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国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与农业可持续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能揭示农业生态系统长期的变化趋势, 对探索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在简述我国农田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络基础上, 从土壤有机质演变、作物产量变化、土壤酸化机制、土壤生态功能演变以及施肥的环境效应等方面, 详细阐述了30 余年长期试验所取得的成果,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展望未来发展, 以期推动我国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肥力演变研究, 提升国家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云南高原湖泊湿地不同程度地面临水位降低、水面面积缩小、水质污染问题,土著水生生物性丧失严重,许多土著物种濒危甚至消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生态修复方式基本采用外来物种为主,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物种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土著物种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在有关项目的支持下,文章提出了基于土著旗舰物种为主的“花—鱼—螺蚌—鸟”生态修复新路径,并在滇池和洱海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这一生态修复新路径重建了退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链条中缺失的环节,完善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使得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循着“藻—鱼—鸟(或人) ”和“花—鱼—鸟(或人) ”2条路径顺利离水上岸;在试验区内还收获了海菜花和金线鱼等云南传统名贵食材,白瓣黄蕊的海菜花密集浮于水面形成了云南高原湖泊湿地特有的美丽景观;基于滇池和洱海试验示范工作,并结合云南高原各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特点和现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别湿地生态状况的生态修复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是中国生态大省,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省份。青海省在生态学研究方面的队伍规模偏小、成果偏少,是生态学研究小省,与中国生态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随着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青海省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将是:(1)生物多样性研究;(2)生态系统功能维持机理和途径研究;(3)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响应机理及适应研究;(4)青海省不同生态功能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学研究;(5)青海高原典型高寒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机制研究;(6)高原生物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研究;(7)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与此同时提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合作的诸多建议,将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共同推动青海省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草原蝗虫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原蝗虫生态学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持,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开展的一项长期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重点台(站)研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的资助。主要研究目标是以草原生态系统为背景,在研究蝗虫亚系统结构、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蝗虫种群群落能量和行为生态学等关键问题,阐明草原蝗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揭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生态规律,特别是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扰动生态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草原蝗虫生态系统控制以及草原…  相似文献   

5.
南方红壤区和亚热带森林交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空间载体;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传承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地处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山区,以亚热带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等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控制实验与模拟等方法,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国内率先引进碳水通量观测技术,突破了涡度相关与稳定同位素技术协同观测的技术瓶颈,从点到面阐明了我国亚热带森林对全球变化响应适应机制;揭示了流域尺度物质循环与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机制;创新人工林生态系统多目标经营理论、关键技术与示范模式;在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提出了基于植物根系的植物进化理论。千烟洲站是以林为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演替序列研究的重要野外平台,已成为我国生命科学和地学交叉的代表性的综合观测研究站。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大,呈现典型的高原特点。在青海省生态系统安全以及农牧民生计的维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已有高原湿地研究和湿地保护案例等的分析,阐述了青海省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了青海省湿地资源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总结了适宜的保护和管理策略,为青海省湿地资源的保护、湿地变化诊断、湿地生态补偿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其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制约了西藏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自建站以来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监测,开展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保护与建设基础理论研究、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及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在学科建设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高原生态学研究的新方法,建立了高原生态过程、机理与区域格局相结合的研究局面;在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了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高原草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广泛的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变化影响西藏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的基础理论,还推进了高原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拉萨站已经成为在青藏高原腹地从事生态学研究的支撑平台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8.
