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北地区作为满洲贵族的起源地,被清朝政府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清军入关后,为了保护"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本民族利益,保持满族风俗,防止汉化,独享广袤的自然经济资源。封禁东北是清王朝统治边疆地区的重要方略,其封禁范围的广泛性,封禁对象的针对性和实施过程的反复性等特点,使东北地区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从而对当时及后世的东北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大方向,良好的社会治理的实现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当今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政府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带来深刻影响和巨大价值,也为政府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和视角,促进了传统社会治理向"数据化"的社会治理的转变。这一转型为提升社会治理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宪法的实施,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治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宪法都将在社会治理中得到运用。因此,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宪法实施与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问题展开了研究,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加强和推进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诉求。莱州市在加强和推进乡村治理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典型村庄,为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通过这些实践与经验,总结出新时代加强和推进乡村治理必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等启示。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生态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立意高远、系统完整、意蕴丰富,是以理论为基石、以实践为基础、以时代为依据生成的理论智慧,蕴含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宗旨等精髓,对于实现生态治理理念与社会治理理念的良性互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纵深发展、促进美丽中国与治理现代化双重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因此,要坚持以政治为本、管控为要、实施为基、民生为根,充分发挥我们党、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多维力量,将之践行下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网络的兴起,数据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若想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就需要牢牢掌握大数据技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会进行治理,这也是目前社会现代化治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数据治理工作在高校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本文根据国内外高校数据治理现状,从大数据的视角出发,基于高职院校的特点,针对数据治理管理制度和体系建设中涉及到的数据标准、数据源、数据池、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和数据可视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制定大数据治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莱阳市从2011年开始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针对莱阳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中缺少群众支持、乡村特色不够鲜明、农民的主体参与程度不够和乡村治理机制缺失等问题,必须做好生态宜居乡村的宣传组织工作、特色工作、主体引导工作和村级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政府应该及时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提高自身治理能力.对大数据的概念进行阐释,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政府的治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要加强大数据理念的宣传及与我国治理理念的融合,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其在政府治理过程中的运用,加强大数据资源共享与整合,从而最终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量的样地调查和有关石漠化文献的查询,评述了贵州传统的石漠化治理、科研业务部门进行的石漠化治理示范和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的石漠化治理的不同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石漠化治理应从综合治理入手,且必须做好石漠化治理的区划、造林树种的选择、造林技术以及生态和经济效益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气候、水土和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变迁,与人类活动尤其是以稻空大点作生产为中心的农业活动有密切关系。一方面生态环境制约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宋元以来,南方地区以围湖造田、丘陵山地开垦为主的大规模农业经济开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要素的负面作用逐步加大,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和水旱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也因此受到很大危害。近现代长江流域经济开发进一步扩张,河湖淤废、森林破坏有增无减,而且水土环境的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长江流域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的稻米产区,研究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诸因素变迁与稻作农业发展的关系,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指导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井工开采造成土体坍塌,产生地表裂缝,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土壤酶活性降低、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土壤沙化、植被死亡以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剖析近年来煤炭地下开采对西部风沙区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植被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机制,提出塌陷区土壤环境破坏的修复措施。指出今后的研究应集中于采煤塌陷区土壤质量的恢复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演替规律方面,为中国西部风沙区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作为技术支持,结合景观生态学格局指数的计算,研究了重庆璧山宏观水土流失的空间生态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占全县面积97.19%,土地以坡耕地、水田利用方式为主,同时二者分布有较大的侵蚀面积;各侵蚀等级均有一定面积分布,整体侵蚀景观多样性、均匀度较高,没有优势要素存在;各侵蚀等级的破碎化较为严重,轻度、中度侵蚀分布较为集中,因此璧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将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任务,需要给予更多的投入。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是继"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和"后工业社会"之后又一热点。在媒介融合中,新媒体技术和市场因素是影响世界范围内媒介发展的主导和擎动因素,媒介规制和所有权则由于各国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而体现出媒介融合的内涵、实质不同。媒介融合遭遇中国媒介土壤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对其予以致思与评骘,认为应将媒介融合严格限定在新闻生产及其传播效果领域,任何超出其内涵规定的无限制的延展就会成为谬误。目前媒介融合研究过热是一种理论变异与学术喧闹。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生态农业的建设要根据地区特点。以贵阳市城郊生态农业的发展为例,提出了在城郊生态农业的发展中要注重石漠化治理、提高土壤质量的改良、减少水土流失、建设观光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是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但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狭隘的库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库区水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新要求,需要实现"从库区管理到流域治理"的战略转变.应从流域发展视角调整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的范围,探索构建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区;要设立三峡库区(流域)环境保护分支机构,逐步建立"五维一体"的多层次生态补偿体系;同时,要注意对各种政策的融合和创新,实现各部门、各区域的协同治理,并积极实施五大工程,为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黄河晋陕峡谷区域反贫困的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晋陕大峡谷贫困特点是贫困规模较大,贫困程度严重,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相当高的区域集中性和相对稳定性.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反贫困问题任重道远,扶贫资金到位慢和管理不善,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较低,主导产业未形成规模.21世纪扶贫战略包括生态扶贫战略,沿(黄)河地带再开发战略,人力资本战略和反返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存在环境承载力差、污染严重、河道断流干枯和生态功能退化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京津冀城市群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有的研究多从河流单一角度入手探讨永定河流域的修复方案,难以制定可持续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模式。本文总结永定河流域的生态水文、流域植被、河道生态护岸、生态质量、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生态修复等研究进展,并分析永定河流域在河道、水资源、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模式的建议,为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煤炭地下开采诱发地质结构破坏和地表形变,导致土体沉降和地裂缝的产生,进一步造成土壤砂粒含量增加,孔隙度增加,保水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流失,微生物种群受扰动,土壤酶活性受影响,最终导致土壤肥力质量降低。以采煤沉陷的机理及土壤结构变化规律为切入点,综述煤炭开采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煤炭井工开采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机制,这些结果对于加快矿区沉陷土壤质量的恢复、土地复垦技术的研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自然生态条件所致,清水地区分布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应用价值极高,应予以维护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