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娟 《科教文汇》2011,(18):18-18,73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主要是因为他们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艳芳 《科教文汇》2007,(1X):34-35
针对当前大学生人格发展和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指出健康人格的培养塑造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进入新世纪的呼唤。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对西方心理学的人格理论的分析,构建出我国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模式。并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给出具体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人格发展和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指出健康人格的培养塑造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进入新世纪的呼唤.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描述分析,通过对西方心理学的人格理论的分析,构建出我国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模式.并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给出具体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们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即人格问题。本文从健康人格的内涵出发,分析贫困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并从学校、辅导员、班主任、贫困生自身等方面提出培养贫困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姚兰 《中国科技信息》2009,(20):273-274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本文从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对健康人格的促进作用、健康人格塑造与培养的途径与方式3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人格的内涵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进行的初步分析与探讨,结合"两课"教学的切身体会,从典型示范课堂教学方法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塑造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校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格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塑造健康人格,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种种表现的分析,指出家庭教育教养方法的不当、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社会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主要因素。高校人格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人格意识和自律意识,在内化上下功夫;二是要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在外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严重挑战.加强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人格健康状况实证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格健康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本文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部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信息科技的时代,社会急剧变化,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吸引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出现偏差。培养健康的人格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网络化生活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结合大学生人格的基本特征探讨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及其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要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必须从构建和谐教育入手,树立和谐教育的理念,采用和谐教育具体实施措施,形成和谐、有序、文明、进步的和谐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教育与塑造是同一过程。高校辅导员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主力军,其人格素质对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至关重要,这要求辅导员自身完善人格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
在后工业文化社会中,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人格塑造显得至关重要,在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政治人格的引领下,可以促进民族群体观念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本文分别从政治人格及特征、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的内容、大学生政治人格塑造的具体途径来论述,以达到通过塑造政治人格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要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具有自主性、不稳定性、可塑性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等学校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立三位一体的大学生人格教育体系等加强和引导大学生正面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姜涛 《今日科苑》2007,(14):220-220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在校大学生的人格具有相当的可变性和可塑性。综合起来,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有:①校园文化②社会环境③人际关系④消费水平⑤父母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张运江  佟责锋  杨薇 《中国科技纵横》2010,(22):117-117,146
教育改革二十多年来,高等学校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温丽娜 《科教文汇》2007,(10X):40-41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健康的人格是其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实践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这两个不同但又同属于“大德育”的范畴的两个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组成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对于在素质教育中培养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常来说,人的心理行为过程是环境与人格相互作用的结果,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成才和心理方面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人都想拥有健康心理、追求健康人格,这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文章从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各学派的心理健康观入手,着重阐述了健康人格的定义、理论模式、影响因素、特征和作用,并提出培养健康人格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