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包括生物中心主义及生态主义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蕴涵着着种种理论缺陷,例如过度强调自然价值、自然权利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性的特殊性,对自然"内在价值"的主观预设而缺乏逻辑或实证支持,以及论证自然物获取道德权利的依据所显露的不严谨性,等等;然而,这种理论缺陷基本属于其它哲学伦理观均有的、源于人类理性局限的"逻辑悖论",而这并没有妨碍自然主义的伦理观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中将人类道德思辨不断引向深入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本质上,自然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双重价值,即工具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中自然的生态价值是规定人类发展的最高戒命.传统的发展模式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在生态危机面前,非人类中心主义首先对传统价值论进行反思,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为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提供了崭新视角.然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论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因而不可能成为指导人类发展的科学价值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把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价值,它所提出的科学发展构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3.
反思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与限制中徘徊的传统释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既不能建立在代内与代际的跨期关系的误读之上,也不应纠缠于自然内在价值论的争论之中,而是基于层级理论协调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但这种层级理论也同样陷入与"伪协同论者悖论"类似的困境中。而对保护、尊重自然整体"善"的价值伦理基础的论证,有助于克服"层级论者悖论"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对象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释义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面对生态危机,我们该如何看待人类中心主义,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章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价值论命题,且只有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价值论命题,才能对生态危机的成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机械论范式对自然的"客观辩证法"的反动决定了"绝对知识"的相对性和科学视野的狭隘性,进而决定了科学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背离;因此,要使自然科学摆脱"普罗克拉斯提斯的床"、使之朝向"人性化"与"绿色化"的方向生成,就必须从根本上或源头上扬弃机械论范式,转向有机论范式,也就是要实现恩格斯所谓的"科学的哲学化"或科学的"理论思维"化;其方法论进路有两条一是彰显古希腊哲学中的素朴的有机论,二是颠倒黑格尔"颠倒的辩证法".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对当今自然科学的现代性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的类存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上,首先应当厘清"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特定含义,跳出孰为"中心"的思维误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完全无视人对其他生命的依赖性,完全不考虑环境承受能力的生存观和发展观.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阈值是:不能毁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条件,这个极限使人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中心.人在自然面前应持"人的类存在主义",它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基础,在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实现自由的生存观和发展观.其实现路径是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继在物种关系方面实现从动物界的提升之后,完成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动物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解构主义"理论的起源、代表及主张进行了扼要的介绍.随后笔者着力辨析了"解构主义"理论与"逻各斯中心主义"及"结构主义"的异同,并配以实例从几个方面阐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现实运用中对原作的创新与伤害.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言论有一个共同的理论生发点或逻辑起点个人中心主义.他的一切所谓泛唯美主义言论以及"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印象批评等理论主张都源自于此.尽管其言论多有相互抵牾之处,但在深层却有一个较为统一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主观工具价值论到客观内在价值论的范式转换,"人是目的"这一现代价值观的核心指向得以被拓展和超越,人类走出自我中心主义,构建一种具有根本意义而非派生性的生态伦理学,逐渐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哲学的“价值论转向”受到重视,实践基础上重建价值哲学成了一种理念。理论的价值哲学与实践的价值哲学研究同时并进,既有思想史的挖掘与清理,也有现实的关怀与反思。理解价值本质出现三种不同的模式,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激烈争论,如何看待“休谟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真正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欠缺,是制约当前价值哲学取得重大进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