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白皮书前言中,朱穆之把人权称为"伟大名词"和"崇高目标"。国新办副主任董云虎说:"把人权旗帜举那么高,我们当时想都没敢想。也就他这个老资格敢写上这样的话。"1990年年底,当时还在中共中央党校当讲师的董云虎应中央外宣小组之邀,去介绍人权学术研究情况。被门卫拦下来后,他解释说,是中宣部外宣局老局长田丹请他来的。门卫随即打电话进去确认。电话里问:"来的是不是中央党校的一位老教授啊?"门卫说:"不是,是一个小伙子。"当时,董云虎未满28岁,长相又显得比实际年龄还小。业内人都知道他编写的  相似文献   

2.
正老安有天突然跟我说起他父亲晚年的一番相亲经历。那时,我们大家都在苦劝老安也去相一个老伴。老安摇摇头,说人心其实很小,只够装得下一个人。老安大我19岁,我俩忘年交。老安喜欢喝点酒,说喝了酒说话才有意识流。但我知道,老安以前是滴酒不沾的。老安退休那一年,也是他们夫妻异地生活整二十年。终于盼来要团聚的一刻,老安很兴奋,说俩人已经计划好,要  相似文献   

3.
一个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重庆青年,回国做了名村官,有人说这是"中国梦",也有人说,这或许是场作秀。但27岁的秦玥飞不理会,他努力摆脱掉"耶鲁"的光环,融入村庄生活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秦玥飞决定,回中国做一名村官。衡山不算富裕,也不特别贫穷,这让秦玥飞觉得有点儿不过瘾,远不是他最初期望的那种"特别艰苦之地"。他说那些对乡村生活浮光掠影的青年,大多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幼稚情结,而他,  相似文献   

4.
一个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重庆青年,回国做了名村官,有人说这是"中国梦",也有人说,这或许是场作秀。但27岁的秦玥飞不理会,他努力摆脱掉"耶鲁"的光环,融入村庄生活。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秦玥飞决定,回中国做一名村官。衡山不算富裕,也不特别贫穷,这让秦玥飞觉得有点儿不过瘾,远不是他最初期望的那种"特别艰苦之地"。他说那些对乡村生活浮光掠影的青年,大多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幼稚情结。而  相似文献   

5.
老安  卓子 《新闻通讯》2012,(11):59-61
老安有天突然跟我说起他父亲晚年的一番相亲经历。那时.我们大家都在苦劝老安也去相一个老伴。老安摇摇头,说人心其实很小,只够装得下一个人。老安大我19岁,我俩忘年交。老安喜欢喝点酒,说喝了酒说话才有意识流。但我知道,老安以前是滴酒不沾的。老安退休那一年,也是他们夫妻异地生活整二十年。终于盼来要团聚的一刻,老安很兴奋,说俩人已经计划好,要一起去国外旅游,第一站南非。老安拿来多帧大幅的植物根瘤照片,说媳妇一辈子都在北京研究这个。他得意地哀叹:我这辈子竞没斗过这些丑七八怪的东西……某天晚间,老安打来电话,声音颤抖疲惫——他夫人突发脑溢血,竞在京去世了。他俩临了没能团聚。  相似文献   

6.
“罗大佑也是个人,不是神,他不再是20年前那个戴墨镜、穿黑衣的年轻人,现在你们看到的罗大佑是要吃喝拉撒的48岁的老男从。”  相似文献   

7.
我是梧州日报的记者,最近收到一位老首长、现已离休的老同志的来信,他向我说了一些心里话,对我,也是对所有新闻工作者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我特将他的信摘抄如下,望能在贵杂志上刊登,让广大同行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我的身体还可以,离休后每早散散步,饭后打门球,下午种点菜,养养花,晚上看电视,生活也慢慢适应了.现在顾虑的不是物价上涨,而是党政部门  相似文献   

8.
《双梅影暗丛书》叶德辉编,杨逢彬、何守中整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1983年,我在长沙一家医院的住院部当医生,住院的有一位70多岁的老者,解放前当过维持治安的警察,极健谈,知道许多旧长沙的掌故。一天我问他,"您知道叶德辉吗?"他说有点印象,一时想不起来了。我说就是叶麻子。他说,哦,叶麻子,我知道!然后便如数家珍,讲了许多有关叶德辉的传说。隔壁病床一位和他年纪相仿的退休印刷工人也附和着说了几句叶麻子的故事。老警察说,他这个年纪的人,只要是老长沙,没有不知道叶麻子的。今年过年时,我试探着问了几位七十几岁而并非文化人的老长沙,却已无人晓得叶德辉或叶麻子了。但一个文人,在地方上曾经如此家喻户晓,无论如何也是个异数,实在有点类似当今的学术超女或学术超男。  相似文献   

9.
正你老我老?大师选女朋友的标准就是"漂亮""年轻"和"腿长"。至于个性如何、知识程度如何,他一概不管。他说:"我就是不要老女人。"王志慧四十几岁时,大师就每天哇哇叫:"这个老女人!这个老女人!"我在山上养病时,有次他们吵着要离婚,于是我下山,到金兰敲他的门。门一打开,他看到我就说:"你来干吗?"  相似文献   

