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说教材从教材上说,《江南的冬景》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本专题分为"谛听山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三个板块并分别侧重了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三部分。本课是第一板块第一篇,大纲对  相似文献   

2.
上天赋予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所以,在《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会这样说:“欣赏自然和山水就是在欣赏人生。”也可以说,郁达夫就是用他所书写的文字来让我们品味人生,聆听江南美景中蕴藏的天籁之音。《江南的冬景》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性与生活乐趣以及心灵行走时的韵味。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与《江南的冬景》都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和审美视角,从各个角度对故都的秋景和江南的冬景展开了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表  相似文献   

4.
邵淑英 《课外阅读》2011,(11):198-198
一.教材分析 《西地平线上》一文属于“像山那样思考”中“谛听天籁”这个板块,这个专题旨在加强关于自然的审美教育,在哿隋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正>《江南的冬景》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苏教版教材将其安排在"像山那样思考·大地的眼睛"专题,编写者在专题开篇语中写道:"大自然是美的源泉……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编写者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体味人世之情。基于这样的引言,教师一般在备课过程中对这篇散文之"神"大体有两种解读。一是歌颂江南风物的可爱,欣赏自然之美,谛听天  相似文献   

6.
一、背景“世间有大美”,但是对于游走于分数和考试之间的学生而言。世间的美,他们没有体验。世间的大美,他们没有体悟。他们更多的是沉浸在虚拟的游戏或玄幻作品中,陶醉于虚构幻想营造的自我天地。面对真正的自然,他们总是无暇顾及,无心感受,总是吹毛求疵。但是审美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地平线上》是必修1第四单元“像山那样思考”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必修一课本第四单元题为“像山那样思考”,导语提示说:“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就用他的那支笔构图敷彩,摹声拟音,文笔细腻得宛如江南的细雨,将“江南的冬景”似有若无地播洒在读者的心间。  相似文献   

8.
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如同在赏一幅幅画。教学中,我和学生一同走进江南的冬景,欣赏江南的美景,感受江南的悠闲。本就学生所鉴赏的课第七段做了课堂实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成龙 《语文知识》2014,(7):21-23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1935年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名篇,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究竟有怎样的特点?郁达夫又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味?在王美娟老师看来,郁达夫“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而是在描写景物的背后,显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暂时的妥协,其中不无自我麻醉、苦闷无奈之情”(《景美的背后是心痛—〈江南的冬景〉抒情实质摭谈》,以下简称《心痛》)^[1]。王老师执此之念的依据是,“语境”与“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心痛》一文花了较多篇幅详细地介绍了“作者的民族情怀非但得不到保护,竟反遭诬陷”“郁达夫一腔热忱促成左联,却遭开除”两种“处境”;之后,简要地从文本出发,选择了两处内容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乱世之中的倦怠和无奈。《江南的冬景》一文真实的情感真是如此吗?诚然,“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对于文本解读确有一定的作用,但拘泥其中,显然又是不恰当的。唯有文本是客观存在的,依着文本语言,走进文本,方是解读文本的正途。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篇经典散文,无论是人教版高中教材还是苏教版高中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但是多年来,在这篇经典散文的教学中,不管是各类赛课还是常态课,始终有一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很有厘清的必要。先看几段课堂教学实例:【片段1】[学生读课文。]师本文主要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请学生发言。]生通过与北方的冬天的比较,写出了江南的  相似文献   

11.
《江南的冬景》秉承了郁达夫散文风格的大特点,行文自然有致,笔随意转,抒情性强。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都突出了作者对江南的钟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别亲密,自然变成了个人性灵的延伸,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化境。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与高建群《西地平线上》是安排在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两篇课文,为写景散文的典范。如果分别被当作纯粹的写景文本来解读,景物特征、写景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几乎被言尽。而如果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从“大与小”的角度切入,则别是一番天地。下面从三个方面试析:一是景物与人物的大与小。二是审美过程的大与小,三是艺术风格的大与小。  相似文献   

13.
第一课时让学生结合【提问辑要】(第一类:“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二类: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第三类:为什么关注“我”是不是回到了母校?第四类:牛奶究竟象征了什么?第五类: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不写全?为什么以此为题目)和【故事梗概】,研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提出四个设想给学生自由讨论。第一个设想:把所有的描写学校景色的文字都删去……第二个设想:小说直接从第49节开始……第三个设想:“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我”受伤,只思考“这是不是我的母校”……第四个设想:“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我”在母校,…  相似文献   

14.
毛珏 《现代语文》2014,(4):35-36
在解读《江南的冬景》时,大部分教师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鉴赏分析上,分析文中具体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写江南冬景作了哪些比较,目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等。但是笔者在解读时还注意到,文中几次提到“出去走走”,引发了笔者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通过写意的手法、工笔的技法、变化的节奏和洗练的文字来表情达意,其语言富有无穷魅力。探析《江南的冬景》的语言艺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设计说明】《想北平》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本案例重在通过对文本的研读,让学生在诵读、品味和领悟中,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7.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成名作品,现选入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笔者为教材编者给课文作注解时,却不够严谨。 一、时代误注 课本中“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高中语文中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方法也理应做出相应的探索与调整。教学时,我们应当尊重写景散文文体固有的“形散而神不散”之基本特点,坚决打破传统的提纲挈领式、日趋程式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因为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这样的写景散文是灵动的、精美的、极富生命韵律等美学特质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作者将自己的美好情感付诸文学艺术的载体,其教学方法亦当新颖鲜活、富于美感,亦当努力以诗情画意的教学形式传达文本中浓浓的诗意之美。下面笔者就以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为例来谈谈散文课堂教学的“三重三轻”。  相似文献   

19.
Ⅰ教材把握《西地平线上》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版块“欣赏自然”中的第二篇。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与上一个单元相比较,从文本表面特点看,笔者认为应该与上一专题“月是故乡明”调换一下位置,因为上一专题思考较多的是人与社会,而本专题思考较多的是人与自然,这是基础性的东西。也大概是因为偏重对自然本身的思考的关系,本专题所选课文另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唯美”特性。这种“唯美”使得“…  相似文献   

20.
《济南的冬天》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温馨淡雅的冬日暖景图。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也有一篇描绘冬天美景的文章——《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细细品读,这两篇散文无论是在艺术风格、文章布局还是情感表达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