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7,(1):97-101
《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和儒家道德、理想的集大成者,君子之德"受于天,缘于爱,始于孝,成于仁,终于命"。从历史考察,由孝到仁是君子成德的核心路径,是由西周春秋分封宗法的社会现实决定的。从普遍意义讲,孝是私爱,仁是博爱,由孝到仁是推己及人的过程,惟有自我觉悟的君子才能够做到。爱是出于人本心的,是天生的,君子之德根源于天。当德行理想在现实遇到阻碍,人生无法把握时,人们就只能寄托于超越性的"天"。君子的最高境界是"知天命",君子之德是天赋的,对"天"的信仰给了君子坚守和实现德行理想以信心和终极支持。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9,(10):11-12
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可见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诠释君子,君子于是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社会道德的楷模。本文将从君子修己之道、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材施教培养君子等四个方面探究孔子有关君子培养标准和培养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代表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在古代常与小人(没有道德觉悟和修养的人)相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作为现代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应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君子之道,做一个君子型的校长。一、校长要做一个仁爱善良的君子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  相似文献   

4.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伟大的人必须具备君子品格,因为君子品格代表了最高的美德。君子是内在与外在的完美统一体,是完美的德性典范。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想和孔子的道德理想相通,古典道德理念与当今道德直觉之间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面: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是最低的境界,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孔子的"君子"观念正是要教育人们如何从较低的人生境界提升到较高的人生境界,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有不可磨灭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以“仁”为本是孔子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他主张把学生的“仁”德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孔子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内圣”在孔子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君子”理想人格,“外王”即“弘道”,就是要实现个体向社会的超越,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社会本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孔子思想及其教育活动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发现,而个人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必须以国家、民族和社会为归趋。  相似文献   

7.
我来做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注释: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②敏于事:对工作勤劳敏捷。③慎:谨慎。④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高深学问、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道:这里不仅包括道德  相似文献   

8.
孔子治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它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是治学的初级阶段。第二种境界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第三种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心灵超脱尘俗,不为繁华所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学问上达到最高境界,同时心灵上也达到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以儒学为代表的我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注重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如<大学>中提出,要成为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途径就是"修身",通过"君子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来达到"君子慎其独"的道德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孔子(前557-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为了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敬"(《论语》《宪问》.以下凡出自《论语》一书的,均只注篇名)和能施仁政的"士"、"君子"、"贤人",孔子历来十分重视和强调品德教育.他讲学四十多年,总是把人的品德教育放在其他一切教育的首位.孔子关于品德教育的不少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出的集现实性与理想性于一身的道德人格典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包括了作为君子内在德性的“仁、知、勇”以及作为外在德行的“礼”等诸多道德要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发挥着形象导引、教化学子、安邦定民等重要作用。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不仅能够推动明德爱国的时代君子的形成,也能够推动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的完成。因此,立足新时代对青年道德提出的诸多要求,在对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辩证吸收的基础上,发挥其对于新时代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积极作用,也就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现代德育理论的角度,评述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结论:孔子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和思想品德,旨在塑造一种道德型的理想人格或完美人性,也就是"君子"。孔子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君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颜回形象的矛盾性孔子对于颜回的喜爱在《论语》篇章中就有许多表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颜回的内心可以长期的保持仁德,其他的人则只是偶然想一下罢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将颜回标榜为爱好学问,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错的弟子。《论语·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相似文献   

14.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5-7
孔子谈仁最多。仁的核心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对一切人持有一种尊重和爱敬之情。孔子所宣扬的仁还具有泛爱的特点,“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做一个仁者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  相似文献   

15.
道德的好处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既然道不弘人,道为什么对人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要弘扬道德? 其实,当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时,孔子就毫不委婉地回答:"君子固穷."这不仅是在子路天真烂漫的额头上猛击一棒,也是对一般人理解的道德有效性的当头一棒.  相似文献   

16.
<正>美与善,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美学育人理想意欲达成的目标。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从语文美学角度理解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尽善尽美才是语文美学的最高理想。语文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调和美善之间的矛盾,实现语文教学的美善和谐。孔子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这里的美是和善同义的。后来孔子又说:"尊五美,屏四恶。"什么是"五美"呢?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相似文献   

17.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  相似文献   

19.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先秦早期,"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相似文献   

20.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1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