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湖北诗人邹惟山的《九凤神鸟十四行抒情诗九章》展现了诗人对楚地楚俗的长期观察,表现了诗人对楚文化图腾"九头鸟"形象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内核的深入理解,以超越的想象力与语言把握力创造了一曲山重水复、曲折多姿的当代"楚辞"。意象丰满、语言华美、形式新奇、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是当代汉语格律诗创作取得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2.
从语言和文意的角度出发上博简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第三简《邦风》部分当读为:"《邦风》其纳物也,溥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声善。"《邦风》的主旨是"纳物","溥觀人俗"和"大斂材"分别是"纳物"的两个方面,此句与"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礼记·王制》)相合。  相似文献   

3.
宋玉辞赋中有两篇提到了"南楚"一词,古今久无确注。文章通过认真的考证认为,"南楚"一词既可指在楚迁都郢陈前,以其都城郢(江陵)代指楚东扩前(即不包括东楚、西楚)的楚国全境;又可指楚迁都郢陈后,郢陈地区(西楚)以南、东楚以西、秦南郡以东的地区。所以,我们可采用"句本位"的训诂原则,将《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南楚"注释为"楚考烈王时期的楚国南部地区",而将《笛赋》中的"南楚"注释为"泛称楚国故地"。  相似文献   

4.
出土材料是可信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及包山楚简中有关的词语从字形、字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可探讨在战国末期至汉初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楚、秦和汉三在语言方面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王堆1、3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共700余件,是目前发现的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批。漆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表明代表权力与地位的笨重的青铜器被精巧的漆器取代,结束了它作为特定时代审美文化载体的使命。漆器在传承和变异中建构了汉初故楚特有的审美风尚,表现出汉初崇尚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2011年海南历史卷选择题第2题如下: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相似文献   

7.
赋的溯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赋的渊源问题作了探讨,通过考辨否定“诗歌渊源说”,支持“隐语渊源说”,并进一步论证了由荀赋到宋赋即由俗到雅的演变,从而得出:楚民间隐语→楚民间赋(荀赋)→楚宫廷赋(宋赋)→汉赋的图式.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一句,有注解称",楚,荆木"。为何有此解释呢?许慎《说文解字》曰:"楚,丛木,亦名荆也,从林,疋声。"《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相似文献   

9.
王灿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31-133,135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很全面地描述了当时楚地各方面的风俗文化及其特点,其中亦涉及到了饮食方面,因而笔者将以"楚辞"中关于饮食的描写来分析探讨先秦楚地那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他不愿压抑自己的个性,放纵自己,亦放纵自己的文笔,创作了大量的俗词,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俗"的特点,成了俗文化的代言人。柳永俗文化代言人的地位及其行为选择与士大夫的价值观念悖离,使他的词在当时及其后代经常受到"俗"的非难。但是他的词却被广大市民所喜爱,流传很广。在市民百姓中,出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盛况,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索。  相似文献   

11.
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汉代“以悲为美”的风尚;现实政治生活遭际带来的巨大痛苦,是造成汉帝王后妃楚歌悲剧色彩的主要原因。楚词歌、乐、舞的混融状态;汉代倡乐之风的盛行;充分抒情的需要,是造成汉帝王后妃楚歌歌、舞、乐三位一体混融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韵语中长入与去声的合并在不同韵部内并非同步的,从西汉到东汉,长入与短入关系逐渐疏远,最终变为去声。  相似文献   

13.
在充分研究大量古代音乐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相关考古研究成果对楚国的器乐与乐器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认为楚国器乐与乐器的繁荣主要体现在“钟鼓之乐”“古琴音乐”,以及“八音乐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先秦楚辞、楚歌的定义应该根据地域特色,而不应该以"兮"字入句为限。屈原大部分作品援"兮"入句,后世作家模仿屈原,"兮"字入句俨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后世"兮"字入句的韵文自可视作诗歌之一体,但在概念上不宜与先秦楚歌、楚辞相混淆。楚辞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楚声、楚语、楚地、楚物等方面,楚歌则因入乐还表现在楚地的音乐特点上。战国时期楚国各地的歌曲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域风格,我们在研究楚歌时,应该注意到楚歌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15.
荆山山地是楚国发祥之地,音乐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荆山打调是伴随着当地的生活习俗、劳动生产而发生发展的,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与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借助民间习俗折射出当地的社会生活面貌、人们的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和审美观念,极具地方特色;它又使各种民俗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流传与发展,具有特殊的传承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也会跟随民俗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产生一种即兴性与适应的特点。在今日之楚地,民间器乐演奏活动即与当地的婚嫁、丧葬、祭祀、岁时节日、生产劳动等方面联系紧密,活动仍然十分频繁。  相似文献   

16.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两汉乐府诗”一章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笔者认为有不少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斟酌的:(一)《大风歌》不是由乐府机关负责演唱的;(二)《安世房中歌》也是由太乐负责的;(三)太乐不管郊祀之乐,郊祀之乐是由乐府来管辖的;(四)汉乐府是武帝时始立的;(五)太乐主管的音乐并不是由前代留传下来的雅颂古乐;(六)乐府所掌乐章不一定以楚声为主;(七)“乐府诗”之“乐府”乃属泛称。  相似文献   

17.
明代前期国力逐渐昌盛后,文坛上出现了以歌功颂德为主旨的台阁体,学者们亦多从教化、治世的角度接受前代儒者的思想。何乔新身处明代前期国力鼎盛之时,他以官方儒者的身份,倡导世人以推洁廉之志而弼成治化,以环丽之词而歌咏太平的态度来接受《楚辞》。他的这种主张亦是明代前期官方舆论风向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楚歌是汉代的主流文学形式之一。虽然楚歌的创作和成果不及汉代的其他文学形式,但其独特的历 史和文学性决定了楚歌的成功。《史记》作为司马迁的绝唱,受到楚歌的影响,其所展示的生命、生命价值和生命精 神与楚歌所展示的生命、生命价值和生命精神完全一致,共同构建了汉初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最早的戏剧因素萌芽于楚辞<九歌>等祭神乐中,屈原在继承并发展了楚辞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成功地改造了楚辞祭神乐中的戏剧因素,使得楚辞远离巫术,远离了向成熟戏剧发展的道路,向着以诗文为正宗的儒文化靠拢.  相似文献   

20.
屈复是清代陕西著名文学家、诗人和学者,其晚年所著的《楚辞新注》,是他一生研究楚辞的心血凝结,"实乃清世研习楚辞之名作"。这部书的特色是充分肯定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以新意疏解之;不拘泥于文字训诂、名物典故,而着重从文学欣赏、整体篇章布局方面挖掘和阐发楚辞作品的内涵和意旨;常拈定一字一词,如线贯穿,探析作品微旨精义和篇章结构之妙。其价值在于注疏角度新颖,自出新意,颇得骚人之旨;又首开《天问》错简之全面整理,功在千秋;还确定《九章》创作次序,论《二招》迥异,自成新论,启迪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