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寒夜》是巴金1944—1946年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虽说没有《激流三部曲》名声之大,却也早蜚声异域。本文试图通过对《寒夜》思想内涵的剖析,探讨其悲剧的深刻意义。 《寒夜》所描写的是旧中国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悲剧。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他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3.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4.
正《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巴金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和曾树生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汪文宣这个勤恳、忠厚与善良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可以说是抗战时期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写照。可是一提到巴金的代表作,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他的《家》《春》《秋》,而《寒夜》却并没有那么地广为人知。其实,作为巴金家庭问题系列小说压轴之作的《寒夜》历来以其清新的目光,以其刻画出主人公具体的爱恨交织,以  相似文献   

5.
巴金在小说《寒夜》中根据主人公汪文宣的行动和心理构筑了社会空间、家宅空间以及梦境空间三个主要的空间,并以空间的转换带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推动叙事的进程。《寒夜》中空间叙事主要体现在社会空间与“冬夜”时间的隐喻关系,家宅空间的封闭性和“窗户”的透视性效果以及梦境空间的建构对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等方面。《寒夜》的空间叙事艺术为理解巴金后期小说的创作风格和文学史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寒夜》讲述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最终走向破裂的悲剧。在社会与家庭的重负下,男主人公汪文宣在人到中年后的诸多尴尬和无奈中毁灭,女主人公曾树生试图振作、不甘屈服地出走。这对知识分子殊途同归地成为《寒夜》中的悲剧性人物。这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7.
传统认为巴金的小说《寒夜》是一部反映黑暗社会的力作。本文则认为是《寒夜》一曲小人物命运悲苦的哀歌。笔者试图从女性解放的社会因素和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探求主人公汪文宣性格悲剧的成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破解婆媳纷争之谜。  相似文献   

8.
“他一个垂死的病人却有着一个健康人的渴望,这个渴望折磨得他很苦,因为连他自己也明白他的渴望是不会得到满足的,一丝一毫的满足也得不到。但是他不能抑制它,消灭它。”他要活下去,尽管生活的残酷把他一步步逼向死亡的深渊。他饱尝了人世的辛酸和精神上的摧残,无力地挣扎着,终于在绝望中死去。这就是《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痛苦的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在这里,巴金通过描写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为我们谱写了一曲  相似文献   

9.
《寒夜》在一个家破人亡的悲剧框架里,以对话的结构细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所意识到的精神痛苦。作者主要设置了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等多种“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通过不同的对话方式深入地探索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奥秘,表现出明显的复调特证。  相似文献   

10.
《伤逝》与《寒夜》两部爱情婚姻悲剧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更是相仿。如果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来考查,那么汪文宣、曾树生就是涓生、子君生活到40年代的身影。本文从对两部作品整体性观照中,探究造成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深层原因,拨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外在因素的迷雾,揭示人性中的“自利”是婚恋悲剧的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离魂题材自南北朝以来被不同时代的作家加以演绎,因而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本文试图以比较的方法,结合各代思想的变迁,对于离魂题材在不同时代小说、诗词、戏曲、话本中的演变轨迹加以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2.
泰戈尔的戏剧很早就译介到中国,但对它的研究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戏剧叙事学的研究则为进一步研究泰戈尔戏剧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大自然的报复》是泰戈尔第一部成功的剧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泰戈尔戏剧的叙事风格?它以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为主体,通过诗体独自的“显在叙述”、歌及对白构成的“意象性叙述”,传达出作者对人生追求的感性体验和哲理认知。  相似文献   

13.
The Lion King(1994)told the story of little lion Simba who experienced growth,death,love and responsibility,and finally overcame himself and the enemy and got the throne of the king of the forest,and became the hero of lion herd.As the soul character of the movie,Simb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the whole story.This paper examines Simba's personality features,through analyzing the function of character design and plot in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and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the heroic character Simba is constructed step by step.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清交替之际的诗坛泰斗与变节"贰臣"吴伟业,他的诗具有独特的忏悔主题.文章通过对他"自恨枉节"与"欲自辩"之作的讨论,探讨他灵魂在传统道德与求生自赎的夹缝痛苦挣扎的特点,并分析"贰臣"经历对其诗歌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曹植的作品中有较多的游仙诗,其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曹植的一生充满着悲剧,游仙诗的创作是他安慰自己痛苦灵魂的一种选择和方式。在虚幻的世界中,通过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意象,他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相似文献   

16.
乔叟出生于一个对道德过于审慎的时代,本人又坚持着神参与人间事务的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但他的作品却不乏重视自我个性才智,主张理解、博爱、同情、正义的人文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的火花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知识界对中世纪以来一直处于思想意识形态主体的神学中心论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以线条构筑文字、表达意象、抒发情感的一门抽象艺术,也是一门视觉形式艺术,有其独特的属性和内涵。在书法创作中,丰富的点线是基础、完美的结体是重点、合度的形势是特征、生动的情韵和高雅的意境则是灵魂和核心,所有这些都是书法创作形式美的具体体现,也是书法艺术唯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研究汉晋学风之变迁,人物品鉴是最好的切入点,《人物志》是最佳的文本依据。《人物志·材理》提出的“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是刘劭在学术方法上的创新。“平淡”是道理家的质性特点,“玄微”是其学术方法,“自然”是其学术方向。只有“平淡”之人,才能具备“玄微”之“思心”;也只有“思心玄微”者,才能通于“自然”之道。这种方法,不仅是刘劭自己的人材学研究方法,而且还被魏晋学者普遍接受,成为他们研究学术思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总体来说元杂剧题材因循多于独创,这与元杂剧的现实境遇及存在方式有关,跟传统诗文相比较,市民消费和剧场演出是元杂剧重要的基础和依托。元杂剧这样一种独特的文艺类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市民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与《忏悔录》类似,《爱弥儿》同样是卢梭本人的一幅自画像。爱弥儿作为一个卢梭想象出来的教育样板,其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灵魂意象,而是隐藏着大量不容易被发现的幽暗底层。在爱弥儿身上,卢梭有意构造出各种叙事结构,以实现一种既真实又虚构的想象性演练。无论是爱弥儿与卢梭之间表层与潜在的复调关系,亦或卢梭与爱弥儿之间真诚与反叛的变形结构,还是两人之间基于恋母情结与造父意图的政治性血缘,这些都反复提醒我们在研究《爱弥儿》的一开始,不能忽视卢梭自身的人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爱弥儿既是卢梭的学生,也是卢梭的孩子,更是卢梭本人的颠倒。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爱弥儿式卢梭与卢梭式爱弥儿的混合意象中,我们才可能真正捕捉卢梭的教育意图以及整部《爱弥儿》中各种隐遁的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