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闻记者》2007,(9):8-8
“报业的冬天”是时下报界一个热门话题——报业的广告收入赶不上GDP了,所以“冬天来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本身就有“GDP崇拜”的味道。“报业的冬天”是一个反转民的季节,这种反思不仅是经营管理导面上的,更应在人文底蕴和文化责任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层出不穷的现实已经不容忽视。西方报业发达国家许多人对报纸的命运发生怀疑。国内报业形势也不容乐观,2005年,全国报业广告额增长幅度首次低于GDP增长速度。由此,有人认为中国报业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衰退期,"报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其实,对于新媒体,传统媒  相似文献   

3.
敖先红 《今传媒》2007,(9):33-34
中国报业广告自1978年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可从2005年起,报业广告增长大幅度下滑,开始出现低于同期GDP增长率的情况,与报界预定的期望值相差太远.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先生就此发表系列文章,"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了""报纸的蛋糕缩小了"等观点迅速在报界广为流传①.我不赞成"报业寒冬"之类的悲观论调,因为仅依据一两年的报业广告市场突变就得出"报业危局"的悲观结论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推断.但一个长期繁荣的报业市场突然出现增长率大幅下滑,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报业将要经历一个深刻而又艰难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以来的5年时间里,中国报业广告收入增长幅度,有4年高于GDP的增长幅度,过去的一年报业广告的增长首次低于GDP的增长幅度,报业经济开始萧条,于是业内人士纷纷感觉到了报业经济冬天的来临。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了二十年的高歌猛进后,中国报业进入了“滞涨期”,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的同时,而报业广告投放总量增幅年年走低,2005年更是第一次出现报纸广告的增长率低于GDP的增长率,广告经营的下滑使报业业内人士惊呼“:中国报业的冬天到了!”。  相似文献   

6.
向新媒体学习,主导目标用户生活方式的构建如果问对2011年的中国报业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的选择是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尽管这一趋势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奥一网、大渝网的成立,但真正形成较大影响力却是在2011年.2005年被认为是中国报业转折点,报业广告在新时期第一次以低于GDP的速度增长.按照媒介经济学基本结论,媒介广告能够放大GDP的波动,当GDP高于10%0的时候,媒介广告即便水涨船高式的增长也会超过GDP.2005年11月全国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发表的"南京宣言"宣称报业要联合起来抵制互联网对报刊内容的免费使用.2006年1月和4月却出现了奥一网与大渝网的开通,表现出作为区域性强势媒体的报业集团开始转向与新媒体的合作.其实,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06年10月《都市快报》创办的"19楼"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7.
2005年1-8月,全国报刊媒体广告经营总额达44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7.8%,与200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4个百分点,二十多年来首次落后于当年同期的GDP平均增速。这一巨大的落差很明显地在向人们昭示着什么,业界有人疾呼:报业的冬天提前到来了!2005年是中国报业的一个“拐点”! 也许对一个特殊产业过早下肯定的判断,还要假以时日。但从当代传媒业格局的市场境况看,  相似文献   

8.
观点摘编     
近年来,一些对报业发展非常不利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报业冬天论"就是其中代表。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组书记梅宁华在2007年第1期的《新闻与写作》上撰文,认为此种判断是理论认识的一个重大误区。报业并非走向衰败,而是与新媒体携手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梅宁华认为,目前,报业面临的困境更多是由于报业自身的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包括:由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报业市场竞争加剧;不规范竞争、恶性竞争导致报业自相残杀;而报道不力、经营无方则使报业失去读者。梅宁华判断,目前  相似文献   

9.
对于当前报业,不管我们持"冬天"的悲观论调也好,还是抱"春天"的乐观理由也罢,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就是,受新兴媒体冲击和其它一些因素影响,传媒格局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化,中国报业处在一个重大的"拐点"上.  相似文献   

10.
以2005年为拐点,中国报业转入慢车道。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报业似乎显现强弩之末的颓势。去年的世界报业大会和世界编辑论坛曾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亚洲市场生机盎然,尤其是中国一枝独秀,无论是报纸的数目还是总发行量,都稳居全球之冠。然而,一些业内专家却洞察到报业的窘境。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提出:报业的冬天提前到来了,不仅是都市报的冬天,也是整个报业的冬天。  相似文献   

11.
继2005年中国报业出现“冬天”或“拐点”后.2006年3月广东报业在市场低迷中掀起了新一轮的竞争.成为报业寻求突破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6,(1):7
2005年对于全球的报业来说是一个不太令人振奋的年份,无论是来自国外的数据,还是国内的调查结果都显示,2005年全球报业陷入空前低迷状态:发行量和经营额大幅下滑.国外大型报业集团纷纷裁员,国内一些人士惊呼"都市报的冬天提前到来".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三昧》2008,(1):33-33
2005年11月,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在<中国报业>杂志宣布,他此前做出的"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的判断,已经"被几个月来的事实所印证".这位频频高调亮相的传媒人物进而发出盛世危言,认定中国传统报业已经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相似文献   

14.
检视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历程,以非常纯粹的企业的身份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群体.是新媒体。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始于2005年。这一年有一个特点,GDP统计是超过了10%,但是当年的报业的广告增幅是6.9%,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按照媒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传媒广告能够放大GDP的波动。如果GDP快速增长的时候,传媒的广告也会快速增长。但是在当时的GDP超过10%的情况下.报业的广告按照统计出来公开的数据来看第一次低于GDP的增幅,从媒介经济学的解释来看是非常反常的。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中国报业十大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的中国报业,在金融危机的肃杀声中开局,却以充满乐观的基调走向下一段的365里路.重温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联想到清人张维屏的诗句"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竟是如此地生动贴切.至少,这一次的报业"寒冬"不太冷.兹梳理出2009年的十大亮点,以在雪泥中留下报业的一丝印迹.  相似文献   

16.
张维 《传媒》2007,(2):35-37
2005年上半年,首先由北京《京华时报》的掌门人吴海民爆出"中国报业的冬天提前到来了"的警示,把一直在业界悄悄流传的耳语摆上了台面,结束了对中国报业盲目乐观评价的舆论.此后,各种中国报业遭遇拐点、滑坡的不利数据与专家分析频繁刊于各种研究类学术类报刊.  相似文献   

17.
新闻观察     
20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在这个冬天,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从2009年4月起停止出版日报,改出网络版日报和纸质周刊,论坛报业集团申请破产保护,诸多报业巨头宣布裁员。金融危机是否加速了报业转型期的到来?美国报业的今天会不会是中国报业的明天?请看本刊对辜晓进先生的专访。  相似文献   

18.
赵小兵 《传媒》2003,(9):30-30
影响报业、报业集团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外乎四个: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我们可以对中国报业目前以及将来所面临的宏观环境进行一个全景扫描式的分析。 第一、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的因素可能有不同的重要性。比如今天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报业集团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的、政策的环境的变化,是四个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变量。 第二、GDP是跟广告总量直接相关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GDP是不是在增长,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以来,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的未来成为不断讨论的话题."消亡论"、"冬天论"……还有消亡的时间表纷纷出笼,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新媒体能否替代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使报纸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改变。新媒体的崛起,一度令传统报业遭遇"寒冬",在各个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过去的2005年和2006年分别被称为中国报业的"严寒期"和"拐点期"。在2005年,中国报业的发展呈现出"冬天"的征兆:一些大的报业集团(报社)广告大幅度下滑,而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