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卷有益,读书贵疑。读书快乐,质疑、讨论更是其乐无穷。《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年第1期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陈金华老师的《‘踮起脚尖”犯了“重复口嗦”的错误吗》(以下简称陈文),另一篇是张志先老师的回应文《“踮起脚尖”的确犯了“赘余”语法错误》(以下简称张文)。  相似文献   

2.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6期刊载了夏云陶老师《如何确认“反复”手法一从一道高考模拟题谈起》一文(以下简称夏文),文中认为某地高考模拟题中“俄乌‘斗气’致欧‘断气’,三方何时‘和气”’一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对此论断,笔者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请夏老师和各位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3.
2012年第3期《语文月刊》93页有一篇张志先老师写的文章《“首当其冲”就是“冲在最前面”吗?》,我读后获益匪浅。“首当其冲”这个成语确实经常被人误用,连大报大刊上也数见不鲜。为了强化对“首当其冲”的理解,张志先老师在文章中列举了几个使用正确的例句,其中的例2和例3分别是:  相似文献   

4.
杨帆 《学语文》2003,(4):18-19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4小题是一道成语考查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其中C项是这样表述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本题给的标准答案是D项,也就是说C项的用法是对的。其实,细一推敲,C项的用法也是错的。  相似文献   

5.
对“相烦、相瞒、相劝”,《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刊登了张斗和老师的文章:《对联热的冷思考》。笔者品读再三,心有戚戚焉。同时,对张文关于对联知识的阐述,略有存疑,提出来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12期“教材研讨”栏目中刊登了何登峰老师《“乞之”还是“丐之”——(伤仲永)质疑》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将一孔之见写出,以期和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8.
随手翻阅《语文教学之友》,看到2003年11期上张广祥老师的一篇文章——《“主题”五题》。文章针对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主题”、拔高“主题”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语文教学中由于偏狭的“主题”追求导致的阅读主体性的丧失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特别是对《黔之驴》《冬天之美》等文章主题的认识,从文本出发,既深刻又合理,  相似文献   

9.
我们有幸在2011年第11期《语文月刊》上读到石广任老师撰写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取消通假字的建议》一文(以下称为石文),石文首先罗列了淡化通假字教学的四点理由:(1)从产生原因看,通假字可以说是文字未发达或用字不规范的结果,它不是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6期刊载了王东老师的《经常被误用的成语》,王老师在文中列举了七个易被误用的成语,并逐一释义且举例说明。但或许因为王老师依据的是旧版词典,所以他对其中两个成语的解说出现了失误,笔者想就此提出,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1.
读完《班主任之友》第10期中周玲老师的《谁扔的纸团》后,笔者心中满是对周老师的敬佩之情。周老师用她的宽容和独特的育人艺术让学生主动认识到错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周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引用了赞可夫的一句话:“在你叫喊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老师。”多么警醒的话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年11期,登载了刘国良老师的文章《(泪珠与珍珠)是思乡怀人之作吗?》。文中指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该文的结构、内容及主旨的解读的种种错误,我以为意见是中肯的。在分析中,刘国良老师就文章的结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我以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月刊》在2011年第9期刊登了郭锐老师的《"呼之欲出"误用了》一文,在2012年第4期又刊登了胡礼湘老师的《"呼之欲出"并不是"即将出现"》一文。两篇文章都对"呼之欲出"这个成语用法进行了纠误,例举了很多媒体误用"呼之欲出"的句子,我在此就不再赘述,两篇文章共同的观点就是"呼之欲出"这个  相似文献   

14.
杨国湘、卞庆龙二位老师在合写的文章《“床”作何解释更合理》《(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0期)认为李白《静夜思》一诗首句中的“床”应作井沿、井栏杆讲,作卧具的解释是不恰当的,并为此写下了“床”不作卧具解释的六条理由。  相似文献   

15.
读了四川文理学院丁庆刚先生的《“毛病”不分好坏》(见《语文月刊》2013第11期),觉得很有必要再说几句。文中丁先生列举了生活中使用“坏毛病”的一些例句,引用了《现代汉语词典》中“毛病”的义项,  相似文献   

16.
肖科见 《语文学习》2011,(11):73-74
“匪夷所思”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现代汉语词典》释其义为“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常理所能想象的(夷:平常)”。据此,有人认为,既然“匪夷所思”中已有了“人”.那么再说“令人匪夷所思”就不能成立,这是成语“使用不恰当”。(见《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匪夷所思”误用原因分析》)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7.
读了郑逸农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12年第6期上的《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对(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的质疑》一文,笔者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虽然我与郑老师文中提到的史老师并不相识,但此前曾读过她的一些文章.  相似文献   

18.
读完孙绍义老师的《浅谈“推敲”二字的意境》(见《中学语文》2000年第11期)后,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然而新则新矣,文中却有几处明显的缺憾。首先,孙文说“僧人访客归来”,将作者的原意完全曲解了。“敲”字出自贾岛的五律《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云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从内容上看,贾岛在一个月夜去拜访友人李凝,因主人外出,所以题诗一首示之。并非访客归来回到自己的住处。孙文又说“在那样深,那样静的夜晚,再冒出一个人来,《题》诗中仅贾岛一人,又能从何处“再冒一人”  相似文献   

19.
都昌其老师的一篇作文指导文章《议论文叙事说理训练》[《语文月刊》(学术辅导版)2009年第2期《2009年高考语文作文专辑》第69—70页。]把“凤凰浴火重生的传说”作为论证“否定自我的价值”的论据,我觉得有些不妥。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一般分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确凿数据等。事实论据要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读了《山东教育》2007年3月第8期南风华老师的文章《严而有道》有感,也想说说“严而有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