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盼望已久的北京第11届亚运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这次成功地举办亚运会,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发扬了顽强拚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威望,扩大了国际影响.这些都说明,11亿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目标明确,把力量组织起来,什么大事都可以办成,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2.
第十一届亚运会,正大步流星地向我们走来。那铿锵的脚步声,和着11亿人冬冬的心跳,汇合成了令人激昂、催人奋起的鼓点。历史表明,重大的国际运动会,开到哪里,就把机遇带到哪里。经受百年忧患的泱泱大国,曾被人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承接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主办权,这无疑把展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表明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大好形势,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举国人心的大好机遇提供给了我们。作为重大事件记录员的新闻工作者,无疑也获得了一次崭露自身才华、提高新闻单位威信的机会。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这次教育群众,增强民族自豪感、开展爱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界对第十一届亚运会所作的成功报道,无疑是新时期新闻史上值得认真总结经验的一页。无论就其持续时间之长、出动的记者之众、新闻竞争之激烈来说,还是就其报道之多彩多姿,影响之广泛深刻来说,都很难找到一次战役性报道可与这届亚运会报道之成功相匹敌。由实践到理论对这次亚运会报道作出全面总结,以便新闻界更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这显然不是少数人就能做得到的,而是需要新闻界同行们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我觉得,评选全国亚运会优秀新闻  相似文献   

4.
北京亚运会的帷幕早巳落下。亚运会宣传的成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都是很宝贵的,现在,我们要想一想:如何将亚运会宣传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日常宣传中去? 亚运会宣传与日常宣传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将亚运会宣传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日常报道中,就要求我们既看清其共同点,同时又特别看清其不同点。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和手段搞好长年的宣传报道。这是一个从认识事物的个性入手,逐步地认识事物共性的过程。亚运会宣传与日常宣传有什么不同点,或者说有什么特定性呢?大概有十点不同: 1.亚运会宣传是广大读者、听众、观众关心的热点;日常宣传虽然不时也会出现一些小热点,但  相似文献   

5.
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国外观众如何观赏精彩激烈的比赛场景?新落成的“梅地亚中心”为他们敞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窗口。亚运会国际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传送的中枢“梅地亚中心”(MediaCentre),又称中国国际新闻广播电视交流中心大厦,是国际新闻广播电视交流中心有限公司为第11届亚运会兴建的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大型建筑,是在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广播协会(NHK)支持下,由中国电视国际服务公司和  相似文献   

6.
举世瞩目的第11届亚运会越来越近了!这一届亚运会是亚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采访的记者最多,中外记者5000多人,其中外来记者约3000人,外来广播电视记者1200多人,相当于历史最高纪录的4倍,广播电视的报道规模最大。电视报道涉及到全国7亿电视观众、亚洲约20亿电视观众能否及时看到亚运会精彩角逐实况的问题,是办好亚运会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内观众,特别是新闻界都十分关心亚运会的电视报道的安排。  相似文献   

7.
我国记者报道国际性大型运动会的能力怎么样?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就象是测试器,作了一次全面检验,结果是合格的。他们的报道气势之大,信息量之多,他们的速度、观察事物的角度、抓取形象的能力,都堪称一流。正象新中国体育事业一样,以迅猛的姿态实现零的突破,进而成为亚运会的东道主,我国记者对亚运会的报道,也从“慢三拍”闯进了快节奏的行列,无愧于东道主称号。从9月22日到10月7日,亚运会的新闻中心、各比赛场馆、电视中心,云集了5000名中外记者,电视记者、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各路兵马  相似文献   

8.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象征着亚洲30亿人民“团结、友谊、进步”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于9月22日下午在鲜花和彩旗簇拥的我国首都北京隆重开幕。第11届亚运会组委会主席陈希同在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9.
在第11届亚运会期间①,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活动所产生的宣传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这些宣传活动究竟给我们的下一代——小学生们产生了多少效果?产生了哪些效果?产生这些效果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我和亚运会真的有缘,第一次采访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就是从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开始,此后每一届亚运会我都到一线采访(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作为组委会新闻部工作人员参加报道)。我见证了中国体育日益强盛、夺得亚运会金牌总数“六连冠”的光荣历史,也经历了中国体育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刚刚过去的釜山亚运会上,活跃着我国100多家新闻媒体派出的500多名记者,这与1982年时仅有十几家单位的几十名记者前去采访不可同日而语。从釜山亚运会报道也反映出我国体育新闻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肩负着传承中国千年文明和塑造国际形象的双重使命,是作为东道主的杭州展现城市历史脉络、文化民俗风貌和科技实力的重要窗口。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严格遵循“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智能科技与传统文化交织,绿色低碳与江南美景辉映,在为世界人民献上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将“文化中国”“绿色中国”和“开放中国”的理念逐一贯彻,对外文化传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亚运会行将结束的前前后后,许多中外新闻界的朋友在亚运新闻中心的过道上,楼梯边,大厅里,甚至到我办公室里来向我道贺,称赞新闻中心的出色工作。听到一片赞扬声,心里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作为新闻中心的主任,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0月10日上午,组委会新闻部举行总结表彰大会。大家要求几位部长都说几句话,我控制不住几天来积聚起来的激动心情,不顾一切地含着热泪向几百名过去素不相识,而在亚运会期间日日夜夜共同战斗的同志们说了这一段话。“亚运会结束了,取得了巨大成功,新闻中心的工作也得到了中外新闻界的一致承认。我们的成功,只是向全世界表明了一点:我们中国人是有志气、有能力的,只要认真去做,一定能  相似文献   

