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散曲家乔吉曾说过:“作乐府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这就为我们怎样处理文章的开头、行文和结尾提供了方向。所谓豹尾,就是遒劲有力,意尽声绵,戛然而止。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家,无不十分重视文章的结尾。近代学者林纾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春觉斋论文》)李绂说的“文章精神全在结束”(《秋山论文》)更是将文章结尾看成文章的灵魂之所在。文学创作难在创新,优秀的文学作品其结尾各有千秋。文艺理论家总结归纳出“以诗结尾”、“以歌结尾”、“以景结尾”、“以情结尾”、“以声结尾”、“以议结尾”…  相似文献   

2.
要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一堂课所学的知识,统揽课堂要领,领会科学方法和发展智能。探索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好的结尾会避免“虎头蛇尾”,起到“画龙点睛”或“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备结尾设计这一环节,做到心中有数。下面试述几种“结尾”法。1、小结法:一堂课结束时,教师以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挚领地归纳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如《氧化一还原反应》这节课可这样结尾: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判断本质变化物质2、对比列表法:对比易混淆的…  相似文献   

3.
写文章应当写好开头和主体部分,更应当写出一个亮丽的结尾。古人说:“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洪迈)一个好的结尾,应当是在总文的基础上,篇末点题,首尾呼应;或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或含蓄深沉,令人回味;或启迪联想,催人奋进等等。下面举例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一、升华主题法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呢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驿路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结尾升华了主题,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文章也是这样,好的文章结尾,不但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打动读者,给读者留下“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现以小学课本为例,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文章结尾方式。一、自然式例如《飞夺泸定桥》:“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样的结尾一般用于叙事,自然收束,结局明确。二、总结式这要求在结尾处对全文进行简洁的概括和总结,收束全篇,揭示文章中心。如《养花》一课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十种结尾形式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心小学费敏伟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尾语,对巩固、强化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结尾语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一、归纳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结尾方法。教师梳理全课内容,并...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诗人对于诗歌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相当重视的。自居易有言:“首句标其日,卒章显其志,诗三百篇之义也。”乔吉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日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旧谢榛更具体提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要求。相比之下,有人更直接认为:“一篇全在句尾,如截奔马。”“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正是由于历代诗人的刻意追求,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的结尾变化多端,成为诗歌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刘禹锡诗歌的结尾尤为出色,往往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尽在情理之中,从而形成“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理课“结尾”六法王继红一堂课的“结尾”设计与“导言”设计同样重要。完美的“结尾”可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还可以诱友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课堂“结尾”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设计:1、练悄检测式:新课讲述完...  相似文献   

8.
钱英 《学语文》2006,(5):36-37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这个“合”,也就是指文章的结尾。俗话说:“编筐结篓,全靠收口。”这收口是编筐篓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关系到筐篓的美观和牢度。把这个道理比于文章,也就是说,文章结尾也要讲究。对于写文章而言,人们常常通俗地把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言其明朗漂亮,而文章的结尾通常比作“豹尾”,意为结尾须有力、有味。  相似文献   

9.
从“以数字0、1、5、6为结尾的数,平方后仍以这些数字为其结尾”这一常识出发,研究自生数、超级数。同时还与方程x^2=x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推广了[1]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豹尾”一词源于元朝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古人用“豹尾”来喻文章的结尾.还有“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和“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之说。结尾要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结尾要完成主题,使全文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认识。可见.写好结尾,对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善始善终,对结尾下一番工夫,使之刚劲有力,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国内出版的众多教科书、语法书叙述详尽,唯独极少涉及以“Z”结尾的名词。只有复旦大学外文系编的非英语专业用《英语》教科书第一册谈到以“Z”结尾的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加es。可是这一套《英语》教科书第一册到第四册,以及后续教材《英语》第五册(南开大学编),都没有出现一个以“Z”结尾的名词。在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只有一个以“Z”结尾的名词quans,在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有三个以“Z”结尾的名词buzz,quartZ和quis。事实上quis的复数形式是qulnes,只有buz…  相似文献   

12.
“豹尾”一词源于元朝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古人用“豹尾”来喻文章的结尾.还有“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和“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之说。结尾要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结尾要完成主题,使全文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认识。可见.写好结尾,对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善始善终,对结尾下一番工夫,使之刚劲有力,余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导读三例     
抓住结尾学习全文——《狐假虎威》导读线索这则寓言的结尾,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阅读课文的重要线索。一、读结尾,解课题。看看结尾和课题中的哪些词语可以对照着解释,很自然地就能将题目中的“假”理解成“借”,“威”解释成“威风”。二、读结尾.解词语。找出文中描写老虎动作的词“扑”,描写狐狸动作神态的词“窜”、“转”、“扯”、“神气活现”等,能加深对“凶恶”、“狡  相似文献   

14.
中国被誉为诗的王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不朽诗作,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古典诗词很讲究结句的高妙,宋代姜夔曾说过:“一篇全在结尾,如截奔马。”欣赏诗词结尾的高超艺术,是欣赏全篇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诗词的结尾有一个现象,许多诗词在结束时提出疑问,振起全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常把一篇好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这三部分比作“凤头、猪肚和豹尾”,其实,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开头、过程和结尾三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构成的,但是,有些老师往往只注重课堂开头和过程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一节课的结尾设计,认为一堂课下来,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即便草草收...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心境     
这是一篇以“心境”为话题的作。作先用一组由比喻构成的排比句,阐释了“美丽的心境”,并指出美丽的心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拥有”。简明概括,蕴含哲理。中间“拥有孤独……”、“拥有豁达……”、“拥有缠绵……”这三个排比段,从不同侧面写出了作对心境的理解,叙述、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表达出了一种“美丽的心境”。结尾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7.
一堂成功的课,它的 复习、新授、练习等过程就 好比“画的龙”,课的结 尾就好比是“点的睛”。 许多教师都非常注重新课引 入设计,从而为新课开个 “虎头”。但如果不注重 结尾的设计,则会形成“蛇 尾”。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除 了注重新课引入设计要新颖 以外,还特别注重新课的结 尾设计,使结尾起到一种 “画龙点睛”的作用。那 么怎样才能到既“画龙” 又“点睛”呢?下面介绍 几种新课结尾的方法,供参 考。 一、总结概括法 在新课结尾时,将本 课知识作一概括总结与整理,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与理 解。 如:“三角形面积” 第一课…  相似文献   

18.
文章的字数达到了要求,有的同学就认为大功告成了;有的同学可能因为时间安排不当,来不及对结尾作精心安排;或是因为不会安排“豹尾”而放弃推敲,草草收兵。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要知道结尾就像导演安排的压台戏,一定要认真写好“豹尾”,才能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现选出几种结尾方法以供同学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生物课结尾的形式一堂好课,对结尾也要特别注意。生物课的结尾有如下几种形式:1.图文式。图文结合式的结尾,形象、生动、直观。如,讲完“根的结构”后,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幅“根尖结构图”,让学生在上面注明根尖各部分名称。2.联系式。用箭头表示各个知识点之间...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鼎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中学生作文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一般说来,中学生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结尾,冲淡了文章的主题。②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文章的延宕部分统统捅破,把该留下空白的人物和事件交待的过于直白,该“藏”的未“藏”,该“白”的过“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