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月16日,黎川县社苹乡党委副书记邓世昌调动工作“搬家”。上午,他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后,请乡办公室的同志来到他住的房间,移交公共财产。单人床、办公桌、书橱等大件物品一一当面清点完毕。之后,他指着放在茶几上的手电筒说:“这电筒是乡里发的,留给新来的同志用吧。”又从桌上拿起装茶叶的杯子说:“这里还存有半杯茶叶。”打开书橱,里面装满了各类书籍和报刊,他说:“这些书刊和  相似文献   

2.
陈智勇 《新闻实践》2011,(10):17-17
岭洋乡位于乌溪江库区,距离衢州市区60公里,几个村庄散落在山坳之中,山路崎岖。我和两名同事来到这里,白天访农家,夜宿乡政府。“这就是老金”,乡里的宣传委员把我们带到了会议室,跟在他后面的70多岁模样的人就是我们晚上要采访的对象。本来我们坚持要去他家采访,乡里干部说,白天他干农活,晚上才有时间。晚上的路不好走,还是让老金过来。  相似文献   

3.
也许算缘份吧,雷锋入伍第一天,我就议论过他。“咋搞的,这么点个孩子能当兵?”一米五几的个,看上去顶多十六七。辽阳接兵的新兵营营长老靳说,没法子,我们说他身体条件不合格,可他跑到《辽阳日报》去发了篇文章《我决心应征》,第二天拿着报纸上门来,你说咋办。从那天到现在,31年了,我一直在“议论”雷锋,写出的雷锋事迹百万字。有人说是我“第一个”写雷锋,这概念太笼统,严格地讲,我是第一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温州市各级干部时常议论着一个颇为离奇而邪恶的人物——瑞安市的“老太”陈仕松。人们称他是“地下组织部长”——  相似文献   

5.
在常熟市的基层通讯员中,一提起年已半百的碧溪乡通讯员费增涛同志来,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夸他是勤奋笔耕的“老黄牛”。老费是个兼职通讯员,他的主要任务是办好乡里的广播节目,每两天换一期广播稿,每期三千字左右,又要办好街头黑板报,有时还要为乡里写些材料。工作如此繁忙,他是怎样做好乡里的报道工作的呢?他的诀窍是“三勤”:  相似文献   

6.
“搭帮乡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搭帮徐孝泉书记和王中林乡长,我们这条路终于修起来了,今后出门办事就方便多了,如今党的政策、干部真是好,乡干部天天来为我们修路指导服务,我仿佛又看到共产党当年的作风了”,  相似文献   

7.
黎信先生     
我和黎信先生只见过一面,但他严谨深邃而又循循善诱的学者风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十几年来,我都是把他奉为师辈尊仰的。 说起来话长,那是《新闻爱好者》初创时候,设立了一个问题讨论的栏目,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新闻中应不应有议论”。初次发表的文章有钱枫的《消息中不应有外加的议论》和吕子明的《新闻议论并不都是“蛇足”》两篇。我虽然1985年底就开始参与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但我介入之前,前三期的稿子已经编定了。那时我年轻自信,又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发表欲,于是看了上述讨论文章后,也写了一篇凑趣,题目是《使人惊不如人使人思——也谈消息中的议论》。黎信先生看到以后不以为然,专门写了一篇《消息中不应有议论》的文章寄来,主张“把记者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毫不可惜地全部排除在消息之外”。而我的文章虽然也强调“最好是避免在消息中发议论”,但又说“如果既没有背景材料可介绍,又没有‘他人酒杯’  相似文献   

8.
济南军区某仓库政委原华,到任前一直从干部科干事干到科长,对干部工作轻车熟路,而对报道工作却是个的的确确的“门外汉”。在机关时常同笔者开玩笑:“又到哪个单位去‘吹’了”?于是,他笑我也笑,因为我知道他的玩笑并无他意,更知道在几次研究干部提职会上,他都为新闻干部尽力,并向领导建议,搞新闻报道工作实在太辛苦,在提拔使用上要优先考虑新闻干事。后来原科长当了政委,我还挺为难,一名新闻报道行业的“门外汉”,能否重视支持报道工作?事实证明,我的担心纯属多余,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个“行人”,竟有一双敏锐的“…  相似文献   

9.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员祁维民同志是郑州市邙山区地方史志办公室干部、区业余新闻报道通讯员。区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都夸赞“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模范通讯员”。今年59岁的祁维民同志,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已30多年了。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他患上了动脉硬化和脑神经衰弱等疾病。1985年在乡里搞村志时,他曾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经过近两年的治疗后,医生嘱咐他继续休养,可他却主动地上班了。单位领导让他“适当搞些新闻写作”,他却仍然忘  相似文献   

11.
我是河南《新乡晚报》的一名记者,最近,由于参加“社教”,有幸目睹了迎接我们中央级新闻单位同行采访的一个过程。作为一个小乡村的“临时村民”,对我这常采访别人的人不能不说有股新鲜感,可能正是这股新鲜感促使我想把这新闻背后的故事写下来。它仅闪了几个镜头,可多少人的精力和心智尽在不言中。我参加“社教”所在的乡计划在去年11月25日组织黑板报宣传一条街,据说中央级新闻单位的一个采访组到了新乡市。24日傍晚乡里接到市里电话通知,干部们马上行动,47个村轮个通知,让把预计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的浪潮中,不知咋的,社会上对宣传干部和工作有了不正确的偏见。有的说:“跟上组织部能进步,跟上宣传部犯错误。”还有的说:“技术和组织干部硬梆梆,政治和宣传干部不吃香”。作为一名宣传干部,面对这轻视和贬低,我不但丝毫没有动摇,而且更加充满了信心,自始至终坚持为改革鼓与呼。敢于抓“热点”问题。比如革命圣地延安因城市建设混乱而引起公众议论。我经过深入调查后,写了一篇《尽快制定城市建设法规》的读者来信稿,在《城乡建  相似文献   

