间上一个恒(成立的)二次不等式中的参数取值范围问题,乃是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中经常选用的一类问题。解这类题往往需要分类讨论,得到使题中那个不等式恒成立的充要条件,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解这些不等式(组),便可得到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4.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高中数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学数学的一个基础和工具.由于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与二次函数联系紧密,而二次函数又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很多学生对此学习表现出困惑.这里,笔者结合教学中有关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也是学生困惑的问题)作一点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最近阅读了2014年《高中数学教与学》第6期叶红萍老师的文章《与不等式有关的最值问题解法探析》,文中的例7是一道以二次不等式恒成立为背景的最值问题,笔者经过解题研究发现这类问题均可通过赋值法求解,题目如下:例1已知对于任意实数x,二次函数f(x)=ax2+bx+c≥0恒成立,且a相似文献   

6.
讲授高中数学第三册第二章《不等式的性质和证明》之前,我用了四课时,将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所学不等式的有关知识作了较为系统的复习,特别是对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适当的给予了加深和提高,使学生正确、牢固地掌握了各类不等式的解法,因而至少是在解不等式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我的作法是:先让学生回顾了以前所学有关不等式的概念及下列不等式的解法,即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  相似文献   

7.
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在实数集R上恒成立问题常用判别式法解题;一元二次不等式在实数集R的某一真子集(即某一区间)上恒成立问题,我们采用的是分离参数法;分离参数后函数y=g(x)最值的求解方法常常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进而求出最值;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或是对号函数单调性求最值对于不能分离参数或分离参数后求最值或确界较困难的问题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关于二次不等式在区间上恒成立的问题,我们数学小组同学做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9.
已知二次不等式在某区间上恒成立,求其中所含参数的取值范围,这是一类常见的题型,这类问题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因而解题时应强调思路清晰,方法灵活,下面通过一个典型例子介绍五种思维指导下的解法,供大家参考。[例题]已知当x∈[0,1]时,f(x)=x2 ax 3-a>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0.
解不等式是中专数学不等式一章的重点内容,"区间分析法"是众多解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可是在教学中学生们总是拒绝接受或掌握不好此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关于"区间分析法解不等式"的教学方法:1、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区间分析法";2、以高次不等式的求解作为跟进手段,叫学生接受"区间分析法";3、以分式不等式和混合不等式作为强化工具,使学生真正认识和掌握"区间分析法"解不等式。4、以变形习题的练习为提高,帮助学生总结"区间分析法"解不等式的步骤,达到深化的目的。用"区间分析法"做为主题和贯穿的线索,讲解可化为一次式乘积形式的不等式解法,不仅突出了"区间分析法解不等式"这个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认识了这一类不等式的实质和它们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节省了大量的讲授时间,使不等式部分的教学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11.
恒不等式问题是一类常见的数学题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下面介绍处理这类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分类讨论法对于在某一区间上恒成立的二次不等式问题,一般可运用分类法对其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讨论,将问题转化为不等式组的求解.  相似文献   

12.
《数学通报》1980年第7期刊登的吴世煦同志《无理不等式》一文,着重讨论了含二次根号的一元无理不等式的解法。本文试图给出关于一元无理不等式的一种简单易行的、统一的解法。如所周知,一元连续实函数y=F(x)在其存在且无根的区间内保持同一符号(当然这一结论的严格证明属于高等数学的范畴,不过已经接触到连续函数概念的中学生从几何直观上是不难定性理解的)。初等无理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是连续函数。因此为了确定无理函数在其  相似文献   

13.
<正>含有参数的函数不等式恒成立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解法因题而异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类题目条件设置巧妙,试题隐藏一个相同信息:不等式等号恰好在区间端点处成立,这一隐而不露的条件是命题人精心设计的点睛之笔,也是解题者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思维的起点.它启发解题者思考: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则不等式恒成立,从而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这个取值范围就是不等式恒成立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4.
焦战武 《考试周刊》2014,(80):75-75
<正>根据连续函数的性质,在函数f(x)的连续区间内,f(x)=0的点必将区间分成若干小区间,在每个小区间内,f(x)都有固定的符号,那么只需在每个区间内选点验证,就能得出相应不等式的解集.一、有理不等式的解法解有理不等式通常采用数轴标根法.具体步骤如下:1将不等式右边化为零,左边分解为若干个未知数系数为正数的一次因式或二次式的乘积(其中二次式必须无实根);2将各因式的根分别标在数轴上,将数轴分成若干区间,有重根,应  相似文献   

15.
干志华 《数学教学》2009,(10):20-22
文[1]给出了含参数的不等式|a-f(x)|〉g(x)在给定区间上恒成立问题的一般解法,原文作者倾向于从否命题的角度进行处理.笔者作正面解答的尝试,得到了如下争议解法(以文[1]例2为例).  相似文献   

16.
<正>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利用分类讨论法解一类与恒成立有关的求参问题屡次出现,此类求参问题有个共同的特征,即"在某区间上不等式恒成立,区间的端点或区间内的某一点使不等式对应的方程成立".笔者根据此类题目的特点,整理出了几类模型,供同仁参考.模型一函数f(x)中含参数r,且r∈U.在区间(a,b)上f(x)>0恒成立(或在区间[a,b)上f(x)≥0恒成立),且f(a)=0,则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一类问题:系数中含有参数的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其参数在某给定的区间上且最高次数为1,求当不等式恒成立时,变量x的取值范围.处理这类问题一种简明而有效的办法是:反客为主,视参数为“主元”,将关于x的“二次”不等式转化为关于参数的“一次”不等式,再利用一次函数的下列性质,直接构建出一个关于变量x的不等式(组),进而求出x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不等式的恒成立、能成立与恰成立问题是学生们非常容易混淆的问题,它们的意义和转化方法是不同的,本文结合例题介绍这三种问题的不同转化方法.一、恒成立问题不等式f(x)<λ在区间D上恒成立f(x)max<λ,不等式f(x)>λ在区间D上恒成立f(x)min>λ二、能成立问题在区间D上存在x使不等式f(x)<λ成立,即在区间D上f(x)<λ能成立f(x)min<λ在区间D上存在x使不等式f(x)>λ成立,即在区间D上f(x)>λ能成立f(x)max>λ.三、恰成立问题不等式f(x)<λ在区间D上恰成立函数y=f(x)在D上的值域是(-∞,λ).不等式f(x)<λ在区间D上恰成立函数y=f(x)在D上的值域…  相似文献   

19.
<正>一、函数、导数、不等式综合在一起,解决单调性、最值等问题解决单调性问题转化为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或高次不等式的问题;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转化为不等式的恒成立、能成立、恰成立来求解.进一步转化求函数的最值或一元二次不等式在给定区间上(或实数集R)的恒成立问题来解决,从而达到考查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例1(2014年新课标Ⅱ宁夏卷)已知函数f(x)=ex-  相似文献   

20.
函数与不等式既是知识的结合,又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交汇处,因此成为高考的热点.不等式在所给定的区间上恒成立的问题实质上是求在所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而求函数最值问题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况且有的问题又涉及多种方法,因此,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在解法上是灵活多样的,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一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