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英国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尽的鲁迅。鲁迅与莎士比亚因为社会与文学的机缘相遇在中国。然而从鲁迅的著作中所提及或评论的莎士比亚,一直以来被解读为鲁迅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认识不足或是一种偏见,但认真审视鲁迅著作中所提及的莎士比亚,却看到鲁迅眼中的"的确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形象。  相似文献   

2.
每一幅莎士比亚肖像画都曾经被认为是真的,然后又被另一代人否定,也许这是因为每个时代人们都要想象或创造出一个自己的莎士比亚。真实的莎士比亚真的存在吗?  相似文献   

3.
张之燕 《海外英语》2012,(4):278-279,282
通过对2009年至2012年之间英国举办的四次莎士比亚国际会议的主题和论题的总结、分析和对比,这篇文章对这些会议进行简论,旨在指出当前英国莎士比亚研究乃至全球莎士比亚研究的特色和趋势。在这四次会议中,尤其是在英国莎士比亚协会举办的两届会议中,莎剧演出是其中的一个亮点。这篇文章指出,就会议涉及的主题和论题来看,莎士比亚的文本世界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舞台世界,本土化莎士比亚和全球化莎士比亚,以及外层的莎士比亚和内层的莎士比亚将不再被视为单独的实体,它们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种视角将会有助于学者触摸莎士比亚真实的深层的世界并使莎士比亚研究更加富有活力并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麦克白》所讲述的并不仅是一个野心家最终覆亡的单纯故事,而是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反思。麦克白从思想和行为上一步步与人文主义相背离的轨迹从侧面体现出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艰难的发展道路。麦克白最终灭亡的结局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即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道德社会的渴望、对破坏人文主义的恶势力的诅咒——颠覆美好人性的人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它经历了从模仿到成熟以至显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等阶段。《无事生非》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是莎士比亚最生动的一出喜剧。莎士比亚的喜剧都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表现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原则在私人生活与个人生活上的胜利。莎士比亚喜剧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运用乔装法、误会法和以毒攻毒等艺术技巧来造成喜剧气氛、增强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的诗歌及书信和莎士比亚作品的关系。分三个部分阐述:诗歌主题中的莎士比亚、诗歌语言形式中的莎士比亚、情书及家信中的莎士比亚。由此推论出女诗人的诗作和信件深受莎氏的影响,她可以被称为"莎士比亚文学上的女儿"。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谜一样的人物。《法弗舍姆的阿尔丁》是一部匿名出版的剧作,虽然早在19世纪就有人认为它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但它的地位从未得到正式承认,因此无缘入选《莎士比亚全集》。现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通过电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对于他的悲剧创作,一般都认为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和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并在不同程度上说明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低潮和破灭。这是符合莎氏悲剧创作的实际情况的,但不是对莎氏悲剧创作的全面理解和评价。有的评论者虽然指出了莎氏悲剧中对资产阶级的揭露批判,但没有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容易使人因此产生疑问,即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时期,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人文主义作家,却反  相似文献   

9.
能“说尽”莎士比亚,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是中国众多翻译家的梦想,但中国几代翻译家呕心沥血,宿愿难成。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历经38年之久,终成大业。梁实秋的翻译本着“存其真”的态度,忠实于原著,无论在版本选择,还是在文体选择上不仅求全,而且求真。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戏剧诞生四百多年来.至今,世界各国的艺术学还在不断地把它搬上舞台,这足以说明其自身的经典性和传世性,但现代读者却很难通过戏剧看到其作品的厚貌大其进入21世纪以来,莎士比亚的发展更是许多对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斯珀津开创了20世纪莎士比亚评论中的意象批评,对莎士比亚研究影响巨大。她不仅详细梳理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意象,而且还指出这些意象有两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体现作者的情感和兴趣,甚至作者的生活经历;第二个功能是为戏剧提供背景、传达剧作的氛围和情感。前者由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般意象来承担,后者则由每一部剧作中的主导意象来完成。斯珀津对意象的第二个功能的研究影响深远。不过,由于研究方法和自身观念的局限性,斯珀津的结论也往往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英国戏剧家。本文通过列举莎剧中对人性的美好、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丑恶所做的全景式观照,分析莎士比亚关于人性的探究对后世作家的深远影响,力图证明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完成了一个人文主义作家的使命和职责。  相似文献   

13.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译介是中国莎学史的重要一环。王元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译且评、洞见了莎士比亚的人性艺术、对中国的莎剧演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评。王元化并非一开始就认可莎士比亚,缘于张可、马克思等因素的熏介,他逐渐喜欢上了莎士比亚。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又与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莎士比亚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不仅关注莎士比亚剧本,而且也把莎士比亚置于当代文化行业中进行研究。而其代表人物辛菲尔德正是通过对莎士比亚教学的批判,说明了莎士比亚文本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在辛菲尔德看来,莎士比亚在教学中发挥着意识形态的作用,莎士比亚成了保守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这种政治的批评是文化唯物主义莎评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亚的创作与《圣经》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莎士比亚作品对《圣经》典故的巧妙运用;二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巨大影响.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莎士比亚的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是其开创的独有的英国式十四行体,是英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瑰宝。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是个美丽富饶的秘密花园,其中各式百花装点了它,花朵、苞蕾、老树枯叶、大宇宙、小宇宙等,这些诗中的隐喻其实是代指了现实社会中的农耕、作文赋诗、工业、宇宙论、天文学等。莎士比亚诗歌中的这种作诗方法其实就是拓扑心理学中的隐喻方法,它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意义粘贴在同一个几何空间之内。莎士比亚是如何通过拓扑学空间展柘的手段将自己的爱情观表达出来的,俨然成为了人们在对其作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经典的中心——谈哈罗德·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在他对西方文学的历史建构中,莎士比亚居于经典的核心。布鲁姆将莎士比亚置于整个西方文学的历史上,运用其"影响的焦虑"理论进行考察,发现莎士比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常的语言表现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布鲁姆的莎士比亚研究相对于传统和他人的研究而言,可谓独树一帜,这与其特殊的理论关照和特异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英国十四行诗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而其第18首堪称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或者说英国十四行诗的标本。莎士比亚通过对诗歌艺术力量的赞颂,既达到了高度赞美爱友的目的,又表现了对自己诗歌艺术的信心,极大地扩充了其作品的内涵: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自然会销蚀人的美丽,然而人的智慧却更伟大,智慧的结晶——文学(诗歌),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近年来成为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重点考察了莎剧与圣经版本的关系以及莎剧中丰富宗教内容的来源。不仅表明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影响,更力图说明他主要受哪些圣经版本的影响;同时还深入到莎士比亚时代的宗教礼仪,考察莎士比亚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圣经影响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e media debate about Shakespeare sparked off by Prince Charles's speech earlier this year has already been referred to in several articles in this edition. Although all the media comment agreed that it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hat students study Shakespeare, there was hardly any consideration of what such study might involve, beyond the development of a reverential "acquaintanceship". In this article, Sean McEvoy discusses this blank reverence and proposes a more theoretically-informed, politically-aware pedag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