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倾听作者的心声。而语感的培养是学生走进文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善于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才能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本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审视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打着“对话教学”的幌子,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虚应对话滔滔不绝,学生肢体活动频繁,多媒体变幻陆离;另一方面,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或者堆砌文本,开掘所谓“深度语文”,热衷于贩卖后现代文学理论以及外国教育理论的名词术语,课堂上层层盘问,强调思辨,使崇高而深刻的理性流于虚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实践对话教学的同时,应学会善待文本,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心灵的律动,在“思”与“诗”之间,深入浅出,寻求语文学习的真义。善待文本:岂可越俎代庖走进文本需要善待…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对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倾听,二是言说。倾听,包含倾听文本和倾听他人;言说,是学生、教师将倾听文本的结果进行交流。要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落实到每次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在不断品味中理解语言的准确性,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5.
祝佩金 《语文天地》2013,(10):48-49
文本细读是“拿来主义”的活学活用,也是对语文学概念的一种活用。新课程标准将文本细读定位在语文阅读之上,因此,文本细读在教育过程中是从阅读角度出发,为阅读教学服务的。文本细读的要求标准就是让学生、教师走进文本,聆听文本,在倾听的过程中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赋予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才能使学生在不断与文本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智慧共享、心灵互动中迸射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是指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本色的的认知。这一认知体现的是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最原始也最语文的阅读。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这句话  相似文献   

8.
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想象、比较、表演等形式揣摩、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精巧,并抓住重要的"点"展开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走进文本是指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融入文本,与文本零距离对话;走出文本是指依据文本,提供学生语文实践的机缘,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如何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呢?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文本特点,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  相似文献   

10.
祝佩金 《语文天地》2013,(19):48-49
文本细读是"拿来主义"的活学活用,也是对语文学概念的一种活用。新课程标准将文本细读定位在语文阅读之上,因此,文本细读在教育过程中是从阅读角度出发,为阅读教学服务的。文本细读的要求标准就是让学生、教师走进文本,聆听文本,在倾听的过程中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一、文本细读的内涵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往往只关注如何搞活课堂,  相似文献   

11.
研完当前中学语文现代诗教学的问题,探讨中学语文现代诗教学的对策,帮助中学语文现代诗教学摆脱窘境是一项紧迫的学术任务。在现代诗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增长学生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12.
吴振华 《湖北教育》2005,(11):55-56
语言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叩问”课文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领略自然美;理解文本,体验社会美;拓展文本,欣赏艺术美;利用习作,创造表现美。通过美育教育,让学生走进文本,领略自然美;理解文本,体验社会美;拓展文本,欣赏艺术美;利用习作,创造表现美;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堂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结合学生现有知识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走进文本;利用学生现有经验展开想象,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感悟品读文本;通过设疑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深入文本。  相似文献   

15.
适时适度地拓展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文本阅读教学会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那么,如何走进文本,真正做到与文本进行灵魂交融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向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在“空白”点感悟这里所说的“空白”就是指文本提供的想象和感悟空间,是语言文字的画外之音、弦外之音。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和文本进行对话,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狼牙山五壮山》中有这么一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靠近了,才命令狠…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一双有力的翅膀。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在平等对话中,读懂作者的心声,感受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悸动。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创设情境,是走进文本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袁东升 《现代语文》2010,(11):48-49
语文教师,应该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对文本去做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去领悟文本的无穷魅力。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有的老师在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上口若悬河,可一进入文本内部,就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教师倾听文本目的是为了找寻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接点。以"三味课堂"为价值追寻的教师文本解读当务"本"。即关注教师本身,以读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教材本体,以编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学科本质,以教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儿童本位,以学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朗读,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标志。"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通道。本文作者首先对语文课堂中"朗读"的状况进行审视与反思;接着具体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揣摩文本内涵,领略形式之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