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近期股市低迷,配股再融资风险日益凸现,其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裂且大股东股份非流通。这造成了大股东利用配股方式来侵害小股东利益。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从上市公司大股东成本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分析上市公司配股中大股东利用放弃配股、高溢价配股以及公司未来收益下降等方式.全面详尽地揭示了大股东剥夺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所有在此期间实施配股和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特征与其股权再融资选择方式作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公司市场价值小、市盈率低和流通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偏好于选择配股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并且在进行配股发行时采用较高的折扣发行;公司市场价值大、市盈率高和流通股比例低的上市公司偏好于选择增发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发行时的折扣较低.  相似文献   

3.
上海股票市场股利与配股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张水泉  韩德宗 《预测》1997,16(3):28-33,5
上海股票市场股利与配股效应的实证研究张水泉韩德宗(杭州商学院投资经济系310035)股利与配股效应是财务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有关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国内却很少见。本文的目的是:运用事件研究法探讨:(1)上海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派息、送股及配股事件对其股...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的利润指标一直受到证券市场参与各方的高度重视: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净它作为信息披露的基本要素。证券监管部门将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控制参数: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停牌或具有配股的资格依据之一;投资者用它来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据此预测上市公司的成长住。由于利润指标在评价上市公司经营成果和盈利能力对如此重要,一些上市公司便利用利润指标大做文章。上市公司对利润进行操纵一般处于两个时期,一是上市以前为提高发行价格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二是上市以后为了避免亏损或取得配股资格所做的“盈利调节”。从两年前的“郑百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0年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实证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现状,对不同再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上市公司配股、增发、可转换债券选择行为的潜在因素进行了剖析,从不同方面探索上市公司合理选择再融资方式的有效途径,并对上市公司融资创新采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组合融资提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证券市场监管政策是否科学、合理,牵涉到市场的公平和效率,本文通过对监管政策造成上市公司预期收入缺口曲线的博弃分析.给出现行ST处理政策.上市公司配股政策存在的弊端,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的盈利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朝龙  史本山 《软科学》2004,18(5):33-36
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整体盈利能力不强;不同时间间隔多次融资的上市公司再融资盈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时间间隔越长,募集资金的盈利能力越强;配股时大股东参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募集资金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配股政策反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以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的截面版本,检验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中国证监会1996年1月与1999年3月出台的配股政策的反应,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政策诱致型的。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的市场化进程是治理盈余管理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9—2017年我国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统计研究了上市公司收益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整体收益结构质量较好,核心利润占收益总额比重最高;在核心利润小于0时,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弥补利润使净利润指标为正;上市公司净利润为负的主要因素在于核心盈利能力不足和资产减值情况严重。实证检验了各收益项目本身的持续性,以及各个收益项目对下期收益总额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综合收益、净利润、核心利润、投资收益和所得税费用持续性较强,核心利润大于0且净利润大于0的上市公司各项收益持续性明显优于其他上市公司;核心利润对下期净利润和下期综合收益的预测作用最强,投资收益次之。  相似文献   

11.
朱飞 《科技与管理》2007,9(5):70-72
通过对增发股票期权性质的分析,根据B-S期权定价模型建立了一种增发股票的期权定价模型,目的在于解决传统定价方法在定价时的不足。由于在B-S定价模型中不包含反映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量,因此在用该模型为股票估值时,不需要估计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也不需要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股利金额以及增长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股票定价方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对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决定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对影响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绩效的诸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资本充足率、资产净收益率正相关,与不良贷款率及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董事会、监事会的人员构成对银行业绩产生影响;增加高管薪酬对降低不良贷款及贷款呆坏账准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亚静  朱宏泉 《软科学》2010,24(8):58-64,69
以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首次发行股票(IPO)过程中政府干预行为——批准持续经营时间不到三年的公司提前发行股票上市,对公司在IPO过程中盈余操纵行为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与控股股东性质对盈余操纵的交互作用。实证分析发现:在IPO过程中,政府干预提前上市的公司呈现出比非政府干预上市公司有更严重的盈余操纵行为。在IPO过程中,政府干预的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呈现出了最严重的盈余操纵行为;非国有控股的非政府干预上市公司,呈现出了较严重的盈余操纵行为;国有控股的政府干预公司,呈现出了次严重的盈余操纵行为;国有控股的非政府干预上市公司,呈现出了最低的盈余操纵。  相似文献   