13.
对那些不住校的学生,我们称为走读生。面对那些白天下乡工作,晚上回城休息的乡镇干部,老百姓则称之为“走读官”。 现在把家安在县城的乡镇干部越来越多,他们忙于两头兼顾,在城乡之间奔波,确实很辛苦。但老百姓对此并不谅解,因为到乡里镇里办事,经常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一位老村干部说,过去他经常利用一早一晚的农闲时间上乡里反映问题讨个主意,如今就是在规定的上班时间里去找人也往往难以如愿。某乡政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新闻写作要有“三敢”精神。即敢想、敢写、敢投。敢想,就是要大胆地打开写作思路,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不随波逐流。1990年,省里一位领导到几个村去视察工作,陪同的有地区、县里和乡里的领导干部,还有新闻记者、保卫人员,接待人员,共四、五十人,车轮滚滚,前呼后拥,对此群众有些议论。我想可否从领导干部下基层应轻装简从这方面写篇稿子呢。我在送走这个视察团后,又返回那几个村去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领导干部下基层  相似文献   

15.
乌萨 《新闻界》2001,(2):61
转眼间,30多年的人生历程就这样过了,同学们有的换了房子,有的换了位置,然而,萨古曲惹“涛声依旧”,房子依旧是租的,妻依旧在老家乡里,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他自己仍行走在新闻“格子”里,为美姑的稳定与发展报喜。好心的朋友对他说,妻长期在乡里不是办法,年岁不让人,应该去“走走”,何必苦熬在“格子”里。可他总是笑着说,没事,乡里总是有人在,“格子”总是有人爬。他认为自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党培养了他,如今,党和人民需要他当一名记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该好好干。于是他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上、言行上始终和党…  相似文献   

16.
说起他,灌进我耳朵眼里的好话,足有“十箩筐加一筲箕”。我更留心的是探察人们对他的疵议。终于打听到了些:说他“狂”。不言而喻,这里的“狂”是个贬义词。但是生活却告诉我。在我的副手王茂亮身上,那些有人目之为“狂”的东西,却不见得该贬。我真想对所有的朋友讲,“狂”有时与自信共生,与锐气为伴。七尺男儿,岂能没有一点“狂味”!年轻人,不妨有三分“狂劲”! “狂人”不可为,“狂劲”不必讳。“狂”而不妄,何畏之有!孔老夫子躬行中庸,尚且说过“狂者进取”(《论语·子路》)的话哩! (一) 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历来讨人喜欢;张牙舞爪的“拚命三郎”,往往招来疑忌。今年已满28岁的王茂亮并非不晓得个中奥妙,但他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知道不拚不行。和他一样的同龄人,“抱大”的不少,可他却是“爬大”、“摔大”的。他从16岁起就是孝感报挂了号的(?)村通讯员,做梦也想当个记者。但是一个乡里娃娃,又没有显赫的“背景”,不考上大学,中专就只能安安分分去“修地球”,而“文化大革命”又关闭了高考的  相似文献   

17.
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较多的手法。作者在他的人物通讯中叙述时,会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称。许多作者惯于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写作;使用第二人称——“你”、“您”要少一些。每种人称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从“我”写起,容易下笔,比较适宜抒情和议论,容易同读者进  相似文献   

18.
2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荣获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在袁先生获奖前后,我有幸于1月16日、2月19日和22日三次采访了他。 记者和院士交朋友 曾有人说,袁隆平很难采访。然而,作为一位与他相交30年的朋友,我却知道平易近人的袁隆平院士无论是对记者、对干部、还是对农民都很友好,只要抽得出时间,他都会热情接待。 作为新华社湖南分社长期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我长期把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作为采访基点,从70年代开始,就在  相似文献   

19.
我开始写新闻,是从10年前的一次偶然谈话引发的。那时,我刚从野战部队调到县人武部上班,社会上正在放一部名叫《咱们的退伍兵》的电影。我和一个专武干部闲聊这部电影时,他说到他们乡里也有一个退伍兵,现任村民兵营长,他为了使全村群众共同富裕,把自己经营多年刚开始赢利的铝钒土矿无偿转让给集体了。这样,他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多元,但村民们每年可平均增加300多元的收入。我一听这事挺有价值,当天就跟这位专武干部到了这个村,对民兵营长和村里其他干部、群众进行了采访,并连夜写成了新闻,第二天一早就发给省、市新闻单位。不到…  相似文献   

20.
经济日报的总编辑范敬宜,不愧是一位敬业的“留心记者”。他出差坐火车,也要与列车长夜话一番。他笔录的四个变化真真切切,感人至深。我极感兴趣的倒是这篇通讯的结尾:“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是好事,不过有好多问题人们还没闹明白。列车上议论的尽是这方面的‘热点’,特别是租让土地,上岁数的人思想就不通,把它跟租界混为一谈。可是到底不同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翻翻报纸,也找不着答案。您是经济日报的,我建个议,常到咱列车上来听听老百姓的议论,把‘热点’收集起来,挨个儿在报上作个回答,这报纸就更有看头啦!”(1992年11月21日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