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立国、自主创新”。以创新为发展方式的创造性活动正在我国蓬勃兴起,是摆在设计专业教学面前的课题,要在教学中体现以创新为核心内容,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断更新和与时俱进,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创意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训练过程。一、激活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其创新精神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其创新精神?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如脑力激荡的课堂讨论不可少,生动、有趣的课题训练不可少,新颖、独特的文艺活动不可少。以此来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  相似文献   

2.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在义务教育阶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笔者认为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创造活动的诱发剂 ,也是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从小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他们的想像力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 ,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给他们以自信 ,给他们以探索的勇气。事实…  相似文献   

3.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创新教育。那么 ,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 ,实施创新教育呢 ?  一、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想创新。   1 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心扉开放 ,为“创新”奠定心理基础。   (1 )教师要面带微笑。微笑是春风 ,可以化解学生心中的疑虑和胆怯 ,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和谐、亲切、平等的教学氛围 ,为“激励”措施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 )教师要充满激情。激情是火种 ,可以使学生胸中腾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   (3)教师要善于…  相似文献   

4.
中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学会运用“赏识教育”,构筑与学生互通的桥梁。那么如何正确的应用赏识教育呢?本文从赏识教育的本质出发,着重分析了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搭建科任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相似文献   

5.
牛家社 《湖北教育》2005,(10):56-57
语文学科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角色,“蹲下来”和谐平等地与学生一道发现美,充满激情地引导学生感知美,铺垫搭桥多方诱导启迪学生赏识美,精心营造巧设氛围鼓励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6.
笔者则套用了移动通信这个品牌,创建了“绿感地带”这个词,其意在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让语文课堂充满绿色,充满和谐。一、赏识教学是实现“绿感地带”的基础课堂充满了赏识,教学才能变得轻松起来,教师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自由自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随口表扬了某位同学‘你今天回答得特别好’之后,这位同学就会整节课都很认真学习,积极思  相似文献   

7.
课堂训练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训练”包含“训”和“练”两个方面。“训”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认识规律;“练”是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其实质是指课堂教学必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耳、动眼、动手、全身心投入的实践活动,是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赏识教育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赏识的度,给学生真诚的鼓励,营造赏识的氛围使班集体充满成长的气息,运用赏识教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进取的活力,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9.
和谐,能产生美,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让课堂从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变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展示成长的空间。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46):48-49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爱的眼光来发掘教育客体身上的闪光点,注重生命成长,尊重差异,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赏识教育在农村中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二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农村中学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应做到:首先,教育者要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其次,教育者要掌握赏识教育的方法技巧;最后,学校要创造赏识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李文娟 《学子》2012,(9):40-41
一、创造环境,营造亲切的课堂氛围 充满爱的课堂是和谐的、人性化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要与每位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关心和赏识他们,  相似文献   

12.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在教育教学中,以赏识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犯错”中发现优点,捕捉闪光点,精心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教育的作用,学会赏识,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的学业、思想品德等给予肯定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前,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确,相对于我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现实的赏识教育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利用赏识、赞美等手段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香山小学坐落于浦东新区金桥开发区。学校全力构建“创美”特色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打造育美文化和品牌,正在成为一所以视觉艺术教育为载体,促进师生人文素质提高及自主和谐发展,已有一定影响的实验性美育特色学校。学校的特色办学思想与目标是:通过儿童视觉审美创造的训练,促进儿童的心智成长,融美的创造实践活动于智能、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之中,使“知”与“美”合为一体。充分发掘学生智慧潜能,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即“知美合一,和谐发展”)。学校“以科研振兴学校,…  相似文献   

15.
秦兰柱 《学周刊C版》2010,(4):160-160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通过以实验作引探,创设知识情景,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通过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荣 《阅读与鉴赏》2006,(11):68-70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中学阶段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学就是作文教学。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那么想象就是作文的翅膀,而创新则是作文的生命。写作是充满创新性的心智活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的训练方式,将创新思维引人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教育改革实验过程,长乐市实验小学自2003年9月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新课程,进入课改实验工作,几年来我校着重从“学习、教研、课堂、评价、活动”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与创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提到了重要地位。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着力于教学艺术的研究,让课堂充满创新彖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创新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心理状态,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氛围主要表现为:民主、平等、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广泛参与的学习氛围;增强勇气、自信心的活动氛围。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儿童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压抑、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营造和谐氛围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成果。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与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自然、幽默、风趣、有激励性,如“你提出来的问题很有价值”,“你简直可以当小老师了”等。教师要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相似文献   

20.
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教育者的赏识激励符合被教育者心灵的真正沟通,受教育者内心希望和需求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激发。通过赏识激励教育,会使学生心中充满阳光;通过赏识激励教育,会使让学生内心中充满自信。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