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对其子司马康进行节俭教育的一篇家训。作者从日常生活和亲身经历着笔,教诲其子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这篇家训,作为议论文,在论证上不是抽象地析理、空洞地说教,而是让事实讲话。在这样一篇不长的文章里,列举了十二个事例。这种大量而又恰当的用例,在议论文中可以说是不多见的。作者分别从家风、礼数、生活作风等角度,从美德的高度,驾驭安排这些材料,进行正反对比、古今对照,使得俭与侈、德与恶、美与丑、贤与庸、立与败、福与祸形成强烈的反差,崇俭戒奢的观点不  相似文献   

2.
《训康示俭》是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训诫。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典型的事例,告诫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今天读来,仍可得到如下有益启示。第一,应以俭素为美,形成崇尚节俭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节俭习品质。文章从“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开篇,先写自己自幼不爱“金银华美之服”,羞佩艳丽珍贵之饰,“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独以俭素为美”,恪守孔子“以约失之者鲜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夫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课本对此作了注释,曰:“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挖掘古籍盛行。如司马光为宋哲宗编纂的一部《资治通鉴》,卷帙浩繁,流行坊间。当年只有皇帝能读的书,平头百姓今天也能欣赏了,利莫大焉。 这里,我想说的却是这位为皇帝编纂大著的史官兼文学家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当前,读读这位古代大文人并不准备公之于世的给儿子的信,是很有意义。并能引入深长思之的。 在这封并不太长的家信中,司马光可能出于他职业习惯,援引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今古现象,教训儿子保持艰苦朴素、勤俭奉公的家风,万万不可学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奢靡现象、享乐作风。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司马光虽然是一位封建士大夫、达官贵人,  相似文献   

5.
王颖枝 《家庭教育》2013,(12):45-45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历任高官,名重一时。在贵为宰相之时,他专门写下~(iJII俭示康》一文,教育儿子司马康戒奢靡,尚俭约,永葆节俭好家风。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先从自身的经历讲起: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家训文学是封建官僚士大夫教诲其子孙后代立身处世的读物,它集思想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大多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注重以事证理,用简洁的语言阐明儒学经义.其中劝诫子女、兄弟、家人尊奉节俭、清廉、薄葬的思想内容是家训文学比较集中表现的文学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家训文化——“俭文化”,是家训文学宝库中着力渲染且极具特色的部分.本文归纳了家训文学中俭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俭是立身之本、俭是为官之道,节俭办丧事,清白遗子孙等四个方面的准则.在国家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奢靡之风的形势下,俭文化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训俭示康》中,作者司马光引用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句中“共”字作何解释,课本未加注释,看来编者是同意司马光的理解的。在引文之后司马光接着写道:“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按司马光的解释,“俭,德之共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节俭是一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课本注释日:“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并不恰当。因为它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究其原因,是注释者把句中的“约”字解释错了。事实上,  相似文献   

9.
【重点辅导】议论文的论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这是论据的本质特征。1 .明确论据的类型 :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 1道理论据。《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 ,引用了七则名言作论据。这是因为 ,名言是思想的火花 ,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晶 ,它言简意赅 ,富有哲理 ,且无需再加以证明就被人们普遍承认。因此 ,恰当引用名言 ,能有力支撑论点 ,加强文章的立论效果 ,增强文章说服力。 2事例论据。例《理想的阶梯》,作者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把“奋斗”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刻苦勤奋 ,珍惜时间 ,迎难而上 ,并分别列举了有…  相似文献   

10.
论证方法是连接议论文的观点与材料的桥梁,在议论文中作用重大。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喻证法、引申法,现分别阐述如下。一、能分析评价例证法。例证法即列举出典型的事例并进行分析,来证明论点。所举事例必须能为中心服务,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如,邓小平同志《讲讲实事求是》一文,列举了毛泽东大量实事求是的事实,有力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能分析评价引证法。引证法即在议论时引用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所引名言警句当然要有权威性,并要  相似文献   

11.
在对口高考升学班语文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作文基本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套话连篇的新"八股文",一种是原生态作文。一、新"八股文"的特点1.选材万能性。不论是什么题目,都列举近几年来被大量重复引用的材料,总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事例,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引用的也是已经被用得烂熟的名言警句。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训俭示康》是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写的家训。课本中“自读提示”说:“全文的主要观点:‘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这样的现身说法,使晚辈读来觉得亲切,容易接受。”我以为这个提法有误。一、《训俭示康》是一篇“家训”,是父亲专为儿子写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写作目的明  相似文献   

13.
潘东昌同学问:《训俭示康》一文中,作者是如何做到举例繁富而又不显累赘的?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诫其子要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一篇说理文。作者先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接着又以他的父亲为例,从家风角度,以长辈身份,正面教诲后代,显得亲切。第3段举的三个事例,主人公与司马光不仅同一朝代,而且地位也相同,三人都是宰相或参知政事,用同朝同地位而同样节俭的事例教育后代,很有说服力。而援引这三个事例时角度又各不相同:李文靖公是居室节俭,参政鲁公是饮食节俭,张文节公则是强调地位变  相似文献   

14.
为文贵质朴     
很多同学写作文,喜欢大量引用名言警句、名人事例,以期文章表达更具文采,立意更深刻,更有文化气息和厚重感。但这样做,文章也很容易脱离实际,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误区。作文时,应该摈弃这种华而不实的风气,把质朴作为一种追求,用质朴的语言、质朴的素材,表达质朴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正>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纽带。阅读议论文,考生除了能辨识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之外,还要理解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这需要考生了解四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事例论证(例证法),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证明观点;道理论证(引证法),就是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成语俗语等来证明论点;比喻  相似文献   

16.
提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是《恰到好处》一文的中心论点,对这一严肃而深刻的理论观点,作者选用颇有趣味的材料,采用轻松的笔调娓娓而谈。趣味主要表现在引用的材料和列举的事例中。课文一开头,作者便引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一段形象而有情趣的话。列举论据时,说“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等事例,取自人们日常的生活,无不具有轻松的格调。材料的内容决定表达的语言形式。本文列举事例的语言多用短句。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  相似文献   

17.
司马温公的《训俭示康》,今天读来,不仅真理之光熠熠闪耀,且其析、评、论、述等技巧,多异彩纷呈。一、析理、评价着眼对比。俗语云:“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作者正是这样阐释评析的。他告诫儿子要节俭,总是紧扣对立的奢侈逐层对比,一以贯之,给人印  相似文献   

18.
李水兵 《初中生》2015,(9):27-30
考点透视 1.提取、概括中心论点.检测概括能力,要求找出或者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题型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给本文加上适当的标题等. 2.考查理解与运用论据的能力.题型有:概括文中的论据.指出文中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有什么作用?为文中某个论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等.  相似文献   

19.
在梳理古代先贤传统“俭德”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对“俭德”思想做出的重要论述,总结当代“俭德”思想传承发展所面临的过度消费、奢靡风气、生态危机三种挑战。分析“俭德”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机遇:节制欲望,做到俭而有度;以人为本,助推理性消费;保护环境,倡议爱财惜物;清正廉洁,深化从严治党。以大学生“俭德”教育为例证,探索强化大学生“俭德”教育实效的方法,营造节约型校园文化氛围,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理性消费观。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高中课本文言文教学及作文教学实际,探讨了从课本文言文中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巧引名言,直接引用文言文中的句子;用其事例,把文言文中的事例直接选用到作文中;巧借人物,把文言文的作者或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运用到作文中去;用其情思,把文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化用到作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