10.
郭东升 《上海档案》2007,(11):12-13
令笔者每每肃然起敬的这位老局长,不是老档案局长,而是80岁的老公安局长赵五桂同志。笔者与他隔行隔业,年龄又相差了20岁,彼此接触很少,但他对档案的铁心呵护,给我的印象是那样深刻,那样的令人难忘!老赵局长,上世纪70年代我便认识他,高个瘦削,穿公安装,骑辆旧自行车满城转。但最初与他接触,却还是80年代初我在临清市党史办上班的  相似文献   

11.
现年一百二十二岁的美国人威廉·杜伯里被认为是地球最老的人,尽管如此,他从不为自己的长寿而大肆宣传。“我仍习惯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抽烟、喝酒、嚼烟草等。”威廉自豪地说:“而且,我喜欢和女士们跳舞。”更令人难以置信的,这位住在北卡罗来纳州夏谷的百龄人瑞,在百岁时曾放弃过这些嗜好,但那不是医生的劝告,而是他为了迁就他的第一位妻子,那是一个十九岁的女郎。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见到林间同志是在一次会议上。天津日报副总编辑范瑾指着他,向我们全体外勤记者介绍说:“这就是你们采访科的科长。”社长王亢之在旁补充介绍说:“林间同志经验丰富,是老记者了。”其实,当时他最多也不过30岁。后来知道:从1942年起,林间就在延安《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13.
露天舞者     
采访地点:北京市广安门立交桥下 周女士 47岁 机床厂职工 我天天来,好几年了,每天跳到8点多,然后骑车去上班。我爱人挺支持我的,跳就跳呗,平时也没什么娱乐。他也喜欢跳,不过我们不在一起跳。夫妻喜欢抬杠,跳舞的时候老配合不好。跳舞和过日子是两回事。你说很多跳国标舞的是夫妻。那是人家在跳的过程中跳出了感觉,不是说成了夫妻之后,跳舞时配合就一定很好。这里环境不好,车来车往,有噪音,还有污染。但便宜啊,而且离家近。  相似文献   

14.
《电子出版》2006,(3):8-10
这是有感FARMER一文的感想.对于为老板打G的FARMER.因为迫于生活.我也不好再说什么.我只想说.这种事不是一种手艺.不是一门专业.这饭吃不了一辈子.说变就变的.你20.25能打G.30.40了还去打G吃饭吗?老了那个老板会给你退休金拿吗?基于你现迫于生活.我也真不多说了.但还是多找条踏实点的出路才好.这玩意真的靠不住.就算虚拟实买在中国前途无量.老板可是说变就变的.那个成语叫:冰山难靠虽然现在看起来场面宏大。  相似文献   

15.
他,今年已76岁,两鬓斑白,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生活、对社会上一切新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生活在上海这样一个交通拥挤的大城市,有时,他竟象年轻记者一样挤公共汽车外出采访。他的新闻作品频频见于报端。他,就是我国老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卧床八年见精神 人们常说:“人老心不老,老也不老;心老人不老.不老也老。”安娜90岁以后仍精力旺盛,1986年93岁时,还准备由三子复生陪同去日本访旧。可是4月21日老人在准备行装时,不慎从榻榻米床上翻滚下来。长子和夫下班回家,见母亲不声不响独自坐在床上,  相似文献   

17.
事件回放: 据2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 为了做"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需要,该报记者孙毅蕾曾三次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表明采访意图,但孙道临先生一直坚持接受采访就要收费。孙道临先生认为,由于《羊城晚报》要采访的内容是关于"电影百年"的,其中涉及到很多他以前拍戏的情况、他的想法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他的谈话内容就应该属于知识产权,是应该收费的。他说:"我也不是什么采访都要酬劳,我是要看采访的内容是什么,要采访多少时间而定。以前接受采访我也是不收费的,现在主要是因为自己太疲劳,老这样接受采访吃不消,也应该拿点酬劳,还有  相似文献   

18.
在1983年的全国首次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奖中,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读物编辑室编辑出版的《通俗哲学》、《中国共产党历史讲话》等五种书获了奖。这些书的责任编辑,在会上也受到了表扬。一些了解情况的同志说,还有一位老编辑,虽然他不是这几本书的责任编辑,但是他的工作,也应当受赞扬。他,就是这个编辑室的原主任孟庆远同志。为什么一些人会有这样的反映呢?事情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19.
郑志 《档案与史学》2014,(12):46-48
上海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徐中玉教授100岁了. 年过百岁,徐中玉的生活越发简单. 因为听力、记忆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衰退,与人聊天时,需要对方慢慢地一字一句大声说,老人才听得清,回答也很简短,或许因此隔绝了外界的喧扰.他吃饭穿衣都不讲究,不喝酒、不吸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日常生活非常简朴. 走访先生过后,总算眼见为实,年过百岁,先生依旧辛劳不止.  相似文献   

20.
从远望楼出来,我就有些懊悔:尽管没有寒暄,一个小时的采访还是短了些,还应该请教几个问题,遇上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报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又一想:对于一位77岁的老人,又在他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的忙碌之际,一个小时的答记者问,也不是件舒适的事。想到此,我又不由自主地感到欣慰。而更让我欣喜的是,在我回来重读赵超构的杂文著作《世象杂谈》和《未晚谈》时,又发现:他的回答,他的叙述,他的议论,是纲,是目。提挈它们吧,那张巨网,便从生活与思想的汪洋中冉冉升起,理性与正义的鳞光,五彩缤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