冰川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生态稳定和河流供水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其提供的生态产品价值数量巨大。文章基于2020年相关统计数据,从产品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方面,核算青海省冰川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结果表明:(1)2020年青海省冰川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总量为8 757.39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为8 712.59亿元,占99.49%;产品供给服务价值为44.50亿元,占0.51%;文化服务价值为0.30亿元,占0.003%。(2)从单个功能来看,青海省冰川生态系统气候调节价值量为8 500.13亿元,占97.06%;水文调节价值量为212.46亿元,占2.43%;淡水资源价值量为40.46亿元,占0.46%。(3)青海省应积极探讨冰川生态安全补偿、发展高原冰雪经济,拓宽冰川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文章可以为青海省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生态保护绩效评估、冰川资源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加强林业建设,首要问题是加强对林业的科技支撑。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通过在典型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地段建立长期定位观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物生产力、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等在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的变化过程进行长期连续观测,以阐明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机制。它是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手段与平台。通过建立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可以解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学问题,目前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影响的日益显著,多年冻土变化对生态、水文、气候和工程建设的影响日渐突出,多年冻土的长期定位监测和大范围野外调查已经成为冰冻圈、生态、水文、气候和寒区工程建设等方面深化研究和解决重大科学和工程问题的重大需求。中科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简称"高原冰冻圈站")自建站以来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进行了长期连续的监测和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开展了多年冻土水热状况的变化机理、模型模拟和生态效应综合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等重大项目支持下,高原冰冻圈站积极开展国内外科研合作,规范了多年冻土野外考察和定位监测的方法,建成了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多年冻土综合监测网络;系统地开展了高原多年冻土分布、温度、厚度和地下冰空间分异规律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和多模式比对,发布了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高原多年冻土温度、厚度和地下冰的空间格网数据。基于长期监测数据,构建和改进了适合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一维热传导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定量评价了过去30年来高原尺度多年冻土的变化及物理机制。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青藏铁路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区域气候模拟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同时也面向国家需求和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推动决策咨询服务。有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被、生态和土壤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为未来地球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和地球系统模式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本底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论资源会计学的研究基础与研究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家林 《资源科学》2003,25(4):93-101
资源科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的客观地位,决定了不仅需要对其从宏观管理的层次进行定性性的政策研究,同时也需要从微观管理层次进行定量性的核算方法研究。该文通过分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的资源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原理及其与资源管理循环的关系,阐述了资源核算与资源会计的差异,得出了需要专门研究资源会计问题的基本结论。并以全面剖析国际、国内会计理论学术界和资源科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进展及其所形成基本观点为基础,就专门研究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目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应当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实施研究观念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日地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卫星导航与定位以及人类的空间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的出现,为探测电离层的时空结构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层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简称为CT)技术在电离层探测上的应用还很薄弱,很多具体工作还没有开展。为了对CT技术在电离层探测上的应用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本文对近年来CT技术在电离层领域的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电离层CT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未来待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欧洲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江源 《资源科学》1999,21(5):53-56
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对欧洲开展的有关农田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研究进行综述。目前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活动导致的景观结构和生境条件的变化是影响该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由农田施肥导致的土壤氮素储量的增加,对欧洲中部70%以上的植物物种的生存具有不利影响。鉴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这种作用,应有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建立廊道状和岛状保护性景观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以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阿伦的计算公式为代表;后期则以澳大利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ECCO模型3个研究最负影响。国内则首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文章认为,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化;资源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类研究日益活跃;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是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四大趋向。  相似文献   

15.
最近20多年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有关投入日益加大。本文对目前国际上若干重要的艾滋病研究基金进行了总结分析。从这些基金的资助额度、资助方式、资助方向等方面来分析国际上艾滋病研究发展态势,以期为我国艾滋病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研究的信息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研究涉及许多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目前开展的“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研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建立(青藏高原;信息环境;基础设施;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蓝色农业的主战场,海水养殖是海洋蓝色农业的优势产业。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海水养殖生物资源研究的重点将着眼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地可持续发展,努力推动我国从世界海水养殖大国向世界海水养殖强国的跨越式发展,把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有机结合,创造环境和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新局面。本文围绕海水养殖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就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改良与新品种培育、海水养殖生物的免疫与疾病控制、海水养殖生态环境评估与健康养殖技术,以及设施养殖渔业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发展战略与目标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论述,对有关基础研究及其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该文在分析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国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源起及评价指标选取的研究进展,并从“生态-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侧重土地持续发展水平与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由此归结出国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达成的普遍共识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前期青藏高原交通运输网络发展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建安 《资源科学》2002,24(4):5-10
作为世界第三极和中国第一大自然阶梯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及其环境较差 ,高寒缺氧、位置偏远、地广人稀是其基本特征。高原的现代交通运输 (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 4种运输方式 )开始建设和发展于 2 0世纪 5 0年代 ,目前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 ,但其规模和结构依然比较落后。进入 2 1世纪后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中央和相关省市支持力度的提升和加强 ,高原的现代交通运输及其网络将会进一步加快发展 ,尤其是铁路和航空运输线路、设施的建设与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胆石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基础研究的概况,同时介绍所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阐述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的优势,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