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代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对广西的封建统治,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在今广西地区推行,虽成效甚微,却特点鲜明,影响较大。对唐朝时期在广西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地位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唐政府制定并施行了诸如“考功别头”、“结款通保”等一系列廉明的管理措施,相对保持了科举举士制度的纯洁性,为有效地选拔人才提供了保证。唐代科举考试的廉明管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强化考试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僧人本是不能参加科举的,但是我们从《全唐诗》中却能看到很多僧人关于科举的诗篇,这是因为唐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唐诗中僧人与科举有关的诗篇入手,分析了唐代僧人与科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唐代科举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科举舞弊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申送过程中举子资格审查流于形式,举子取解可以“不本乡贯”;考试过程中的“行卷”,“公荐”,“通榜”,“呈榜”等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唐代女性对科举的影响。唐代女性对于科举的干预是多方面的:出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考量,女性积极鼓励夫、子参加科举考试;女性直接干预放榜;代作进士时文;利用女性的家族势力取得进士及第。除此之外,妓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对于进士也给予了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从科举文学的角度,探讨从科举文学的角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科举文学的内容、演变等情况。  相似文献   

7.
唐代安徽学子在进士科考试中成绩显著,特别是唐后期,进士数量大幅增加。学子们在科场上的优异表现,关键得益于教育的进步;由于各种形式教育组织的发展,唐代安徽社会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涌现出一批科场精英,这些人才又推动了安徽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从安史之乱至唐末,官僚士大夫和普通民众大量移居江淮,不仅推动该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也促进了这一地区人才辈出、文化发展和社会风尚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唐代开科取士,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应试者得失之际,常赋诗抒怀,落第者羞愧、悲愤;及第者欣喜、得意。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应试者对进士的渴望及取得进士的不易。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了金滢坤先生的《中晚唐至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颇觉该书是近年来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中的一部力作。《中晚唐至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一书的出版,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正如韩?先生为本书所作序言,"表明科举制的研究正在  相似文献   

10.
冯建民  张颖 《考试研究》2015,(1):107-110,106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考试选拔制度,自隋设进士科至清末诏令废止,历时1300年。其中,唐代是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奠基时期,既具有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公平、公正理念,又带有利于士族请托奔竞、干涉选录的制度漏洞。以布迪厄资本理论为视角,对唐代士族子弟与寒门素士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方面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审视其公平性。  相似文献   

11.
科举考试的产生乃经济事实发展之必然,它是适应地主经济发展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科举考试主要是服务于政治性的目的,而不在于发展经济。但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社会制度,科举考试与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在客观上对经济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科举考试形塑社会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推动社会竞争,发挥了客观的经济功能。科举考试的运作和发展需要中央、地方财政的鼎力支持。接受科举教育和科举应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读书应举多出于有产之家。地方经济的发展则有力地支持着士子读书和科举应试。  相似文献   

12.
人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研究历史上的环境对于当时人才成长的影响,对于今天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入新旧《唐书》列传且科举及第者为样本,研究唐代科举及第者(人才)的区域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唐代科举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的现象,政治、经济对这种不均衡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宋有关科举走向的争论,除司马光的改良方案外,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学校贡举与科举贡举两个范畴。改革派主张学校贡举,其精神实质是参考士子学历品行甄别人才;守旧派主张沿袭科举旧制,实质上是单凭借士子的科举时文录取进士。  相似文献   

14.
15.
从现存墓志及传世文献中勾稽唐代曾应八科举者凡19人,通过考察其应举事迹,认为八科举大致存在于唐高宗朝,源于制举诏令设八科以选人。  相似文献   

16.
从对科举考试制度的研究中寻求今天可资借鉴的经验,这是前不久在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召开“第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研讨会”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相较于前科举时代的选才方式,科举考试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在形式上也具有平等之精神。尽管如此,它并没有也不可能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机会。在科举考试竞争的调节中,财富、权力和家庭背景等这些考试之外的诸因素仍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尽管普通平民子弟有着相当广泛的读书和较低层次的应试机会,但往往止步于乡试,想要问鼎举业,实非易事。科举考试并非实行自由竞争主义,而是一种定额制度下的有限竞争,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经济基础。科举考试成功者往往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与闲暇时间。实际上,科举考试有着相当高的经济门槛,并非想象中的那样亲民。  相似文献   

18.
论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类题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高宗时期论即被纳入进士科考试,及至中晚唐,论成为独立的考试题型。宋代科举普及经史论,论的写作格式逐渐定型。清初试论围绕基于《孝经》抑或《性理》命题有过政令反复,因易藏关节,乾隆后期不再基于《性理》命题,清末短暂恢复试史论,随着科举被废,论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科举试论初期增加了考试的多样性、灵活性与实用性,中后期程式化写作则限制了士人驰骋才思、自由论辩的空间,影响了考生个性发挥与考试公平。科举试论于今仍具启示:1)考试题型与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国家的施教理念与育人标准;2)考试题型与内容应立足人才选拔的需要,当其展露弊端时应及时调整、改革乃至废除;3)应稳妥推进考试改革,把握好公平与效率、规范与个性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相关的诗歌即科举诗,它是反映唐代科举活动及其在此活动中心理的诗歌,其中及第抒怀诗主要抒发了士人及第时的心理感受。士人由于性格、文化背景、人生境遇等差异,在及第时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心态: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心存感激、感恩报德之意;清醒认识、平静对待之心;业成身退、归隐山林之念。  相似文献   

20.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其影响深而广.在科举与科举考试孕育下的科举教育,不仅影响了中国封建官吏的素质、气质,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与科技的发展.科举是在近代国人痛定思痛后的怒骂声中被终止的,它和世间一切运动着的事物一样,存在巨大的惯性,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