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日报·新周刊>2008年2月9日创刊,它的母体是美国著名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这份周刊便是总部在纽约的世界日报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钱江晚报共同合作的产物.它是世界日报立足于中国报道的一份周刊,读者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  相似文献   

2.
成舍我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民间报人,一生从事新闻事业,先后创办北平《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南京《民生报》,上海《立报》,重庆《世界日报》,香港《立报》,台湾《立报》等多家民营独立报纸,以及北平、桂林、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报刊实践家和新闻教育家。  相似文献   

3.
当新闻爆炸式涌现,当免费成为常态,美国的华文媒体,不论是电视媒体,还是报纸媒体,亦或是新兴媒体,却能以收费的姿态谈古论今。本期,我们走近美国《世界日报》《中国日报》以及凤凰卫视美洲台,透过它们,看一下华文媒体在美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新闻主义的复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风靡一时的“新新闻主义”曾为批评界所猛烈抨击,一度销声匿迹。然而,到九十年代“新新闻主义”却奇迹般地重新兴起。“新新闻主义”为什么能够卷土重来?围绕着它的复苏,又引发了什么样的争论?刊于《美国新闻评论》杂志1994年10月号的一篇文章对此作了分析。现编译出供读者参考。该文作者查理斯·哈维曾是《华盛顿时报》的记者,现在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任职。  相似文献   

5.
陈东霞 《今传媒》2012,(2):118-120
笔者通过对40名菲律宾《世界日报》读者作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媒介接触特点和动机,发现《世界日报》在帮助华人华侨融入菲律宾社会的同时,也成为菲律宾华人华侨守望相助的一个平台,满足了读者信息寻求、娱乐消遣、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蒋经韬 《新闻前哨》2006,(11):78-80
在美国,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城市,都有至少一种甚或是多种华报纸,在大中城市尤为典型。像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旧金山、休斯敦等城市,大大小小的中报纸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纽约作为美国的经济中心、化中心、人口第一大城市和华人最多的城市(约有50万华人),目前拥有《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中华经济时报》、《华美日报》、《明报》等约20种华报纸。在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有华人近10万,就有5份华报纸:《芝加哥华人论坛报》、《芝加哥时报》、《化与生活》、《辰报》、《美中新闻》。在全美这些华报纸中,《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等报纸的影响力最大,发行量占了华报纸总发行量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7.
《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第四辑所载《记者生涯杂记》一文,其中有关《世界日报》内部情况的记述,可能由于时隔多年,作者难免有记忆不周之处,以致一些情节与事实不相符合。当时我是该报记者,并且曾经参与了那一次事件的全过程。现在我经过回忆,又查阅了当年的《世界日报》,特将我所了解的有关情况,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候,众多的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与中国《读者》杂志的两位老总在大洋两岸平等时话。新闻中有这样的内容:美国的《读者文摘》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月发行2300万册;《读者》则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月发行500万册。报道中期刊发行量是以“月”计算的。其后不久,又在一份有权威性的资料中看到了类似的统计,但资料在末尾处设置了“刊期”栏。 《读者文摘》是何刊期,《读者》是否是中国最大的杂志,因未做核实,不能妄加评论,但对于该新闻中期  相似文献   

9.
新闻学校三十年代初,北京培养新闻人才的地方,除了少数的大学新闻系之外,有一个“北平新闻专科学校”。这个学校是《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办的.记得这个学校创办于1933年,地址在西城成方街。成舍我自任校长,请了李石曾当董事长,李书华当副董事长,学校内部由吴范寰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教务主任后来是虞肄三、贺逸文。教员绝大多数是《世界日报》的人员,有张友渔、萨空了、赵家骅、蒋汉澄等。先办了初级职业班,招收小学毕业的学生。报考的人特多,因为毕业就可以得到工作,而入学期间  相似文献   

10.
封面链接     
“新闻离读者越近就越具有新闻价值”,这是美国《威斯康星州报》主编弗兰克·登顿的经验。1999年,登顿与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合作,组织编写了一本《地方新闻手册》。这本手册将地方新闻的定义集中在个人与其所在社区的关系上,即个人需要什么,希望从社区得到什么,并以什么回馈社区。为了编写这本手册,登顿翻阅了15年来的读者调查,发现地方新闻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报业吸引读者的力量和机会之所在。美国读者研究所2000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读者需要越来越多的地方新闻。《地方新闻手册》超越了传统的地方新闻报道模式,创立了一个以个人与其社区的十大关系为核心的框架。登顿说:“地方新闻显而易见是我们最大的资产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华尔街日报》是创刊于1889年的美国财经专业类大报,由美国道·琼斯公司出版。该报政治上拥护共和党,以企业界人士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刊登金融和贸易新闻为主,在纽约、芝加哥等十几个城市出版。1976年,该报与香港《南华早报》、《日本经济新闻》、新加坡《海峡时报》、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等4家合股,在香港出版了《亚洲华尔街日报》。 所谓《华尔街日报》式新闻,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上常  相似文献   

