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班的孩子眼看就要进入小学了,这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意味着他们要从“玩”的状态转到“学”的状态。而小学又开始对学业成绩进行定量评价,这些变化和压力往往让很多孩子难以适应。如果父母此时再“雪上加霜”:由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变为把“学习好”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就会容易使孩子因为学业的不理想而厌恶学习,甚至否定自己。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供孩子上学是家长最舍得花钱的事,孩子的未来是家长考虑最多的事,孩子“不成才”是家长最没面子的事,逼孩子学习也是家长最苦恼的事。都说孩子苦、孩子累,其实家长最苦也最累。应试教育不敢不抓,素质教育不敢不随。不抓,怕孩子升不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没有一个好前程;抓紧了,又怕孩子吃不消。不随,怕孩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随,怕孩子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难境地不仅困扰着学校、老师,而且也为难着家长。  相似文献   

3.
有人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此口号的提出,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但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即使过上富日子,也要苦孩子。现在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掌上明珠,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优越的家庭环境使有些学生依赖性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的学生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  相似文献   

4.
“苦孩子”     
任何写的这篇章发人深思。中讲的“苦孩子”的故事,令人落泪,引人深思。孩子是不是需要磨难?有优越感的孩子是否一定会被苦孩子甩到后面去?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5.
在我40年的教师生涯中常看到:对刚上学的孩子有些父母往往因其年龄小而处处原谅,对学习也不闻不问:有些父母则要求过高,把分数看得过重,孩子一得低分就动辄棍棒。为了免遭皮肉之苦,小学生不是想方设法蒙混过关,就是“报喜不报忧”,久而久之思想品德会受到影响,学习情绪低落,困难逐渐增多,家  相似文献   

6.
日前,到苏北的一所县级中职校参观时发现一则宣传标语:“白天把农民的孩子培养成车间主任或班组长,晚上把他们的父母培养成技术工人。”单纯从标语可以推论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的是“农转非”的动态变异: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民转向工人。诚然,这种“农转非”教育所弘扬的也是为“三农”服务的职教文化,让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学习专业技术能力,提升职业素质,以实现城市化、工业化身份蜕变,为他们创造美好生活、改变人生命运技术培养支持。然而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转非”教育的意义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田锐  田澍 《中小学管理》2004,(11):46-47
近几年来,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悄然兴起一种新兴的家教形式:“托付教育”,就是家长把孩子托付给教师,孩子吃住在教师家,由教师辅导其学习,家长按月付费。被托付的孩子大多来自于中、高收入家庭,受托付的教师大都是有一定专长的、重点学校的在职教师或退休教师。  相似文献   

8.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漂亮”是许多女孩子一生都解不开的情结,他们总爱花许多时间和经历为漂亮而奔忙,留下了许多或喜或悲、或苦或甜的故事。作为一个过来人,一个当了一辈子教师的老人,我很想告诉他们:对许多女人来说,“漂亮”是一个怪圈,一定要勇敢地从里面跳出来。  相似文献   

10.
“学伴”有益李春发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加上单元住房,常常关门锁户,邻居相见不相识,造成孩子孤僻。多年来,我总让学生按照学业、性格、居住远近、家庭状况等情况,结对子,找学伴,成立家庭学习小组。我还不断地挨门串户安排督促他们开展活动。一来解决孩子孤独之苦,...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推到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疗效越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让学习充满乐趣——对教育游戏发展的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习视为一件苦差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俗语无不反映了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也常常告诉孩子要能吃苦才能取得成就,这使得尚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就产生厌学情绪。  相似文献   

13.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时下,在读书学习上,有一种“变苦学为乐学”的说法。此说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倡导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不让学习成为折磨人的一种痛苦:然而,这种把“苦学”与“乐学”对立起来的说法,却并非妥当。有同志指出,这恐怕出自对“苦学”的理解有误。强调“苦学”,是我国从学的优良传统。白居易自述他年轻时读书,就是“苦学力文”,“不遑寝息”。韩愈也说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这种“苦学”,是指刻苦学习,勤奋学习。查阅辞书,“苦”的释义有多项,痛苦、困苦是其一义,刻苦、勤劳也是其一义。“苦学”之“苦”,乃取其后义:“苦,勤也。”学习要取得较好的效果,是离不开这个“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这幅劝学对联,凝聚了代代读书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5.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许多教室内都张贴着这样的古训,以激励学生把“勤”和“苦”作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途径,似乎也暗示教师把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加强训练的密度与强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手段。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师通过时间加汗水的拼搏,学生经过“勤”与“苦”的磨练,“教学质量”有了提高,学校、家庭、社会皆大欢喜。然而,小学生通过五至六年的学习,“四眼”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到达科学的顶峰”,对待学习须“以苦为乐”,在学习的过程中“勤能补拙”。这是长期以来每所学校、每个家庭、每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发出的同一个声音。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强调“勤”和“苦”才能达到目标,似乎学习就没有“快乐”可言,更不用说“享受”了。其实英语学习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实践锻炼。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兴奋点”,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积极的…  相似文献   

17.
为“宏志班”叫好姚玉成1995年北京市教育界出了二件新鲜事:该市广渠门中学为了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能进入高中的大门,在全国大中城市首创了“宏志班”,使几十个家境困难的孩子圆了“高中梦”,进入学校继续学习。广渠门中学的这项举措一时轰动全国,被人们...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孩子是做父母的天职,想把孩子教育好也是父母的共识。但不少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知识,使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生活上过度迁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物质要求也应得到相应提高,这也无可厚非,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日益迫切,为了孩子,苦了自己,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养尊处优,一个个变成“小皇帝”“小公主”。  相似文献   

19.
把“老师”说成“老希”,“葡萄干”说成“帕塌干”……3岁半男孩童童说出的话,别人怎么也听不懂。童童的妈妈带孩子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才知道孩子是由于学习外语过早,导致出现了“大舌头”现象。孩子学外语不是越早越好吗,怎么会因此变成“大舌头”呢?  相似文献   

20.
吴公子季札聘鲁观周乐,闻《邶》《都》《卫》而叹“美哉渊乎”。《邶》《廊》《卫》三风情感格调之美在于“渊”,此“渊”可析为:深隐——引人探求、深沉——令人激愤、深切——致人痛悲、深长——发人悠思。《邶》《廓》《卫》三风诸诗作者对感佩之情、愤慨之情、痛悲之情、孝亲之情、眷恋之情、闲逸之情等种种情感体会得深挚细腻,表述得生动形象,是把对生活的深切体味诗化的表达,有情、有趣、有愁、有困、有悲、有欢、有苦、有乐,凡此种种,皆是生活的本真,皆是人性的至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