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已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但在课堂上,教师仍然将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原来形象生动的课文被分解为词语、句子、段落、结构等内容,学生学得辛苦,教师也教得辛苦.这致使不少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对语言的感悟淡漠迟钝,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课堂上,语文教师应用新的学生观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注重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颗灵动之心,使师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共驾课堂教学之舟.课堂外,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学生淡漠的心灵中开辟出一片绿洲.  相似文献   

2.
我校开展了"关于童话故事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本着课改的精神,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注重人文关怀,倡导合作对话,凸显"双主"地位.经过实践,基本形成了如下童话故事类课文基本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走进童话 凭借情境可以深化学生已有的感知,充分利用情绪加深内心体验,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还能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的内涵.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如教师语言描绘情境、图片展现情境,学生表演体验情境等等,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语文课应该是扎扎实实地阅读课.学生只有深入阅读文本,才会走进文本,获得体验.本设计旨在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进行整体规划,深切感受"我"和小红车主人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从而享受阅读乐趣,体验美德,并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品读课文、品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诚实与信任》,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4.
生活处处皆语文.所有的课文都源自于生活,这是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这样对于课文的思想和内容,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并从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的鲜活生命和强大活力,学生也就能更好地掌握和领会课文的主旨.所谓生活化的语文课堂,笔者将其定义为:生动的、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孩子们熟知的、简单的、非理论化的知识化课堂.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和谐高效课堂建构"理念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就是语文课堂的润滑剂.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带着"生活"走进了我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5.
语文"阅读课文三步法"就是将阅读课文分为三步走:走近课文谈感知,钻进课文深理解,走出课文写作文。具体操作如下。一、走进课文谈感知感知的内容:感知写作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知语言。感知的方法:1.预习。预习是"走进课文谈感知"的开始,预习时提出明确要求:(1)标段,(2)勾画中心词句;(3)概括主要内容;(4)积累词语、走进作者。"1、2"记在书上,"3、4"写在积累本上,这四项内容每课必须提前做好,第二天上课才能水到渠成,不至于措手不及。2.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度、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使学生顺利完成"走近课文谈感知"的任务。谈感知不但要说也要写,只有落  相似文献   

6.
正一、我们需要"透彻地教与学":一次教学观摩获得的启示走进台湾五年级《智救养马人》教学的课堂,像是走进了小型的故事沙龙,教师是沙龙的主持人。其间,我最欣赏的是,教师始终围绕课时的"主打"目标(即正确记取聆听内容,有条理、有系统地说话)不断深入,直至让学生学透。比如,刚开始教师带着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时,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适机小结:这是故事的背景,这是起因、过程、结果,这是作者的感想;学生给课文分段时,不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老师可以通过朗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与课文之间产生心灵共鸣,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文朗读,朗读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作为小学生,要想真正走进文本,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通过有效的朗读才能实现,朗读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式。但是,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对朗读不是很感兴趣,也就是没有热情,即使有热情也非常低。因此,老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这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以往的语文教学,一般是教师为主导,老师"讲"课文而学生听课文,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朗读,导致学生与文本之间无法建构起"意义对话",甚至学完了课文也不知课文的真正内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老师有必要实施有效措施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让学生真正在反复朗读中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整篇课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如果能准确地把握、科学地处理好第一课时,就能唤起学生的阅读期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了第一课时的扎实,学生就能顺畅地走进文本,真正与文本实现零距离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要避免走进"图文分离"的误区,辩证地处理教材中图与文的关系,借助课文插图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引发他们的想象,从而真正让"小插图"发挥"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常规的教法,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习说明方法,了解金字塔的有关知识.仅此教学,学生收获的仅仅是一些说明方法,但学生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字,走进文章的灵魂,走进金字塔,走进埃及,走进古文明.有了这样的困惑,我反复地研读教材时,"傲对碧空"一词跳人了我的眼帘,我想,如果我就是埃及的金字塔,我凭什么傲对碧空呢?于是,我决定抓住这个文眼,以拟人的方法来教学全文.  相似文献   

12.
正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和理解比较难的就是写景类课文。其中,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难度尤甚。作为教师,面对写景类的课文我们要思考: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这首先就涉及到写景类课文的一般教学价值取向问题。笔者认为一般的写景类课文,突出的教学价值有三:意境、语言、情感。那怎样紧扣这三者进行教学呢?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黑格尔曾经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  相似文献   

13.
我校开展了"关于童话故事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本着课改的精神,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注重人文关怀,倡导合作对话,凸显"双主"地位。经过实践,基本形成了如下童话故事类课文基本的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走进童话凭借情境可以深化学生已有的感知,充分利用情绪加深内心体验,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还能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的内涵。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如教师语言描绘情境、图片展现情  相似文献   

14.
"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理念走进课堂应该说已经很久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地尊重,老师的观念推陈出新,花样众多,使得有的语文老师盲目跟从,一步步走向误区,让人心酸."自主性学习"我是这样理解的:"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它蕴含三层含义:"学习"含义,就是要从课文中学到一定的知识;"自主性"含义.就是学生存学习中自主获取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含义,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教他方法,引导学生去完成"自主性学习".但是由于不少老师的错误理解,一步一步步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教育》2014,(35)
正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有了"支点"就有了立足点和目标。语文课堂的"支点"就是一个主问题。抓住这个主问题,学生就能走进文本,体悟语言,涵泳文字。教师应在同一事物的对比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矛盾处确立"支点",在课文的详略处确立"支点",在作者的匠心独运处确立"支点",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链接"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1.模拟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让课堂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学生将有"回归自然"的感觉,会情不自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教学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春笋》、《雨点》等课文时,教师可在课前组织学生画画、收集有关春天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这篇课文,历史久远,学生很难产生共鸣,所得从教学方法上艺术化,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闯关"这一形式非常适合这样的课文。教学中分三关:第一关:生字关,唤醒学生小主人的角色意识,打好学习课文的基础。第二关:彰显个性,走进文本关,鼓励质疑、引发争论、启迪想象。第三关:回归基础,写好生字。"闯关"成功方可与女英雄木兰并肩作战,延续下文。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篇课文,都具有编者或教者预设的教学目标。要准确落实此目标,就需要准确丈量课文的宽度,适当营造课堂的温度,适度拓展文本的深度。实现这三点的最佳路径,则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桥》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单元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桥》是一篇"红色课文"。通常情况下,教学不外乎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品味人物的品质,但这很容易走进一个唱高调、说套话的误区。《桥》的体裁是小小说,应该引领学生学习体裁特点,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小小说的表达方法,同时感悟人物品质。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