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某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前不久向省报记音透露,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质量监督执法队伍,该局最近设置了专门的监督电话,表示欢迎新闻舆论和社会各界共同监督,并请记者在报纸上公布监督电话号码。政府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主动提供方便,接受和欢迎新闻舆论和社会各界监督,自然是一件好事。但该省省报在刊登了题为《欢迎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消息以后,又在配发的“编后”中说,“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让执法队伍也置于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之下”,“百姓欢迎,政府放心”,“令  相似文献   

2.
王刚 《青年记者》2003,(11):54-55
繁峙矿难中记者集体受贿的丑闻,褪去了“老记”、头上的光环,使他们尴尬地站在公众的面前。“谁来监督记者?”、如何防止新闻界的“权力寻租”现象?如何正确认识、改善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现状?在各种质疑和谴责声中,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的记者,被称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该反思的问题的确很多。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常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石门县局和汉寿县局城关工商所被湖南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评为“依法行政示范窗口单位”。这是该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毅和党组一班人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全面推行人性化执法,全局系统上下共同努力而取得的殊荣。人性化执法,不是纸上谈兵,须落到实处,体现在每一件事上,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因而,常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抓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打造“学习型、服务型、作为型、法制型、廉洁型”工商队伍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局在国家工商总局“六项禁令”和省局“八项禁令”的基础上,制定了《窗口服务  相似文献   

4.
“五个一”活动是齐鲁晚报从2001年4月起开始的,目的在于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将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采编队伍和新闻工作中,让青年记者编辑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关心百姓,增强报纸的贴近性,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采编队伍。  相似文献   

5.
2006年10月9日,河南省鹤壁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决定,停止治理超速时采用的隐蔽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4年5月1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交警不去现场指挥交通,而用监测设备偷偷拍摄违章车辆,然后进行罚款的“暗中执法”现象。去年3月,乌鲁木齐市交警支队规定交警不准“暗中执法”曾广受社会关注。而一个月后,北京市交管局便公开表态:“暗中执法”符合法律规定,北京将大力支持“暗中执法”。一时间,争议不断。之后,在北京同一地点违章105次的“杜宝良事件”成为推进“暗中执法”向“阳光执法”转变的标本事件。人们质疑:全国各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交警部门采用这种有争议的执法方式?“暗中执法”究竟合不合法?是交警部门为了弥补经费不足进行变相罚款还是为了震慑违法行为?不管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由“暗中执法”到更为透明的人性化执法,交警在执法理念的转变上迈出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2007年,国务院新规放宽对外国记者在华采访的限制,国新办主任蔡武表示:国新办与外国媒体是“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此提法赢得国内外一片赞誉。10天后,湖南郴州把这种“合作伙伴”关系“转内销”:设立“舆论监督奖”,专门奖励通过舆论监督对郴州工作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中央、省级媒体记者。此后,2月6日,广州有人大代表提出新闻媒体对各类案件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广东省人大代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国华回应:发案率上升,跟记者没关系。并指出这个不让报那个不让报不是好的管理媒体的办法。而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也于近日表示:“媒体不是中央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不能要求媒体每句话都说得对。”新年政府部门一系列有关如何看待媒体监督的做法与言论,成为让人关注与期待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刘上峰 《传媒》2002,(10):21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甚至是“王”。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有两件事,我始终难忘— 一件是前几年的事。某县一所偏僻乡村校舍危房问题多年未得到解决,师生联名给我写信,要“省里的官”解决问题。我前去采访时,却发现不仅有乡领导、县教委领导甚至一名副县长也在“恭候”。不等我打开采访本,该副县长当即表态,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拆除危房,“拜托”不要见  相似文献   

8.
江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整天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打交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各自的职业道德水准。为了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弘扬正气,抵制歪风,树立记者的良好社会形象,本刊新设了《我心目中的记者(编辑)》栏目,热忱欢迎广大通讯员、作者及与新闻界打交道的人,以亲身经历,积极撰稿。可批评,可赞扬,如能见事喻理,发人深思更好,使新闻从业人员能够从中得到广大群众的监督、帮助、鼓励和鞭策。来稿请注明《我心目中的记者》。  相似文献   

9.
新闻敲诈不断发生,损害了媒体、记者的形象,也让舆论监督面临相当的困境。“你们自己都这样,有什么资格监督别人”,是媒体人不得不面对的诘问。
  新闻敲诈,让所有媒体人蒙羞。但这么干的媒体、记者,毕竟是极少数。因为极少数媒体和记者而对新闻行业做全面否定,不是理性的态度。目前社会环境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推进社会进步,媒体的监督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东莞涉黄、上海福喜事件等事关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都是媒体记者不畏艰难,甚至卧底发现和曝光的。一次次“假如没有媒体监督”的假设,凸显了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目前,就我们新闻队伍的整体而言,作风和文风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应当承认,在新闻队伍作风和文风上,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良现象。“七靠记者”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和文风,就是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最集中体现。所谓“七靠记者”,即:靠剪贴资料、材料写稿的“剪刀记者”,靠吹捧大款得好处的“老板记者”,靠通讯员提供初稿的“挂名记者”,靠跑赞助、拉广告写稿的“还账记者”,靠参加典礼、出席会议过日子的“请帖记者”,靠道听途说拼凑稿子的“马路记者”,靠文凭和报社牌子混日子的“牌子记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七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  相似文献   

