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贵清香文贵新。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卷一》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有创新”也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出新呢?考试说明讲得很清楚: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世纪话题,创新就是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在要求的范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认识。当前中考作文尤为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这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中考时,考生怎样使作文走出陈腐,有所创新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立意。“文以意为先”,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在立意深刻、新颖上闪烁它那迷人的光辉。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得好:“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要求新,就必须在选取独特的角度,在表现事物、人物的个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信焉."由此,作文教学理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默默 《高中生之友》2011,(10):14-15
"文以意为先",一篇优秀的文章,立意总是在深刻、新颖上闪烁着它那迷人的光辉。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的立意精湛深刻、新颖独到呢?别出心裁选角度文贵出新。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怎样才能出新呢?主要看写作的角度是否新颖独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写作对象,不同的作者,所选角度往往不同。同写黄山天都峰,清·潘耒从高处  相似文献   

5.
别出心裁选角度 文贵出新.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怎样才能出新呢?主要看写作的角度是否新颖独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写作对象,不同的作者,所选角度往往不同.同写黄山天都峰,清·潘耒从高处着眼,“梯空一万重,拔地九千丈.烟云升在腰,日月行在掌.”清·钱谦益则从仰视落笔,“削从大地拔,高与青天抗.浮云不能齐,飞鸟孰敢并.”虽然他们的角度不同,但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写出了黄山高耸云霄的气势.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写出了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的独特感受.朱自清选择了父亲车站送别这一小景,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拥有却难以表达的情感.“第一个把姑娘比做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蠢才.”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新颖的角度是创新作文的内核,犹如一轮朝阳,光芒四射,使全文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6.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儿所谓的“精”,指精气,犹《管子·内业》所谓“精,气之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而《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此言“有情有信”,语本《老子》;“无为无形”,则进一步推衍为不可知“道”。“有情”即“有精”,“精”、“情”二字古本  相似文献   

7.
精读重点即物明理,咏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作者高洁坚贞的节操和恬淡乐观的情趣.简要导析一、文章是怎样布局谋篇,步步深入地托物言志的?作者的志趣怎样?这样写的作用如何?《陋室铭》可分为四个层次。一、(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山之“有仙则名”,水之“有龙则灵”作  相似文献   

8.
文章诊所     
编者按:为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便您读书、学习和写作,本刊特开办了《文章诊所》专栏,欢迎您投稿。——本刊“惟”和“唯”文章诊所郑文“唯”,主要用在表示认识论的词语中,如:唯物辩证法、唯物论、唯心论,唯物主义等。在表示单单、只有、只是之意时,应该用“惟”,如推“惟有、惟恐、惟利是图、惟命是听等。现在许多书报文章中,把“惟”误写成“唯”字。“做客”与“作客”文章诊所郑文“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但现在报刊上使用“作客”一词!司空见惯。“作客”,指寄居在别处,是常用的书面语,如“作客他乡”。…  相似文献   

9.
清代文论家李渔说:“人唯求旧,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一篇文章要想得到编辑和读者的认可,就要给人新的感觉,即要出新。所谓“新”,我想应该具备以下几条:第一,选材新。作文最忌老生常谈,文章所写的东西应当是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或未曾涉足的角度。别人没有写过我写了,别人写过我从新的角度写才能吸引人,许多同学的参赛文章或考试文章就是以选材的新颖取胜。第二,立意新。立意是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内涵,好的文章体现作者的认识水平。立意新,就是揭示了别人未曾揭示的深刻性,反映了别人未曾反映…  相似文献   

10.
惟惟分房记     
我与丈夫约定在儿子惟惟五周岁生日过后,就让他独自睡小房间。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每个适当的时间都会跟他说,惟惟长大了,再过几天就要独自睡觉了。让他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一天,惟惟告诉我要做作业。所谓作业就是复述老师白天给他们讲过的故事,让家长记下来。惟惟讲的故事是《我长大了》,内容是小猫看到别的小伙伴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做,便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他把故事内容记录下来后,就问:“惟惟也长大了,可以做什么呢?”他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已经长大了,就自己睡小房间吧!”“那什么时候开始呀?”“那就今天好了。…  相似文献   

11.
《归去来辞》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王安石也推崇它为“南北文章之绝唱”。可是由于文中描写的春天景象与《序》后落款的时间“十一月”不合,是以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多有臆测。择其要者,盖有以下数种:  相似文献   

