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禁不止,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它与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传媒界的"四大公害".虚假新闻的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2.
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抛开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暂且不说,目前虚假新闻、低俗新闻让人如鲠在喉,忍不住要问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低低俗新闻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毒瘤"或"四大公害".目前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不良广告经过治理已有所收敛,但低俗新闻却有上升势头.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上,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中国新闻界"最出名"的记者,莫过于陈永洲。只不过这个"出名",并不是让媒体同行与有荣焉的骄傲,而是给中国记者行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雾霾"。2014年来了,"雾霾"仍没散去,"陈永洲事件"给媒体从业者带来的警示仍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不搞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这是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底线。另外,该事件也暴露出了一些  相似文献   

5.
虚假报道之所以出笼,一是作者造假,二是编辑不察。对于作者造假,个别细节失实或差错,应该说,是责任心不强导致的;但如果整个新闻事件子虚乌有,那这样的记者就应该退出新闻队伍。不管怎样,虚假新闻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老话重提。虚假报道最终要经过编辑之手才能上版,在"围堵"虚假新闻方面,编辑应该是"有为"的,也是"能  相似文献   

6.
孙肖波 《青年记者》2007,(22):44-45
七月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国内外一片哗然,关于新闻真实性原则和记者职业道德操守的讨论再次沸起。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反转新闻"或舆情反转事件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不少人把"反转新闻"同假新闻、新闻失实直接混为一谈。通过对比分析"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和"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可知三者在内涵和危害上存在较大区别,需要采取分类治理,进行源头的"疏"与"堵",以达到系统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8.
“公生明,廉生威”。有偿新闻是一种新闻“寻租”行为,也是一种严重的新闻腐败,它直接影响所发布信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因此,有人把有偿新闻喻为媒体公信力的“绞肉机”。 有偿新闻的常见形式是媒体或媒体从业人员为了单位或个人利益而出卖媒体的版面空间或播出时间。像曾经轰动全国的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的10亿元非法集资案,就是通过用金钱手段买通记者,也正是因为少数记者在金钱面前忘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才使他们置客观事实于不顾,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北京电视台"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队伍再次开始深刻反思提高记者素质的问题。湖南出了治理新闻媒体"五大公害"的主张,这"五大公害"是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低俗报道、过多负面报道、不良广告。  相似文献   

10.
陈利双 《青年记者》2009,(18):26-27
新闻记者被称为社会的瞭望者,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但随着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的增多,人们开始对记者产生怀疑,社会各界人士也一再呼吁记者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本文解析记者出现职业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所经历的假新闻赵金:现在,全国新闻界正在开展打击虚假新闻的活动。虚假新闻,在各个媒体和各个记者身边时有发生,因动机的不同,有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之分。"纸馅包子"事件是明显的故意失实行为,而其他一些失实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王达萌 《记者摇篮》2006,(11):24-25
“有偿新闻”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未给出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将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称之为“有偿新闻”。当然,“有偿新闻”作为一个概念,也可以指代这类行为和现象。“有偿新闻”的现实形态五花八门,按“有偿”形态可分为六类:1、接受劳务费等红包、有价证券、礼品,获取各类消费、好处,如餐饮、旅游、入学、住房和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虽然兑现“有偿”可能会采取延时拖后或提前进行感情投资等变异方式。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4、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从而使“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5、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背景而互相交换新闻。6、某些中介、公关公司以营利为目的,非法运作(实为经营)新闻。这些新闻按信息性质可分为具备新闻价值、不具备新闻价值和人为杜撰炒作的虚假新闻三类。  相似文献   

13.
虚假报道是新闻界的痼疾,防范、杜绝虚假新闻是媒体人的职责。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成都日报一直都在冷静地思考着媒体的责任,努力地坚守着新闻道德。管理制度的意义和作用虚假新闻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新闻作品的直接生产者——记者编辑相关。记者编辑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专业主义激情”——新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新闻界充斥着"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时,"不公平"的竞争平台,"不对等"的价值收入使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步伐沉重了起来;当职业责任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公众的舆论压力与内心的矛盾冲突更使新闻从业者徘徊不前;当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相互冲突时,思想认知的误区常常使新闻从业者陷于两难境地.这所有的一切,都会造成新闻从业人员的"无激情"工作状态--这是很可怕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闻媒体自身的"第一守望" "新闻队伍再不抓职业道德建设,数年之后,将无可用之兵".初听这一惊呼,以为危言耸听,庸人自扰.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虽为"四大公害",似乎也只是个别人私下的肮脏交易,远未发展到那样严重的程度.当看到最近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四记者涉嫌敲诈或诈骗被逮捕,不禁触目惊心,感觉形势盲目乐观不得.  相似文献   

16.
陈佑臻 《中国广播》2007,(11):17-18
最近,北京电视台“纸做的包子”假新闻事件出现以后,新闻队伍再次开始深刻反思队伍素质问题,广电媒体柏对发展较快的湖南,提出了治理新闻媒体“五大公害”的主张,达“五大公害”是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低俗报道、过多负面报道、不良广告。确实,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和产业飞速发展,新闻媒体实力不断壮大,新闻从业人员也一再增加,广电媒体节目质量整体得到提高,从业队伍整体上也显示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前哨》2010,(5):29-31
虚假新闻是人民群众最反感的新闻界消极腐败现象之一。近年来,全国新闻界为纠正和防范虚假新闻作了大量工作.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公众视野里频频出现,如“纸馅包子”事件、“索马里护航舰队逼退潜艇”事件,以及引起全国各种媒体广泛关注、情节跌宕起伏的陕西“周老虎”事件。等等。当这些虚假新闻被揭露时,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我们传媒界背负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新闻道德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当下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低俗新闻时见于各种媒体,新闻道德的缺失不仅严重破坏媒介自身的公信力,而且阻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新闻工作者要固守新闻道德的底线,把观察到的世界真实客观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相似文献   

19.
王卫芬 《今传媒》2009,(8):51-5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我们身边时时会发生虚假新闻."纸馅包子"、"最毒后妈"、"北大女生国外裸奔"、"华南虎照事件"等一系列虚假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严重损坏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导致受众对新闻的信任感降低,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20.
赵培玺  沙如钢 《传媒》2006,(9):34-36
面对新闻自身的"第一守望" "新闻队伍再不抓职业道德建设,数年之后,将无可用之兵".初听这一惊呼,以为危言耸听,庸人自忧.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虽为"四大公害",也只是个别人私下的肮脏交易,远未发展到那样严重的程度.当看到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四记者涉嫌敲诈被逮捕"的通报,不禁怵目惊心,盲目乐观不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