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潜力课堂的实践探索证明,发现学习"浪费时间、不适合教事物间的联系、忽视教师的作用与学生情意方面的发展"等结论是我们的误解。在发现学习教学思想指导之下,借助于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可以真正得到落实,学生的学习权能够更充分地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2.
学生对教师印象如何,师生之间感情的深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友、以学生为师,与学生互敬互爱,不断增进感情,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感情,消除隔阂有的教师惯于以威严的姿态出现,令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如果教师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谈,特别是主动与第一次认识的学生打招呼,不仅无损于教师的尊严,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为师生情感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全面负责,因材施教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性…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双向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仍是改革的重点,只有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4.
当今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技工学校学习。因此对技工学校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的浪潮中,技工学校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自觉地转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认识问题,才能真正树立…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和蔼,让学生觉得老师亲切,这样学生才会去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与学生搞好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可以让你的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 师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在教学中学 生才能畅所欲言,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间民主平 等的沟通、交流,使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真正实现教 学相长。  相似文献   

7.
高校文献信息与检索课(以下简称"文检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是灌输式,其弊端是造成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退化甚至丧失.文献检索课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通过"做中学"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但这一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8.
<正>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力求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摆正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督促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沟通和交流互动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么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理念?怎么组织好一堂真正把学生放在眼里、装在心中的语文课?怎么才能把教师习惯性的"表演"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因而,合作与交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正>毋庸置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助推器。课堂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好地去除畏难与畏师心理。同时,教师只有在一系列的问答过程中,才能真正体悟学生的知识力、理解力、思  相似文献   

11.
为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探索了网络条件下新的教学形式——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基于网络的自主合作学习、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探究学习、基于网络个性化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中英语的新型教育方式,任务型教学可谓 是综合了目前实际教学方式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学生通 过执行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再以师生间进行沟通、交流等互动 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任务型教学法还可以 让教师自由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因此,让学生 能够利用英语去完成相应的事情,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可以完成学生短期内的学习任务,从而增加自己的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13.
论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旨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14.
教师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的参与,强调改变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构建“意义”,教学不仅限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因此,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教学之中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一、学习再学习,提高知识素养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  相似文献   

15.
师生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交流、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变革。"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交流"...  相似文献   

16.
尹旭 《现代教育科学》2012,(10):29-30,22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从教师的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讲是学的方法。学习与教学互动且不可分割,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之间也是共存且互动的关系。研究表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教师理性地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成因,以方便于找出对策,更好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7.
张国红 《考试周刊》2013,(7):143-144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改理念下,教师采取什么方法去帮助、指导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资料中,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去获取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8.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满堂灌只能限制思维,压抑人才;满堂问又只能让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怎么办?唯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要真正施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就要转变观念,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郭靖 《新疆教育》2013,(7):63-63
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的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20.
姚黎花 《云南教育》2003,(10):14-1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是相辅相承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一、信息技术教育促使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