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西乡(今肥西)人。他出身寒微,在那个恶霸横行、干戈四起的年代里,生活的艰辛和求生的本能驱使他奋力拼搏,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一步一步地走向他人生的顶峰,由游击、参将、总兵而至提督,成为晚清军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后来,他又因抗击法国侵略、保卫宝岛并领导台湾开发而声名显赫,流芳史册。然而,在翎顶辉煌的背后,他的内心真的那样洋溢着自豪和荣耀吗?透过繁华的表象,拾读他遗留下的诗篇,人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在无限风光的背后,他的内心正承受着极度的焦灼,还潜藏着些许的无奈。  相似文献   

2.
张辉 《华夏文化》2012,(1):13-15
梁武帝萧衍(464—549),南朝梁开国皇帝,在位48年,崇信佛教,甚至戏剧性地三次假意舍身寺庙,最后由臣下赎回,也正因此,后人往往用佞佛来评价他。然而在他佞佛现象的背后,不仅没有忽视儒学和道教,而且坚持三教兼存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小画室大世界张国强编译扬·弗美尔(JanVermeer)的画被世界称颂,然而保留至今的作品却只有30来幅。他在世的时候默默无闻,43岁英年早逝,故此人们对他知之甚少,直到19世纪后期才被重新发现。他一直居住在远离首都的代尔夫特市。他已婚,是15个孩子...  相似文献   

4.
桑德罗·波提切利(1444或1445—1510)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人个风格的画家,然而他在逝世后的几百年里却鲜为人知,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被英国艺术团体“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发现。  相似文献   

5.
在仰光市的繁华地区,有一处专门提供画家们展示风采的地方,名叫“人间画廊”。1995年10月10日至19日缅甸画家吴佐温在此举办了个人水彩画展。展出大小作品共121幅,其中有大张水彩画(15×20英寸)29幅,中型水彩画(12×18英寸)26幅,小张画(10×15英寸)66幅。吴佐温是一位憨厚、朴实、不善言谈的艺术家。然而对待艺术,他却是十分敬业、勤奋的。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艺术上的完美,要求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为了学习和吸收国外绘画艺术,提高自己的技艺,他曾于1964年到中国留学,先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一年中文,然后转到中国美术最高…  相似文献   

6.
由福建省漳浦县萝剧团演出的乡剧(保婴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寡妇尹三娘之于于病笃之际,对其道出了他有一恋人并已怀孕在身,恳望母亲搭救母子俩;遭受失子之痛的尹三娘爱夜冒险救下了金满月,在对簿公堂时,她又在好心的县令帮助下,巧妙地战胜了金员外,将金满月带回了家中。然而,正当尹三娘沉浸于含信弄孙的幸福之时,却意外地发觉孙子并不是自己的亲骨血……。类似这样的题材,本来可以写出沉重的悲剧性氛围,亦可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编织得波澜起伏,使剧情的进展带着强烈的故事性和传奇性,然而(保婴记)(以下简称(保》的作…  相似文献   

7.
迟欣 《世界文化》2009,(5):26-26,27,28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1905—1982)是当代美国著名诗人,20世纪50年代美国“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和“垮掉派”诗歌流派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最有才智的诗人”,他的有些诗歌被西方读者口头传诵,并被灌成录音带出版发行。然而,他的名字对中国的大多数读者来说还是那样的陌生。  相似文献   

8.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是美国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作家、外交家和独立革命的领导人。然而,人们在颂扬富兰克林的功绩时,往往会忽视他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和卓越的发明。在幼年时,富兰克林受到父亲的音乐启蒙,非常喜欢摆弄乐器,学会了演奏...  相似文献   

9.
肯尼迪家族悲剧录一兵在美国政治史上,马萨诸塞州的肯尼迪家族是除了亚当斯和罗斯福两大家族外影响最大的家族。族长约瑟夫·肯尼迪(1888—1969)在30岁时已成为百万富翁,是造船和电影两大行业的巨头,1940年退休,膝下有四子五女。然而,从他平平稳稳地...  相似文献   

10.
埃里克·克雷尔(ERICHKRELL)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残疾人画家。埃里克·克雷尔1933年生于柏林,1959年移居澳大利亚。青年时代的克雷尔酷爱体育,尤其钟情于拳击和足球。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代表澳大利亚国家足球队参加国际比赛。然而,他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一次度假归途中,意外的车祸使他四肢瘫痪,成了终身残废。正常人享有的一切从此与他无缘,更甭说他的足球梦了。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在住院治疗期间,克雷尔遇见一位长他多岁,名叫伊丽莎白·玛尔琴科的护士,对克雷尔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不但在生活上给他以许多帮助,还在精神上给…  相似文献   

