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记者29年来.写了大量的人物通讯.有机电部和省市号召学习的勇斗歹徒牺牲的一拖东关分厂厂长杨振北.有从事山区改土治水工作30多年、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的汝阳县十八盘乡水利站站长铁峰.有我国炼油催化裂化的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陈俊武.有被中组部和省市树为典型的栾川县冷水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岳,等等。  相似文献   

2.
1992年3月31日下午4时,我登上开往上海的客轮。此去上海不为游玩,不为购物,而是专程采访一位残疾人。听朋友说,这位残疾人叫蔡天石,30来岁,两腿和右臂残缺,个体开店,左手篆刻印章,颇有名气,其夫人乃复旦大学毕业生……这些不甚详尽的信息唤起我莫大的兴趣,虽然我与蔡素不相识。单身女子出县采访,在我还是首次,心中不免有落寞之感,所好有目标有企盼更有热情在。黑夜沉沉,江风呼呼,船在江中行,人在船中思:蔡  相似文献   

3.
1986年初的一天上午,我们的“处头”远远地朝我喊道:“小刘,今天你带车到机场接军区文工团来的两个人,一个姓李,一个姓陈,都是女的!”我乘北京吉普赶到厦门机场后,从上海来的班机已经降落。我站在接站口等了又等,就是不见穿军装的女演员出来。倒是有一位五十岁上下、瘦巴巴的地方女同志,站在我身边瞧了瞧我,欲言又止。我心里只想着接人,也就顾不上理她了。这时,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军官拎着行李出来了。“请问,你是军区歌舞团来  相似文献   

4.
莱西电视台在1995年5月至7月先后分7次报道了李权庄镇20亩大棚西瓜因施农药而造成绝产事件的全过程。这一系列报道播出后在全市农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有效地从舆论上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最近在山东省’95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选中,该系列报道荣获二等奖。此系列报道的成功,我们有诸多体会,现将采访报道经过介绍给读者。1995年“五·一”节刚过,李权庄镇大棚烤西瓜大量上市。5月7日,莱西市电视台和莱西市消费者协会分别收到由李权庄镇13户农民签名画押的投诉信,信中说:13户瓜农的20亩大棚的西瓜因喷洒了一  相似文献   

5.
李国宏 《历史档案》2015,(2):135-139
一《式馨堂文集》涉台史料清代道光年间,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四《兵政》收录鲁之裕《台湾始末偶纪》。1972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台湾文献丛刊》第216种《台湾舆地汇钞》再从《皇朝经世文编》转摘该文。上述两种资料所录鲁之裕《台湾始末偶纪》内容大致可分为台湾地理形势、台湾建制沿革、台湾海防及贸易状况三部分。经查,鲁之裕《式馨堂文集》(十五卷)收录于《四库禁毁书丛刊》,《式馨堂文集》卷七即收录《台湾始末偶纪》和《台湾又纪》。校勘后不难发现这两份资料正是《皇朝经世文编》所录文献之来源,只是,贺长龄在辑录时将两份资料进行剪裁,整合成一篇,并取《台湾始末偶纪》为题。鲁之裕原著《台湾始末偶纪》被节略之后半部分,主要涉及康熙年间台湾三起"民变"以及鲁之裕的治台观点。《台湾又纪》几乎全文照录,只是略去最后一小段鲁之裕的议论。在鲁之裕原著  相似文献   

6.
9月11日,台湾自立晚报刊登了一条引人注意的消息:“本报特派记者李永得、徐璐,已于今天搭机飞往日本东京,再从日本搭机进入我国大陆,进行短期探亲旅行采访。”消息称,他们是第一批进入大陆探访的台湾新闻记者,“他们跨出的一小步,将带动历史向前迈进一大步……”刹那间,这份创刊于1947年10月,现发行20万份的晚报,以及它的二名记者,成了人们注意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30日至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两几江市地震灾区检查灾后重建工作,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看望和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常规,这么高层次的领导活动,有中央和省里的新闻记者随行采访,我们地市级的新闻单位记者是不安排采访的。  相似文献   

8.
去年十月,笔者有幸作为澳门《华侨报》特派记者,参与采访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三大会议。这是笔者从事记者工作九年来最深刻而难忘的采访。由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港澳记者普遍缺乏对政治的深刻认识。笔者也不例外,连中共党章也未翻阅过。接到报社派遣后,只好“临急抱佛脚”,匆促“补课”。翻查了大量有关的资科,  相似文献   

9.
已经牺牲,已经病故,正在抢救,正在出差,不善谈,不想谈,不便谈,没有时间谈……在这种种情况下,外围采访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相似文献   

10.
一波三折,同台湾当局交涉了一年多,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终于成行了。这是历史性的时刻:1992年9月5日到12日,18名大陆记者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顺利并且成功地进行了采访,宣告海峡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打开了。在台湾一周的时间,可谓是行色匆匆,到了台北、高雄、台中、新竹、花莲等地,访问了30多个工厂、农村、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等单位,采访了张学良、陈立夫、  相似文献   