12.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13.
1989年1月1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载了该报驻中国首席记者克利斯多夫写的关于上海《世界经济导报》的一篇评述文章。《纽约时报》有一个独立的电讯服务网,美国有360多家报纸采用它的消息,因此这篇文章也被美国报纸所广泛刊登,而且都用了不同的大标题。美国最大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也立即将此文转载。这篇文章表述了西方驻中国外交官和新闻记者对中国报纸的一些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谨将全文加以译载,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10,(7):6-6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美国《编辑与出版商》杂志5月25日报道,据美国媒体审计机构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自从2007年被新闻集团收购后,《华尔街日报》的读者数量已增长了20%。而在此时期,《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的读者几乎未见增长。  相似文献   

15.
北京(当时叫做北平)《世界日报》为了向文化教育界纵深发展,吸引更多的读者,一九三五年一月起,约我写《学人访问记》,逐日在教育新闻版发表,每日一千多字,至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开始,报纸停刊时止,陆续访问了六十多位学者,写了近百万字。那时北京是文化城,学校林立,不要说中小学,就是大学也是全国最多的城市。各大学教授都是各学科的学者,其中还有不少是国际知名的学者。我是在这里上了中学大学的,对于学校的情况比较熟悉,  相似文献   

16.
周静 《新闻爱好者》2008,(12):167-167
什么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呢?美国著名图片编辑、《棕榈海滩报》副总编马克·艾德尔森(Mark Edi son)认为:“好的照片能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把读者带到所报道事件的背后,能在情感上更深地打动读者,让读者在对照片有更强烈感应的同时,又接受了丰富的信息,能让读者感到也在现场,而不仅仅是在看照片,或者是通过照片观察事物。”可惜的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一些画面结构散乱、呆板、司空见惯等的摄影图片。新闻图片“视觉语言化”难点重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的新闻丛书《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新闻丛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继《新闻研究资料》丛刊出版后的又一套有关新闻方面的书籍。它是《新闻研究资料》的姊妹读物。除《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外,已出版的还有《报人生涯三十年》(张友渔著)、《世界日报兴衰史》等。新闻丛书《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汇集了三十年代以来的一些新闻记者的采访回忆。作者各自通过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有的描述了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个侧面,记下了珍贵的史料;有的追忆了采访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周刊》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尽力美化版面,美工设计强调视觉效果以吸引读者,读者即使无暇细读,翻翻也好。《新闻周刊》从1985年11月25日一期起,封面上换了新的刊名字体,红底白字的刊名印在封面顶端,十分醒目,内容编排上也有了变化。《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去年12月底特刊也推出了新的封面,封面字体是蓝底白字。其现任编辑主任伊文思说,新的编排设计意在强调杂志所  相似文献   

19.
突发性新闻照片,是将出乎人的意料、突然间发生的新闻事实拍成照片。如《舍身忘死战井喷》、《洪水袭来之际》、《飞船在抵达终点时爆炸》、《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等。突发性新闻照片,抓住发展迅速的新闻事实,反映变动的世界,并以情节生动,现场感强吸引读者。我国报纸经常刊登突发性新闻照片,给图片报道带来了勃勃生机。本文试对突发性新闻照片作点探讨。一、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特点新闻价值大。突发性新闻照片,一般对社会影响较大,为大多数人所普遍关心。如《舍身忘死战井喷》、《“宜昌轮”失火》、《美国总统里根遇刺》。这些惊心动魄的照片,特别能引起读者关注,曾拨动了不少读者的心弦,成为当时重要的新闻。可见,突发性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大于一般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20.
萨空了同志的一生是献身于革命的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事业的一生。他1907年3月26日出生于成都,蒙族。五岁时随父迁回北京。1927年开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先后任《北京晚报》《世界日报》编辑、记者,《世界画报》总编辑,其后在民国学院新闻系、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讲授新闻学课程。1935年赴上海参加《立报》编辑工作,后任该报总编辑兼经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