11.
活跃在基层的通讯员一般被形象地称为“土记者”。“土记者”大多生活在农村,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对农村的发展变化感同身受,稿件如同泥土一样芬芳朴实,因而很受媒体欢迎。但是,随着社会各种思潮影响,某些“土记者”也在悄悄变味,写出的稿件让人将信将疑;有的完全子虚乌有,宣传出去后影响很坏。笔者一次下乡采访,按照“土记者”提供的线索,找到了采访对象。一交谈,惊诧不已。“土记者”明明交待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七月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两个月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都分别召开座谈会,组织学习讨论,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制订改进和自律措施,并公之于众,欢迎社会各界监督。据反映,目前禁止搞“有偿新闻”和拿“红包”等不正之风已受到遏制,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编辑记者拿“红包”或参与拉广告提成等问题,是近几年新闻界出现的一种“怪现象”,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它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和客观、公正的原则,损害社会主义新闻事  相似文献   

13.
建立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已经是中国上下的共识。但是,这共识似乎并未成为共同的实践。有些地方有些人,似乎正在热衷于搞“依批治国”,建立一种“批治”社会。什么是“批治”呢?所谓“批治”,就是以领导人的批示取代国家的法律,作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让公众遵纪守批。或许有人会问:如今中国还能有这等事么?有。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今年初,沈阳市(也就是因“慕马案”出了名的那个市)一个私企老板报复杀害市土地局局长一案,在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是一个公众关注的案件,也是一个依照法律要公开审理的案件。既然如此,那就…  相似文献   

14.
徐兰兰 《新闻世界》2009,(12):83-84
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于2006年初创办了一档专门为农民群众服务的电视法制访谈栏目《执法直通车》,迄今已制作播出了200期,每期都有一个司法执法、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领导作为嘉宾,回答记者和农民群众代表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向公众做出承诺,请求社会各界给予监督。这档栏目不仅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和欢迎,  相似文献   

15.
1月中旬,成都市检察院出台《受理新闻单位移送案件线索实施办法》,明确提出新闻单位和记者一旦了解、掌握到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案件线索,可以向检察院移送。检察机关主动表态欢迎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的同时,将所掌握的“隐性案件线索”提供给检察机关,并就移送案件线索的范围、方式等作出规定,还表示受理后认真调查落实,及时把处理结果反馈给新闻单位和记者。新闻媒体负有舆论监督职责,检察机关负有法律监督职责,成都市检察院尝试把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形成联动,使两种监督由原来平行开展工作形成合力,有利于更加有力地打击腐败,保障社…  相似文献   

16.
李亚林 《新闻前哨》2014,(12):31-33
如何让名人效应在节目的发展中,在频道品牌的拓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湖北经视将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和名主持人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三名工程”拓展了经视频道的品牌效应。我们具有打造“三名”队伍的品牌基础和栏目阵地,拥有一批受到本土观众欢迎的编辑记者和主持人。经视直播在全国媒体中首倡“大民生”定位战略。  相似文献   

17.
刘征 《视听界》2006,(1):96-97
“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界的一个新鲜名词。在“出镜记者”出现以前,媒体发布新闻主要是以“编者”的身份,通过演播室主持人的口播、编前、编后以及记者做成的节目来完成的。随着新闻报道渐渐回归新闻的本体,主持人平民化倾向的出现,一批记者手持话筒站到了镜头前,一批主持人走  相似文献   

18.
人类政治史、文明史。就是说话史。言路的开放程度。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今年是十七大召开后的第一年,也是各地执政班子换届后的第一年。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记者被打已不再是新闻。欢迎记者监督变成了新闻。很多地方的党政官员提出欢迎监督、批评。对此,舆论热议。视为“善政”。与此同时。伴随着年初“西丰县委书记进京抓记者”的上演。新闻业界,学界从正反角度展开对“舆论监督”的思考。 今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对“舆论监督”的思考。就有了“思想解放要更上一层楼”的底色。在思想解放的大路上,执政者、媒体、公众是同路人。须相辅相持,共担风雨。 列宁说:有些真理接受起来是痛苦的。但痛苦换来的真理。会让我们国强民健,走近理想。  相似文献   

19.
6月12日,省档案局伊爱华副局长主持召开局长办公会议,局各行政处室全体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根据于局长给各处室负责同志的“一封信”和5月16日伊局长在业务处室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总结了前一段讨论情况,进一步研究安排了“黑龙江争上游,我们怎么办”讨论活动。大家一致认为“全国  相似文献   

20.
我采写的《专储玉米哪里去了》一稿,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对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我的及时鞭策。我不是喜欢写批评稿的记者。但做为一个全面的、称职的记者,你又无法避开现实矛盾,逃避现实问题。在一次江西省农业局长会议上,大家谈起农业形势。有人说,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有的省分配到了国家专储玉米,我们省里有没有?省畜牧局长回答:“第一批,我们不清楚,被粮食部门独吞了。第二批分了一点给农业部门。”某地区一位农业局长对我说:“李记者,别的稿子你不要写,就写一篇专储玉米哪里去了?”当时,我感到这个问题不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