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作为我们自身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仍然要吃五谷杂粮,仍然会有喜怒哀乐,仍然有时候想懈怠自己,做一些不太“光明”的事情。但是不同的是,我们的生活中时时会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们。尤其在很多家庭都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今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愈发紧密,父母和孩子的私领域都越来越小,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在彼此的视力所及的范围内。 面对这样的事实,父母一方面自身应当更加完善自己,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多留给自己与孩子  相似文献   

2.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有和父母分离的时候,若是宝宝正处在分离焦虑的时期,那么让孩子说"再见",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妈妈分别是难受的,接受妈妈分别的事实也需要勇气,没关系,让我们循序渐进地学说"再见"。  相似文献   

3.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有上千万名学习困难的孩子。事实上,这些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智力有问题。这一点并不难理解,那些上了名牌大学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比没上好的大学的孩子聪明。是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的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他们学习困难。以下是很多临床案例中的一个。我们来看一看,一个差生是怎样被父母千辛万苦地"培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他们吃喝玩乐的花样、方式多得令人瞠目,很多都是我们这一代闻所未闻的。可是,很多孩子不仅不幸福,相反却有了成年人因生活压力等原因才有的"心理病"。这里,搜集了几个小案例,期待引起各位父母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2011,(11):52-53
隐瞒,对孩子的伤害更大。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家庭结构残缺,父母应让孩子知道真实的情况,教育孩子正视现实,因为隐瞒和欺骗都是暂时的,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如果是离婚,要尽快及时地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的事实,不把离婚的责任推到对方的身上(即使是对方的错)。明确地告诉孩子:"经过慎重考虑,爸爸妈妈决定不再生活在一起了,但我们都将继续爱你,不管你和我们中的谁生活在  相似文献   

6.
大约3岁左右,部分幼儿开始对自己从哪里来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孩子探索自然、探索自身的重要表现,体现出孩子对生命奥秘的渴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父母能直面孩子的性问题,正确解答呢?在我们的调查中,当孩子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时,有34%的父母对孩子说"你还太小,不懂这事",35%的父母告诉孩子错  相似文献   

7.
在大人眼里,听话的孩子是乖孩子、好孩子。在孩子的眼里,也是一样,听话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在有些父母的心里,唯恐一听孩子的话,就把孩子惯坏了,其实想想,孩子处处听我们大人的话,不但没有把我们这些大人"惯"坏,还让我们更加疼爱孩子、关心孩子。  相似文献   

8.
豆瓣有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现在这个小组有69000多名组员,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刷新中,每天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代沟是一种会传染给每一代人的病毒,仿佛一道围墙平地而起,挡在父母与子女这种最亲密的关系中间。没有足够的体谅、宽客、理解,家便成为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父母经常教育我们的话叫"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而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别人家的父母",他们开明、轻松,符合我们心中对于父母的一切想象。事实却是,父母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强硬地嫁接在我们身上。你倾倒了城池来博我这平顺一生的喜,你拱手了河山来讨我这琐碎岁月的欢,而我们压力倍增,不敢叫你失望。  相似文献   

9.
李凤 《中华家教》2011,(6):20-21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捧到孩子手边,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孩子的成长,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因此,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能"的父母是能干的父母,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  相似文献   

10.
陈忻 《父母必读》2014,(2):94-95
正什么是好的教育?陈忻博士带着对东西方成熟家教理念更深刻的理解和已为人母的切身体会开办了专栏,与我们分享了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细节和技巧,让我们有幸看到教育的内在本质与更多的可能性……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很多父母认为培养孩子的好胜心,鼓励孩子追求第一,帮他树立"我一定要赢"的信念,才能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但事实是这样吗?怎样才是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呢?  相似文献   

11.
邢淑芬  孙琳 《人民教育》2012,(Z2):68-69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或许是日常生活中,当儿童取得成就时,教师和父母最常用的夸赞语了。他们认为这样的表扬会更好地激励孩子取得更大的成绩。但事实是这样吗?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越表扬孩子聪明、了不起,孩子越害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什么他们面对挫折或失败时会更容易选择放弃,而不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水滴石穿"?  相似文献   

