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探寻,对“他”“她”以及新兴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发展进行了梳理,展示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流变的过程,讨论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他”与“她”存在的些许缺陷。随着新兴代词的出现,弥补这些缺陷的关键是要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找到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人称代词在代词系统中是比较复杂的,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更是如此.本文将从第三人称代词本身的变化,第三人称代词是否影响句中与其所对应的动词的表达形式,语义差异三个方面来阐述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下第三人称代词的具体差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Ivanhoe的三个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由于英语和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汉译时许多第三人称指称词和关系代词或省略,或替换,或还原。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英汉衔接手段上的差异,合理处理代词的翻译。同时这种差异可作为一参考变量应用于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4.
在篇章回指中,英汉语篇在第三人称照应时有性别指称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英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在口头上和书面上都有性的区别,而汉语在口头上甚至有时在书面上都没有性的差别,而且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也有性的区别;其二,英语语篇中人称照应的使用频率要高于汉语,后者主要使用零照应和名词照应的手段,这可能是与英语重意合,而汉语重形合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5.
运用自然分类法和词汇选择法,考察不同年级学生对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组织和运用。实验1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汉语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组织不同。汉族大学生对英语代词与汉语代词的分类不同。分类结果与两种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实验2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汉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使用有一个学习过程。五年级学生对汉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使用受代词所指的性别比例和代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7,(3):102-108
现代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发生了诸多变化,表现在既有性别上的不同,又有书面语与口语上的差异。在此背景下,透过具体译本的分析检证来考量第三人称代词所发生的实际性变化及分析其变化过程,在翻译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四种版本的《罗生门》中译本,第三人称代词的特殊之处以及译者处理时发生的种种策略上的变化无疑是比较研究的理想文本之一。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人称代词在译介过程中如何被彰显出来,又如何在自身的变迁中作出妥协与忽略,最终呈现出光与影般的错落关系。进而通过此事例研究为包括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在内的第三人称代词整体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使用情况提供参考,也试图窥视到第三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发生变迁的某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湖南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不管是男性、女性还是非生命,单数全部用"其"字表示,复数全部用"其俚"来表示,这跟普通话和其它方言是不相同的,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其"字用法在新化方言中的遗留.本文比较粗浅地探讨了新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单数"其"字的用法及其来源.  相似文献   

8.
董娟娟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2):85-86,89
指称词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其中,第三人称回指(anaphora)和下指(cataphora)又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下指现象,这使他们之间存在可译性.但由于这两种语言自身存在的不同特点、不同文化及人们的不同思维方式,下指在这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以及人们对其使用的倾向也不相同.本文试图分析英汉第三人称代词下指的不同点,并围绕这些不同点讨论一些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现代英语人称代词系统缺少第三人称代词单数阴阳性通指词。传统英语语法学者们曾在18世纪末建议使用he作为第三人称单数阴阳性通指词,他们也做了很大努力,但he至今未被英语使用者广泛接受,本文探讨了其中的原因。现代英语语法学者们试图找到一种替代形式,他们提出的建议有:使用he or she的合成形式;使用he和she的缩合形式,如s/he,(s)he;从英语方言或其他语言中借用;单数的they等。本文分析了这些临时性替代用法的优缺点,预测最有可能弥补这个缺位的可行性词语是they,并提出了这种预测的依据。本文最后提出了在目前英语学习和使用方面如何避免第三人称代词单数阴阳性通指词使用偏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第三人称代词在英汉语篇中的衔接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致性”是指句子中两个或更多成分之间的一种语法关系,各个成分具有某一相同的特征。例如,英语中第三人称单数的主语后跟单数动词,而复数则跟复数动词。但是在美式英语中“一致性”的原则不再受到严格的执行。  相似文献   