11.
芥川龙之介是本世纪初日本~位短命而多才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148篇极富就力的短篇小说。他的(罗生()、(鼻子)等通过当年鲁迅先生的译笔,对中国现代文学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日本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电影(罗生门)就是著名导演黑泽明根据芥川的中篇小说(竹林中)改编拍摄的O齐川龙之介1892年生于东京都文桥区。因花年龙月龙时生,取名龙之介。芥川出生不久,母亲精神失常,他被送给舅舅做养子。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开始接触中国文学,读了(西游记)、(三国志)、(金瓶梅)、(西厢记)、(剪灯新话)、《聊斋志异》等大量中国…  相似文献   

12.
拉斐尔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坛“三杰”之一(另外“两杰”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虽然他去世时年仅37岁,从事绘画也只不过短短15年左右的时间,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画作,特别是他的圣母像,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他所塑造的圣母形象,圣洁、温柔,让人感到她既是天上的神,也是人间的慈母。然而他创作的圣母像,特别是西斯廷圣母的灵感,却来自他的情侣唐纳·韦拉塔。  相似文献   

13.
陈元 《寻根》2023,(5):139-142
<正>欧阳修(1007—1072)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长于随州(今湖北随州),终老于颍州(今安徽阜阳),其故里在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他平生返回故乡仅两次,而且驻留时间甚短。按理,在他个人成长的复杂记忆中,难以对故乡有稳定的情怀和强烈的归属感。但欧阳修是个例外,他在所作文章中自述籍贯时,还有意强化和具化这种故乡意识。现就其自述籍贯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分析其成因,以期厘清部分学人对其籍贯的误识。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网站上,关于麦克·山下(Michael Yamashita)的介绍是这样开始的:"作为《国家地理》的一名摄影师,麦克·山下在超过25年(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里,都将他对摄影和旅行的双重热情结合在一起。"的确,摄影和旅行界定了他的身份,但最初驱使他去摄影和旅行的,或许还是他日裔美国人的身份。麦克·山下是移民美国的第三代日本人,而在他的青少年时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周围的人往往拿异样的目光来看待他这个有着亚洲面孔的人。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叶,俄罗斯乐坛最有影响的“强力集团”5名成员中有3位可以说完全是业余作曲家。他们没有受过正规音乐教育,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好友的指导得以名垂青史。此3人是鲍罗廷、居伊(本刊已有介绍)和穆索尔斯基。鲍罗廷是医学博士、化学家,居伊是军事工程专家、工程兵将军,俩人在各自的领域都享有盛名,都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从事自己的业余活动——音乐创作。穆氏却出身贫寒,命途多舛,先后在工程局和林业司当过小公务员,生活拮据,酗酒无度,终于伤害了自己的身体,42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他的天才、他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民族主义的情愫,使他成为“强力集团”中两名最优秀的作曲家(还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之一。  相似文献   

16.
温柔的颠覆     
米兰·昆德拉,作为一位捷克小说家,却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相似文献   

17.
陈淑仪 《世界文化》2011,(11):31-33
伊恩·麦克尤恩(lanMcEwan,1948-)的名字在英国可谓家喻户晓。自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和最后的仪式》(FirstLove,LastRites,1975)获得毛姆文学奖以来,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交相辉映。2007年,据其小说《赎罪》(Atonement,2001)改编的同名电影大获成功后,麦克尤恩更是在英国文坛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8.
写郑成功的历史剧,就数量而言,应该说是相当可观了,在我国大陆,在台湾,在日本,都有以郑成功为主人公的剧种。然而,真正成功的佳作,可谓凤毛群角。许多剧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把这个民族英雄神化了。一个完美的神,他的形象越是高大,人们就越是只好抬起头来仰视他,而在情感上是难以引起共鸣的。福建人艺的历史剧《沧海争流》(周长赋编剧)好就好在写了一个走下神坛的郑成功。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可是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这些矛盾和痛苦比普通人要强烈一百倍。我要说,他简直就是问世纪中国的哈姆雷特!贯穿全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诞辰110周年,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他在中国的知名度曾经和海明威不相上下,除了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之外,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曾先后播放了俄罗斯宫廷秘史的几个故事,里面前后贯穿着一个重要人物,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1672-1725)青少年时代的朋友、后来的宠臣、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1884—1727)和小沙皇彼得二世(1715~1730)执政时的执掌,实权者,赫赫不可一世的缅希科夫(1673—1729)。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是如何在俄罗斯伟大的转折时期浮沉起落的?剧中女皇和小沙皇多次轻蔑地称他“一个卖馅儿饼的”等等又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