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广播电视从最初的雏形到数字化,网络化,虽然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其基本概念,技术特征和社会功能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纪录片也从广播电视最初的新闻栏目中分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既然纪录片是从广播电视新闻中演变而成的,那么从新闻的视角来看当代纪录片又应该以何种方式来创作,在哪些方面又可以做一些创新呢?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川 《新闻传播》2015,(3):76-77
中国纪录片在近些年来逐渐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为世界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窗口,当前中国纪录片需要的是更广泛地与世界高水平纪录片创作接轨与融合。本文旨在通过中国纪录片史的回顾,对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做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是含有主体意识的纪实性电视作品,当它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拍摄和资料积累,与拍摄对象发生协同、共振,而产生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对人类生存具有启发意义的作品时,就不再是声画元素构成的简单完成体了。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情况看,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在  相似文献   

4.
张伟 《采.写.编》2020,(2):173-174
新媒体的发展兴盛,充分展现出互联性、交互性等优势特征。该环境背景下的纪录片创作,必须要符合新媒体环境需求,必然要开启创新之路。为了更全方位地提出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创新的方法与建议,本文展开针对性研究,掌握纪录片发展现状,探究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有利机遇以及具体的纪录片创作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郑建国 《视听界》2004,(5):44-45
一、开放性艺术结构的审美取向所谓结构艺术是各种表达主题思想的材料的搭配、排列、组合方式。结构艺术既决定作品的外部形态,又直接影响作品的内部性质。结构在体现作品审美特质的同时,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优劣成败。创作者在结构自己的作品时,应当以人文的精神去理解分析和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为观众提供学习、分析、判断和思考的机会,并使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感受,从中获得审美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纪录片的成功是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而电视艺术的创作中,最能唤起观众兴趣,为观众留下丰富联想和思考空间的就是开放性电视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6.
冷凇 《声屏世界》2004,(10):55-56
自纪录片诞生之日起,便有流派与定义之争,经常可以在英国和西方的专业杂志上看到不同大学的纪录片研究学者,为了某一部作品是否划入纪录片范畴,或者到底划入哪一类纪录片范畴而争论得头破血流。纪录片形式传人中国之后又在流派定义之争的基础上,附加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之争,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唇舌之战似乎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其实,西方电视传媒本是没有专题片一说的.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国情下的特殊产物,讨论其界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对比讨论一下中西方纪录片的几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给予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市场的挑战和频道专业化的冲击,中国纪录片创作在2004年出现良好发展势头.开始以整体的优势进入市场,同时民间DV制作机构,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中国纪录片在2004年不仅有了自己的专业频道,还以商业化的方式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在2004年.中国的纪录片编导在与国外大师的直接交流中更新创作观念。2004年.凝聚着中国纪录片人太多的欢乐与酸辛、憧憬与梦想。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产物,其构成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叙述和表述是纪录片创作尤其是纪实型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手段.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这两种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纪录片创作中找准它们各自的定位,发挥出各自最佳功能,是纪录片作者应该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一部纪录片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国外,纪录片是随着电影一起诞生的。而人类学几乎是在纪录片出现的同时,就把摄影术引进了自己的学科研究中来。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很早的渊源。人类学纪录片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并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主题继续向主流回归,中国纪录片在院线发行、与图书音像市场的连动机制建设上,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 ,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风风火火的年代 ,以《望长城》为转折点 ,在纪录片界逐渐形成了旗帜鲜明的“纪实”创作流派。《东方时空》栏目中大量纪实短片的涌现 ,无疑对纪实潮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后 ,是各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队伍群雄并起 ,佳作迭出。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还在国际评比中暂露头角 ,捧回了一座座奖杯。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发展时期 ,这种“纪录片现象”可视为一种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现象。应该承认 ,中国的纪录片热摆脱了过去虚假、说教的模式 ,领悟了纪录片必须真实的真谛 ,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  相似文献   

13.
冯悦 《东南传播》2023,(4):44-46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网络纪录片的作品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与网络视听生态、国家政策引导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革新密切相关,但整个行业的发展道路尚未成熟稳定。网络纪录片作为具有突出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如何进一步平衡文艺创作与商业利益、坚守纪录片创作内核的同时输出文化创新内容是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亟须突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武新宏 《东南传播》2010,(8):128-129
对于中国电视纪录片来说,回归国际纪录片大家庭一直是其孜孜追求的梦想。怎么样在融入世界纪录片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价值与品格、在国际化语境中保持本土化的表达,是目前国际化热潮中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沈晶 《新闻界》2012,(3):30-32
近两年,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四川国际电视节国际大学生评奖单元、FIRST青年影展、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学生单元等诸多专为大学生影像作品设置的电视电影节、影像展方兴未艾。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2011年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中国大学生纪录片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为将来的创作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万小菡 《视听界》2006,(4):66-68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中国纪录片面临的却是市场的困顿和创作的低迷。近年来,纪录片创作者在不懈地努力着,但仍然没有走出困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文认为,对现实生活中重大事件关注的缺失,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品质的缺乏,是纪录片创作低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主题类纪录片的创作,历来是电视创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类纪录片如何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如何将重大时政题材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本文以反映老英雄张富清先进事迹的纪录片《本色》为例,探讨了主题类纪录片国际化表达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范月洪 《视听界》2005,(3):87-87
一个多世纪以来,纪录片历经弗拉哈迪的人类学电影、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美学探索、欧洲先锋派纪录电影、DV个人纪录片等等发展阶段。无论面貌如何变幻。外延如何拓展.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纪录片创作倾注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19.
曾鼐 《新闻传播》2010,(5):75-75
纪录片是影视作品四大类别中的一种。其选题是以真实的日常生活环境为依托,以社会价值为判断依据,并且要考虑建构故事结构的可操作性。纪录片直接摄录真实生活事件.不虚构、不用演员。但也不是漫无目的、毫不经意地机械实录散乱的表层生活现象:它同样要调动主题选择、情节提炼、段落剪辑等艺术手段,对生活素材进行适度艺术加工.从而凸显人物事件典型的深层本质。本文拟从题材选取方面,对当前中国纪录片创作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郭雨丽 《视听》2021,(1):109-110
《香巴拉深处》是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监制的国家级纪录片,全面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瑰丽旖旎的藏族地区风光.该片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在众多人文地理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本文主要从该纪录片的视听语言运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以及文化底蕴四个方面评析其创作特色与创新之道,以期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