12.
新 世 纪需 要新 型 人才 ,新 型人 才必 须 有创 新精 神 。 只 要 给 学 生 一 个“ 支 点 ”,学 生 就 会 撬 起 自 己 心 目中 的“地 球”。这个 支点 是 以教 师更 新 教学 观念 为 前提 ,以 学生 具 有创 新思 维 的读 写活 动为 内 容的 教学 方 式。 一 、更 新教 学 理念 当 前 的 教 育 多 以 考 试 为 中 心 来 组 织 教 育 活 动 和 选择 教 育 内 容 ,这 样 ,学 生 为 了 取 得 好 成 绩 ,便 惟 书 是 从 ,惟 师是 从 ,惟考 试 是从 ,不 敢(也 不愿 )质 疑。长 此 以往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及 能 力 将 泯 灭 ,因 此 ,…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用了成语“惟妙惟肖”,并在课文注释中解:“[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惟,特别。肖,相似。”这条注释解“惟”为“特别”,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惟妙惟肖”也写作“维妙维肖”。在这条成语中,“惟”或“维”,到底怎样解较妥当呢?《新华词典》解“维”的第④义项:“文言助词。例维妙维肖。”《四角号码新词典》释“维”第④义项:“文言语气词,表示加强语意。例:维妙维肖。”《汉语成语词典》、  相似文献   

14.
备教《少年中国说》一文,发现其中几处标点有误,提出一议。 (一)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这是一组排句,各分句结构相同。“惟多忧也,故灰心”,句中用有逗号,以此类推,以下各句亦当在“也”字后面用逗号断开。而下面句子中间并未断开,所以这一句中间是不必加一逗号的。同时,这组排句的分句一般只作一顿,独此句作两顿,这就使整齐的结构受到破坏。另外,在这组排句前还有相似的一组:“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刘熙载谈的是文章,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没有“线”的课堂教学,主观上是随意的、盲目的,客观上是松散的、凌乱的,效果上是低下的、缺损的。那么,我们应如何才能找到并利用好一些重要的教学“线”呢?  相似文献   

16.
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出来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  相似文献   

17.
“唯”“惟”二字在现代汉语应用中长期处于混用状态,这种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多见,它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标准化和信息化原则,因此现代汉语中对“唯”“准”二字的规范势在必行。对“唯”“惟”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二字的本义并不相同,通用也具有一定的条件,从而提出在现代汉语中,除“惟其”、“惟妙惟肖”个别词语外,对其他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惟”与“唯”的异形词,应该考虑合“惟”取“唯”。  相似文献   

18.
也说“陈言”宋丽茹我这里要说的“陈言”,是在历史上至今尚无确解的“惟陈言之务去”的“陈言”。“惟陈言之务去”,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关于做文章的著名论点,也是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纲领,见于《答李翊书》。青年作家李翊是韩愈的学生,也是韩愈的侄女婿,唐代“...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人们在研究五四时期社会政治思想时,对于流行一时的“惟民主义”概念予以了关注。那么,“惟民主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是谁先提出来的,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惟民主义”一词是英文“德莫克拉西”的译语,为张东荪最先采用。张在1915年6月发表于《甲寅杂志》的《行政与政治》一文里写道:“近世国家新式政治,得一言以蔽之曰:惟民主义也。”此语“在英语为democracy或Popular government,本译民主政(治)或民政。实则不仅近世之共和国足以当之,而今日立宪国,亦莫不可以此字冠之,如英伦乃其好例也,故易以今名。”陈独秀、高一涵、李大钊等使用“惟民主义”(或“唯民主义”)一词均在此后,因他们与张同是“甲寅”编辑或撰稿人,显然是接受了张的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的新编初中《语文》第三册,在“阅读提示”中提到《陋室铭》是托物言志的名作。笔者经仔细思考,颇不以为然。因为,《陋室铭》并未将“陋室”的物性物态作为描述主体,甚至没有一句写到“陋室”的形状、颜色、结构、陈设等方面的特征,而是在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后,以“陋室”居者的生活行为作描述主体,以显示其“德”何以为“馨”的所在,以证明“陋室”之不陋,所以,虽也有寓意在其中,也是言志之作,却并非运用“托物言志”之法。辨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我们对此文写作方法的基本认识,也关系到我们的教材编者应该把怎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