13.
9月23日下午,第11届亚运会新闻中心二楼第三会议室,10多名新华社记者神色紧张地盯着电视机屏幕,亚运会女子举重比赛正在进行中。新华社第11届亚运会报道组的大本营就设在第三会议室里。34台电脑依次排列,这些电脑终端与总社的发稿系统相连,编辑可以坐在终端前发稿。比赛仍在继续进行。这是本届赛会产生第一块金牌的项目,也是参加本届赛会的近5000名中外记者争夺第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化消费需求的日益提高,体育新闻报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各大媒体都加速网罗专业人才,充实扩大体育记的队伍。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亚运会和全运会,每一次都为体育记“大扩容”火上浇油,据统计,报道雅典奥运会的世界各国记总数超过两万人,其中中国记就超过千人,是派出记最多的一届世界大赛。  相似文献   

15.
十二月热贴     
殷秦 《网络传播》2007,(1):74-75
中国队在多哈亚运会比赛头一天就全线告捷,拿下全天20枚金牌中的16枚,几乎打了场“歼灭战”。亚运会次日,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队染指金牌,但中国队仍是最大赢家,获得13枚金牌,金牌总数达到29枚。转播亚运会的电视节目也都是中国选手获胜的镜头,多哈俨然变成了中国人的表演舞台。难怪媒体发出本届亚运会疑似我国全运会的感叹。笔者认为,中国队得多少枚金牌,已经不是本届亚运会的看点。为2008年奥运会练兵,才是中国队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0月8日的中国青平报上登了一份以“我看亚运会”为主题的电话调查,其中在“你对本届亚运会的报道有何评价”一项里,回答“很好”和“好”的有314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8.3%。这个调查是接近实际的。在以往多次的民意测验中,对新闻媒个不满意的总是居多,而在这次的亚运报道中,中国的新闻形象有了改观。回眸亚运盛会期间,许多人都是上班先抓报纸,下班守着广播,电视。亚运会上威武壮丽、精彩纷呈的竞技把神州大地搅得热气腾腾,激励了亿万人的爱国心、凝聚力、拚搏志。这是亚运会的成功,但也大得力于新闻媒介的传播。今年在中国,可称作亚运年。举国上下叫得震天响的一个词儿是“亚运意识”,从迎亚运会之时起一直响到亚运开赛,把个亚运的文章做的有声有色,十分辉煌。随着亚运圣火的熄灭,又出来一个新词儿“亚运后意识”。这个词儿拗口,不一定叫得开去,但这个意识却是要得的,我们是应该趁热打铁,在这个“后”字上把文章做足。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是一场伟大的竞赛,同样需要亚运健儿那种勇夺金牌,为国争光的拚搏精神。事实上,现在各条战线都在  相似文献   

17.
2023年绍兴将承办亚运会相关赛事,对于绍兴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提升是一个契机。绍兴具备承办亚运会相关赛事的成熟条件,亚运会对绍兴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阐述了绍兴通过亚运会前借助城市已有资源传播提高知名度,亚运会中运用沉浸体验式传播增强绍兴记忆,传播绍兴悠久历史文化和作为国际城市的名城形象,亚运会后延续绍兴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情感迁移。  相似文献   

18.
作为体育工作者,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最近一段时间,从中央到地方,许多报刊都围绕十一届亚运会,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出现了不少精彩的通讯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见解新颖、说理透辟、相当具有启发性的评论文章。这里,我要着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经济界和体育界,推荐《经济日报》的“星期话题”——“迎亚运体育与经济系列谈”的三篇文章,《亚运会:中国经济的大广告牌》(《经济日报》今年3月11日头版)。此文认为,历来担当综合性国际运动会东道主的国家,无不将体育盛会视为一  相似文献   

19.
5月中旬,我们到北京参加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举办的新闻业务学习班。学习之余,采写了一篇题为《北京归来话亚运》的专稿,分别被县电台和《扬州日报》采用。原先,台里并没有交给我们采访任务,加上是第一次去北京,都想在北京多浏览几处名胜古迹。然而,当我们漫步北京街头,到处可见亚运会的彩旗飞扬,商店的物品上都贴有亚运会的标志。首都人民强烈的亚运意识触发了我们采写亚运新闻的念头。采访前,我们曾犹疑过:县电台的小记者去采访亚运会组委会人家会接待吗?于是我们试探着给亚运会组委会拨了一个电话,自报家门后,刚准备讲话,谁知对方把电话挂上了。  相似文献   

20.
举世瞩目的第11届亚运会越来越近了!这一届亚运会是亚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采访的记者最多,中外记者5000多人,其中外来记者约3000人,外来广播电视记者1200多人,相当于历史最高纪录的4倍,广播电视的报道规模最大。电视报道涉及到全国7亿电视观众,亚洲约20亿电视观众能否及时看到亚运会精彩角逐实况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