14.
张岭 《科研管理》2020,41(8):95-104
科技企业面临较高的技术创新风险,良好的融资体系可以通过容忍并承担技术试错和商业探索的风险较好地支持技术创新。本文比较了股票市场股权融资与银行信贷债权融资对技术创新风险容忍度的差异,基于52个国家或地区跨国样本,采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股权和债权融资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融资具有更高的风险容忍度更能提升企业家风险偏好,因而股权融资比债权融资更有利于支持技术创新;发达国家成熟股票市场比发展中国家新兴股票市场更能促进技术创新;股权融资无论经济上行期还是下行期都能更好的支持技术创新。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从提高融资体系风险容忍度、降低股权融资约束、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科技融资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募基金与阳光私募基金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采用TM模型和HM模型对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总体来看,私募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优于公募基金经理。当用成功概率法进行辅助性验证的时候,发现两种激励模式下基金经理对市场方向的预测和判断基本相当,公募基金经理还略胜一筹。分析结果,我国基金行业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不具备显著的差异,投资业绩的差异关键在于对仓位的控制以及策略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多只股票的风险评判、收益能力及持有相关性等因素来进行组合投资,可达到降低风险、获得更高收益的目的。这里选择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进行投资,分别为通信设备行业、饮料制造行业、有色冶炼加工行业、电子制造行业以及零售行业。首先对其进行行业分析,再选取该行业的某一公司进行发展战略和经营分析。选取具体公司分别为七一二公司、贵州茅台公司、天齐锂业公司、航天电气公司以及苏宁易购。通过分析发现,对这些股本进行分配组合投资,可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97-2001年期间在沪深股票市场上市的595家A股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股票市场对流通股本规模的反应。我们发现,股票价格与公司每股收益显著正相关,与流通股本规模显著负相关。股票价格与反映公司增长机会预期的行业市盈率在股票市场高涨时显著正相关,在股票市场低迷时相关性不显著。本文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对国有股上市流通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蕾茜  邹辉文 《科研管理》2020,41(6):268-279
本文以2008-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及倾向得分匹配下的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放松卖空管制对企业基于研发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放松卖空管制促使上市公司削减研发费用;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卖空机制强化了管理者削减研发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这一现象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明显,但在管理者持有长期股权激励的公司中得到了有效抑制,且长期股权激励的治理效用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依然存在。进一步研究排除了投资机会改变等替代性解释,证明放松卖空管制后管理者削减研发费用确实是盈余管理动机增强所致。本研究扩展了对卖空机制实施效果的理论认知,为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高股权溢价、短视性损失厌恶与失望厌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昌生 《预测》2009,28(5):15-19,26
高股权溢价,作为金融市场上的诸多异象之一,自被提出之时起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试图从理性理论的角度对股权溢价之谜进行解释,但结果却无法令人满意。行为金融则从行为人的短视性损失厌恶和失望厌恶的心理规律出发,对投资者的目标效用函数进行了修正,为我们理解高股权溢价现象的成因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本文则进一步引入行为金融理论对高股权溢价评价周期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高股权溢价与评价周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与美国相关结果的对比,本文证实了我国股票投资者具有高损失厌恶和失望厌恶的心理特征,这一结果为投资者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20.
股东利益与股东行为:基于股权分裂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雯 《中国软科学》2004,(12):28-32
股权分裂这一历史性的制度缺陷内在地导致了各类股东之间利益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各利益主体在实现各自利益的方式、追逐利润的手段和方式以及控制上市公司等行为上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状态,这种行为的扭曲直接造成了广大流通股股东利益的损失,从而影响到了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使资本市场整合资源的功能难以发挥。因此,中国股市要想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解决股权分裂这一深层次的制度问题,实现股票的全流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