12.
通过自建语料库,以我国高考英语试卷中的某一道写作题为例,对比分析中国中学生和美国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文本,研究两个群体在主语使用上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中学生在主语的选择上与美国中学生差异明显,过多使用人称主语,较少使用物称主语;在人称主语的使用上,我国中学生过多使用第二人称,过少使用第三人称,在物称主语的使用上,过多使用名词和代词做主语,较少使用动名词和it做主语。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母语的干扰、学生对英汉之间的差异缺乏了解以及对功能词的掌握不足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汉差异意识,同时在指导学生加大英语输入强度、改进词汇和语法教学、分话题训练学生掌握多样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着手,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比较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2000多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COLEC,474511字符)及朗漫英语本族学习者语料库(LOCNESS,181879字符)中I THINK的用法,发现在语义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对I THINK的义项使用明显多于本族英语学习者;在语用方面,中国英语学习者I THINK的滥用造成了许多晦暗语境的产生,并且引起了指示中心的转移。为客观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学习者I THINK用法特点,本文分四步进行:第一,对两个语料库分别检索包含I THINK及其所有曲折变化形式的索引行;第二,再次筛选索引行得到确定的目标索引行;第三,观察并分析索引行形成假设;第四,检验并修改假设。  相似文献   

14.
The use of visualisation techniques in teaching has enabled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 of written narrative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reveals how various factors can influence visualisation and learning, including; adopting a character’s perspective; constructing self-related images; multi-sensory text representing episodic events; and imagery ability. These factors were explored using narratives that represented real events, which containe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form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age range 18–25 years) recalled the narratives in a first person, third person and neutral perspective. In the first person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was connected to their sense of ‘self’, which improved memory. Additionally, the first person perspective improved memory fo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formation for high imagery ability individuals and subjective information for low imagery ability individuals. Overall,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visualisation, first person perspective and narratives representing real experiences improve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与国际学习人员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相对比,国内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语体基本体现为1:2的语化特性,其主要显示为用词不够丰富,且词长偏短,简单高频词的使用率较高,词块使用数量偏低,类型不够丰富,太过依赖第一人称单数代词词块,且过于重视强调作者的显现度。关注词汇特性,深化词块教学,是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是对一系列中国学者自指方式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发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国际上语言领域的英语母语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I"来指单个的自己(例如:"I propose that...")。而中国学者在单个自指时却极力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他们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第三人称名词短语如"作者"和无生命名词短语如"本文"来指称单个的自己。另一方面,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自指语用能力时并未呈现稳步前进的态势。他们在步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逐渐远离英语的自指方式,越来越向中文中的自指规范靠拢。在博士学位其间,尽管他们对I的使用有所上升,但总体说来,他们的作者自指还是中式的,和英语方式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7.
指称词语在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后指照应在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的照应方法。VanHoek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英语中的后指现象,并且提出一系列照应约束规则。基于VanHoek的照应约束规则,我们将对汉语中的后指现象进行探讨,并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了两条补充原则以期对汉语第三人称的后指研究提供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The use of function words in 135 essays written by deaf college underclassmen in developmental and credit-bearing English composition classes is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Standard English (SE) versions of teh same essay. If student and SE version were the same, this was considered mastery; if the student omitted a word, this was considered avoidance; and if the student added a word, this was considered overuse. The deaf students varied from SE more for function than for content words. They demonstrated low mastery of independent clause markers, demonstratives, third-person singular neuter pronouns, and modals related to possibility, but had relatively high mastery of the first-person singular; and some punctuation. These students strongly avoided some dependent clause markers, some demonstratives, the indefinite article, punctuation except for periods and commas, and the modal verbs may, might and should , but greatly overused other dependent clause markers, the second person and third-person pronouns, quantifiers, the verb do, and the modals could and will. They were also more likely to produce run-ons than fragments.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的大学英语专业1一2年级(ST5)和大学英语专业3一4年级(ST6)两个子语料库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分析了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名词的数的误用情况,同时考察了两类学习者在名词数的误用上有无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两类学习者在名词数的误用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按特点可分五大类;这些误用现象可能是由过度概括、母语负迁移以及复杂的名词复数曲折变化引起的;从总体上看,两类学习者名词数的误用无显著差异,然而分别比较两类学习者的五种不同类型的失误发现,有三种误用类型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