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跨学科的视角看,情报研究对情报学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而设计学就是诸多视角之一。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讨论了情报学和设计学的联系与交叉,从理论基础、研究流程和任务特点3个方面探讨了从设计学视角看情报研究的可能性,并就信息构建这个实例进行了说明。借鉴设计学理念和方法不仅能丰富情报研究方法,也能促进情报学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内情报学理论2008年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8年国内情报学研究热点包括:科学计量学研究、情报学教育、基础理论、情报学期刊、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知识管理、竞争情报、情报分析、信息经济学11个领域。其主要研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更加关注实践领域的新需求与新问题,科学计量学研究和情报学专业教育研究逐渐升温;情报学基础理论居首位,以用户为中心重塑情报学学科势在必行;情报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包琰 《情报杂志》2013,(6):1-4,9
包昌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情报学家,他的情报工作论著是我国情报学苑的一簇奇葩。本文以《我国情报学发展的重要篇章—包昌火情报工作论著集萃》为依据,从力主以情报研究为主导,力推竞争情报的应用,构建信息分析的知识体系,建立情报研究和竞争情报学科和倡导中国情报学向Intelligence回归5大方面揭示了包昌火情报思想的核心是Information的Intelligence化,即把信息转化为情报和谋略,为组织的战略和安全服务。揭示包昌火先生的情报思想,这对当今我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的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情报研究方法工具的多样性问题,从情报研究的过程对情报研究方法与工具进行梳理、细化与分类,构建情报研究方法体系与工具集。从种类多样性、多层次性和系统性3个方面论述论述情报研究方法工具的多样性,进一步分析情报学中用到的各种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情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值此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本文论述了对情报研究学科、信息和情报以及情报研究、信息分析和软科学研究三者关系的认识,并提出了我国情报学起源和情报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业界和有关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休厄提出的结构化分析方法是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情报研究方法并受到国内情报学界的广泛推介。然而,结构化分析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局限却并未得到国内情报学者的足够重视。[方法/过程]介绍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源起与发展,分析国内结构化分析方法相关研究的主题与局限,阐述结构化分析方法近年来在国外受到的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质疑与批判。[结果/结论]情报研究方法的借鉴与运用不可脱离情报任务场景,而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我国情报工作者应注意避免对国外流行的情报研究方法如结构化分析方法的简单照搬,应当重视针对具体的情报任务场景运用合适的分析工具,探索并构建符合国情和专业领域情报工作特点与要求的情报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家竞争情报研究是情报学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的领域。本文对历史上的国家竞争情报研究活动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以期引起学界对国家竞争情报研究的关注,使之成为情报学新的学科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钱学森的情报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情报的定义,二是勾画出了情报学的层次结构,三是提出了情报研究的理论基础.针对我国情报学发展的困境,作者提出了以钱学森情报思想为指导对我国情报学进行学科体系重构的设想,认为从情报概念入手,科学地界定情报学的学科归属和范围,夯实情报学理论基础,是进行情报学学科体系重构的根本途径.最后,作者对学科体系重构后的情报学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从政策依据、专业教育、战略规划、学术交流、科研能力等方面,回顾了中国公安情报学学科专业10年发展之路。在对国内公安情报学研究现状和国外执法情报与警务情报研究框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情报环境、情报流程、情报研究”构成的公安情报学研究三层框架模型以及由“情报理论、情报方法、情报技术、情报治理、情报应用、情报教育”构成的六大支柱理论,推动公安情报学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推进我国的竞争情报研究、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推动情报工作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我国竞争情报研究与国际接轨,1995年4月,经中国科协批准、民政部登记,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正式成立,挂靠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分会经过17年的发展,现已成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钱学森晚年重要的学术成果——综合集成思想,对综合集成思想进行了情报学解读,指出它同情报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将它作为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分别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观、“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情报技术基于综合集成法的情报研究等方面论述了综合集成思想对于情报学理论建设的启示与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8~2007年中国大陆竞争情报研究现状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竞争情报研究的研究机构和期刊分布、最新关键词群、共被引相关群等角度对中国的竞争情报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竞争情报学研究领域中潜在的作者群体结构.最后总结了竞争情报学研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钱学森先生情报思想形成过程以及实践的历史梳理,归纳总结了钱先生在情报概念基本内涵、情报学学科定位和情报研究及其综合集成方法论等的主要观点与论述,认为钱老在明确情报的知识激活内涵、将情报学定位为思维科学和强调情报研究及系统方法论在情报学理论中的作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包昌火先生热爱情报工作实践和情报理论研究,在国防科技情报工作、情报研究方法论、竞争情报、信息分析、情报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包昌火先生是我国情报学研究的一面旗帜,是情报学回归“Intelligence”研究的早期倡导者和坚定捍卫者,在耄耋之年依然奋战在情报学研究第一线。在包昌火先生辞世之际,撰写此文,记录与先生17年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以及鲜为人知的忘年交往和情谊;追忆先生高尚的品德、执着的追求、严谨的学风、求真的精神和睿智的思想;呼唤情报学人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讲求证据、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继承先生遗志,弘扬先生精神,探究我国情报工作实践的基本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5.
对十年来我国竞争情报文献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冰  张洁 《情报科学》2006,24(10):1527-1531
自1994年1月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情报研究暨竞争情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以来,我国在竞争情报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文章年代分布、文章来源、著者、主题等角度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竞争情报文章进行统计,总结十年来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的现状、特点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艳 《情报杂志》2021,40(3):3-4
从情报研究、竞争情报、信息与情报术语之争以及中国情报学四个方面回顾了已故我国卓越情报学家包昌火先生的情报思想,以期记录中国情报学科发展历史,启迪后来者。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情报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于4月4日-10日在合肥召开。会议代表46人。会上,代表联系情报工作实践,集中探讨了情报研究方法及在情报研究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问题。会议交流学术论文23篇。目录如下: 李思一:《数据包络分析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之一——对美国电子企业的效益分析》王萍、车耀德:《定量分析在公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与实践》苏新民:《论TOWS矩阵法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阳晖 《情报杂志》2003,22(7):18-19
从几个侧面论述了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构建“普通情报学”、情报学研究的内涵从“文献组织”向“知识组织”转化、建立用户主体情报学以及情报研究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信息社会条件下情报研究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目前情报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评析,然后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和情报工作实践,以钱学森思维科学和系统工程思想为基础,构建了以思维方法、技术方法和工作方法三维相交的情报研究方法体系,并对构建方法体系的一般过程与关键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赵发珍 《现代情报》2009,40(2):168-177
应急情报为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支持。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情报研究涉及应急管理、信息技术、情报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情报研究相关文献,从应急情报理论基础研究(应急情报角色与定位、应急情报过程及其体系、应急情报驱动下的应急决策等)、大数据环境下的应急情报研究、面向各领域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情报应用研究3方面进行综述。研究表明,该领域还存在基础概念有待厘清、缺乏宏观层次的整体性研究、规范性讨论较多,实证性检验不足等问题。另外,本文还从应急情报与社会计算融合、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情报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应急情报研究等方面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