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认识社会』:小学社会课教学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讲授小学社会课应紧紧抓住“认识社会”这条主线,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抓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   社会课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全面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如:“家庭生活”这部分内容,在学习一些家庭生活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些家庭生活能力。如做家务、防煤毒、处理烫伤,正确判断发生在家庭内部或邻居间对错、…  相似文献   

3.
对学习内容重新整合。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为学生学习提供具体的情境。对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 一、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年级(上册)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如“分类、位置与顺序、统计”等,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充分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 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则是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关键,所以在高 中政治中必须要注意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亲社会行为 是一种道德情操的表现形式,是学生社会能力的一种,能够提 升人与人交往的质量,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使学 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理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学与生活情境是紧密联系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一种创新的实践。实施新课程教学已有一年,笔者想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问题——学现实的音乐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他们的好奇心与参与  相似文献   

7.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让学生学到一种方法、思想或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不如社会、走向世界所必备历史眼光、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数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境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教育作为"使人向善"的活动,它追求一种应然理想.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杨勇 《生活教育》2014,(7):99-100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他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就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引领学生开展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和亲近大自然活动,引导学生过一种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改造社会的生活,从而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现开放式教学。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新教材的构建密切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求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用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去购置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后汇报总结。也可以在班级里、年级里或学…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新增的一门必修课程 ,不仅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而且承载着独特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的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性。在课程实施和开发中要基于以下理念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  相似文献   

13.
吴云新 《教师》2016,(4):19-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作文是生活的反映,要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就必须让作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写出有独特体验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致力于创造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片段,写出趣  相似文献   

14.
学会审美 ,是青少年学生适应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运转 ,追求个人生活品位 ,锻造完善人格 ,达到自我实现的必备素质。随着 2 1世纪到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 ,审美作为对青少年学生的一种时代要求和不可或缺的素质将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就是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离,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是一种尝试、一种体验、一种应用。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必须从现实生活、有效课堂和操作活动的立体式参与中去把握。一、现实生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源泉——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培智学生学习的数学定位为实用数学,旨在强调数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培养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相匹配,因此必须体现生活化、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一.生活化习作与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习作"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经济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经验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千方百计地“化简”书本知识,下工夫去研究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且借助于鲜活的生活事例用最浅显的语言、最巧妙的办法去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那么,学生就会在所学书本知识与个人生活经历之间建立一种认知联系,从…  相似文献   

18.
一.生活化习作与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习作"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的宗旨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19.
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本文认为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让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历史情景,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联系历史;让学生从社会热点中关注历史;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探寻历史。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大胆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和谐课堂的理念,让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课堂中提炼思品内涵,以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促使学生感悟生活,提高修养,激发学生时生活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