11.
1987年国庆节后,齐齐哈尔市人民还沉浸在假日的欢乐之中。怎料,一阵罪恶的枪声,给人们的心头罩上了惊惧的阴影。2日晨,狂暴之徒张振刚,以凶残的手段,入宣斧戮企业保卫干部李生一家3口人,并抢走“五四式”手枪一支。正在公安人员缀网之时,翌日清晨,凶手又闯到其岳父家及其妻姊所住的医院,开枪再番制造了5人丧生、8人受伤的惨案,尔后逃匿。公安机关通过伤者迅即认定了凶犯,火速投入了追剿的战斗。一名恶徒,时隔一日先后杀死8人、枪伤8人,此案在全市引起轰动。这样一件牵动人心的社会新  相似文献   

12.
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六十年代的一个春天,我去林县石板岩供销社采访山区女货郎王花竹。听人介绍,这位年轻的姑娘经常翻山越岭,为高山小村的群众送货上门。有的同志还说:“花竹聪明伶俐,勤劳艰苦,长得又秀气,就象开在石板岩上的一枝花。”采访前我就在构思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崇山峻岭,羊肠险道,女货郎灵巧的身影,轻盈的步伐,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笑声……第一次见到王花竹,是在她的家里。她已经结婚,有了一个孩子。只见她头裹花毛巾,身穿布棉袄,完全是山村妇女的打扮。住室也很简陋,一条长绳上还挂满了尿布。刚见面,眼  相似文献   

13.
在县报编采生涯中,有这样一件往事常在我的心中萦绕,难以忘怀。 1988年11月8日下午,县供电局一位同志送稿来,无意中向我谈起500千伏无锡斗山变电站将在当天正式投运。新闻职业敏感性使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颇有分量的新闻。如果作为周三刊的县报不报道,肯定要成为每天出版的《无锡日报》的独家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春天,找们在无锡县洛社镇采访农民夜生活的情况,镇文化中心的同志如数家珍地介绍了镇上一系列足以与城市媲美的文化娱乐设施,介绍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精神生活上新的追求。末了,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镇上有不少居民买了钢琴,村子里买钢琴的农户也有好多家。钢琴进农家,真是新鲜事!农民夜生活的报道,要是突出这一内容,必然大为增色。于是,我们抓住这一点提出问题:农民是怎样想到买钢琴的?目前他们弹琴的水平如何?会弹哪些曲子?有没有请专人指导?……遗憾的是,介绍情况的同志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清楚,他也是从下面听来的。我们提出:最好能找几个买钢琴的农户,上门去采访一下。他答应立即同下面通电话。  相似文献   

15.
1990年9月,我站连续14年被许昌市有关部门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我觉得正好配合“9.25”中央《公开信》发表10周年,便立即前往采访。当负责计生工作的同志知道我的来意后,又是倒茶又是让坐,就是不往正题上谈。问她要材料,她东翻西找,说材料找不到了:“等找到,  相似文献   

16.
1991年,我在许昌电视台新闻部实习。那年冬天,是中国特大洪涝灾害过后的第一个冬天,灾区人民能否顺利过冬是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我省的两个重灾县新蔡和平舆进行了实地采访。那次采访持续了13天、往返行程近六百公里,足迹遍及14个乡镇,直接采访人物近40人,作了整整一本采访笔录。在这一“壮举”结束后,  相似文献   

17.
时至今日,仍忘不了那次令人惊心动魄的采访。去年7月22日,我们随驻沪某油料储运基地“01船”外出采访,同行的还有人民前线报社摄影记者何广前。“01船”是艘闻名全军的红旗船,因完成任务出色曾先后10多次荣立集体二三等功。我们这次随船来访,主要是借‘勺1船”执行运油任务之机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官兵们的精神风貌,向“八一”建军节奉献一份厚礼C23日凌晨时分,“of船”装载着成油返航途中,突然风浪大作。据估测,至少有7一丁组的风力。这时,海面上恶浪奔涌,飓风夹着狂涛不时冲上船舱和甲板。在内河航行时,还属庞然大物的“of船…  相似文献   

18.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19.
1989年8月中旬,我接到一篇题为《一儿童嬉戏游泳落水底,好少年奋力抢救献生命》的新闻稿件。显然,稿件中的事件值得报道。因此,我立即将稿件送到总编室。总编室的负责同志看过稿件后要求立即核实。于是,我将电话挂到故事发生地——太平店镇委会,回答是不知道此事;接着电话又挂到镇教管会,回答仍是不知道。我并没死心,我打算直接与作者联系。巧得很,正当我要动身去核实采访时,作者方××来了。我问他  相似文献   

20.
尽管这次采访已经过去25年了,我却仍然记忆犹新。 1963年夏天,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县,连遭风沙、盐碱和內涝灾害,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人民生活降低到了家无隔夜粮、身无遮体衣的水平,一些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出外谋生。因此,在社会上出现了“兰考道路”的说法,就是扒火车外出,逃荒要饭。为了摸清兰考县人民生产自救的情况,当时的河南日报总编辑刘问世同志,带领邓质刚和我,到了兰考县。在县委院里仅有的一棵换土栽种的葡萄树下,县委书记焦裕禄介绍说:“兰考县由于连年受灾,群众生活苦到了极点,有些人出外谋生,我们是知道的,各级政府给他们开了证明信,外出谋生总比在家挨饿好。但是,这决不是兰考人民应走的道路,正确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