12.
陈旗敏 《文教资料》2007,(31):53-55
自古以来,我们不仅将家庭视为"儿童生命的摇篮",家庭也是儿童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基础所在。如果说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不够,则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则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而使孩子产生自恋人格障碍;二则父母实施过分严厉的家庭教育,而使其产生强迫人格障碍。其实做好亲子沟通需要较深的学问,也需要较强的技巧性和艺术性。笔者从当前社会上一些失败的亲子沟通案例入手,揭露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试着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希望对为人父母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李妮 《江苏教育》2022,(88):47-48
<正>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对于孩子的养育来说,关系先于教育。三个案例让我们看到父母角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投入时间和精力,否则父母和孩子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是精神世界或许完全分离,这也是导致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根源。三位咨询师的咨访过程让我们看到如果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特别是亲子互动,就应该把信任放在核心位置,而信任的前提是理解。  相似文献   

14.
子路 《家长》2013,(Z1):50-51
家长要用"心"来真正读懂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作为父母,我们是如此的爱孩子,可为什么孩子与我们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彼此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难呢?"这是因为家长没有用"心"来真正读懂孩子,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现代父母都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培养,都希望孩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造成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的各种形形色色问题。教养孩子,你是否仍然用奖赏、惩罚、训诫、贿赂、威胁等管教方式?这些手段是否依然有效?本期,我们和父母一起反思教育效果,并学做效能父母。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造成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的各种形形色色问题。教养孩子,你是否仍然用奖赏、惩罚、训诫、贿赂、威胁等管教方式?这些手段是否依然有效?本期,我们和父母一起反思教育效果,并学做效能父母。  相似文献   

17.
正孩子是父母手心的宝,更是父母心头的肉。现实生活中的爸爸妈妈,无论经历多少身体和心理的疲累,都不会向孩子倾诉;无论遇到多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不会转嫁给孩子。如果有机会做一项"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形象"的调查,在每个孩子心中,爸爸妈妈一定都是永远无坚不摧、坚强乐观,超级强大的"钢铁侠"。为人父母,我们会说:我们愿意,"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不知不觉地,家里多了位"小皇帝"或者"小公主"的身影,懊恼和焦急之余,反躬自问,我们只看到自己无数的付出,却无从知悉孩子的问题缘于何处。  相似文献   

18.
本期的特别关注,我们与广大读者讨论"如何尊重孩子的'隐私'"问题。有的家长出于对子女的"关爱",生怕孩子有"好多事情瞒着父母",认为孩子不应该有什么"隐私",所以,动辑私拆他(她)的信件,偷阅他(她)的日记,查看他(她)的上网记录,硬闯入孩子的"私秘" 王国之中。把孩子的一切暴露在父母的视线之内。须知,这是一种何等错误的教养方式! 千万不娶以为"他们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孩子就属于父母的私有"财产",他(她)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他(她)自己;千万不要以为"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其实未必。有理智的爱,才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爱应该与相互信任为前提。我们并非主张家长放弃教育的责任,但是,教育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尊重是沟通的基础。当孩子向你敞开胸襟、无话不谈的时候,你还需要窥探孩子的"隐私"吗?  相似文献   

19.
在大人眼里,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好孩子.在孩子的眼里也是一样,只有听话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在有些父母的心里,唯恐一听孩子的话,就把孩子惯坏了,可是细想一想,生活中,孩子听我们大人的话的时候多,不但没有把我们 "惯"坏,还让我们更加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0.
张磊 《时代教育》2012,(16):111
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当父母对孩子隐瞒了离婚的真相时,这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大过离婚本身。本文将从一个案例入手,探讨离异家庭孩子的情绪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并列举了三种可操作的引导方法,让孩子能积极面对父母离异这一事实,从而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