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俊 《湖南教育》2001,(14):51-51
“大光和小明每人有10块糖,大光给小明2块后,小明比大光多多少块?”这是一年级数学活动课的一道题目。学生一般这样思考:根据大光和小明每人都有10块糖,大光给了小明2块后,小明的糖就有10 2=12(块),大光的糖就有10-2=8(块)。所以,小明比大光多12-8=4(块)。  相似文献   

2.
有一堆糖,比20块多,比30块少。平均分给5个小明友,正好分完。这堆糖有多少块?因为这堆糖的块数比20块多,比30块少,所以,我们不妨先假设这堆糖分别有20块和30块,再分别求出有20块糖和30块糖时每人平均分到糖的块数。这样就可以确定出  相似文献   

3.
一位教师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应用题"的练习课时,把"补"问题改为"猜"问题,效果较好。开始,老师说:"同学们,有一道应用题,问题没写出来,你们能猜出我要问的问题和要列出的算式吗?"随即用投影仪打出题目:"小明有12元钱,小红有8元钱。?"小学生一听"猜"问题,兴趣盎然,都想猜中,个个动脑筋,急不可待地举手发言。  学生A说:"小明和小红共有多少元钱?算式为12+8=20(元)。"老师马上把学生回答的内容用投影仪打出来。  学生B说:"小明比小红多多少元钱?算式为12-8=4(元)。"  学生C说:"小红比小明少多少元钱?…  相似文献   

4.
沈超 《天津教育》2004,(5):34-35
一年级学生在初学应用题“小明有12块糖,吃了5块,还剩几块?”时,大多数学生列算式:5 7=12(块),回答“还剩7块”。这表现出低龄的学生已经具有原始的方程意识,但教师通常的方法是先给予“错”的评价,再规定——“已知的数要写在左边,要求的数写在右边”,即必须写成:12-5=7(块)。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礼物,你们喜欢吗?只是老师没来得及分好,请你和同桌商量商量怎样分一分好吗?2.学生同桌讨论后动手分。3.汇报交流:你们分得什么?怎么分的?生:把8块糖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4块;(师板书:4)把6块糖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3块,(师板书:3)4.提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一半,一半怎么表示呢?还能用你知道的数来表示吗?(生:不能)那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啊?(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可能有:12、0.5、画图等等)5.小结:小朋友们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了苹果的一半,说明小朋友们都很…  相似文献   

6.
数学讨论课     
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思考题:例三个人平均分一包糖,每人吃6块以后,三人剩下的总块数与每人开始分得的一样多,这包糖原来有多少块?梁老师让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过了一会儿,甲同学说:“既然三人剩下的总块数与每人开始分得的一样多,那么三人吃去的总块数就等于两人开始分得的总块数。已知每人吃6块,只要用三人吃的总数除以2即是每人开始分得的块数,再乘以3得到总块数。列式6×3÷2×3=27(块)。”乙说:“如果把每人分得的看作单位‘1’,那么每人剩下的便是13,每人吃去的6块占他分得块数的23。这样6÷2=3(块),就是他开始分得的13,…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约数”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昨天,3月23日是小明的生日。小明的妈妈买回了12块小蛋糕。妈妈对小明说:“如果今天有你的朋友来我家做客,你就请大家一起吃这些蛋糕。注意:一定要平均分给大家。”晚上,小明的房间里点上了生日蜡烛,有人在庆祝生日。请大家猜一猜,房间里一共有几个人,刚好能平均分得这12块蛋糕,而且分得的是整数块?平均每人分几块?学生经过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生1:我猜房间里一共有2人,平均每人分得6块,写成算式是12÷2=6。生2:我猜房间里有6人,平均每人分得2块,写成算式是12÷…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师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应用题”的练习课时,设计了一道“猜猜看”的题目。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题目“小明有12元钱,小红有8元钱。________?”让学生“猜”问题并列式解答。 学生兴趣盎然,都想猜中老师的问题,个个动脑筋,急不可待地举手发言。 生A:“小明和小红共有多少钱?算式为12 8=20(元)。” 生B:“小明比小红多多少钱?算式为12-8=4(元)。”  相似文献   

9.
一、直接写得数。 200+ 80= 240× 2= 70× 8= 60÷ 2= 320÷ 8= 350- 70= 500× 6= 850- 90= 20× 4= 550- 500= 830- 40= 360÷ 6= 700÷ 7= 480÷ 40= 410- 200= 650- 60= 360+ 500= 320- 80= 45÷ 3= 33× 3= 84÷ 7= 35× 2= 2000× 3= 60+ 820= 32× 3= 650× 0= 800- 300= 0÷ 8= 800÷ 4= 960× 3=   二、填空。   1.在计算加法时,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 ( )位进一。   2.12个百是 ( );在加法中,调换加数的位置 ( )不变。   3.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 ( )。   4.3时 =( )分, 10分 =( )秒。   5.小明…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带来4块饼干,她不急不慢地说:“我这儿有4块饼干,让两位小朋友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两块)“有位小朋友没有吃,碰到一位小伙伴,他们把两块饼干平均分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一块)“那位小朋友又朝前走,又碰到一位小朋友,他把一块饼干拿出来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半块)——教学渐入佳境,传授新知识的火候已到,教师精神饱满,提高了声调。师:4块饼干,两块饼干,一块饼干(板书:4、2、1)这些都是整数。(举起掰开的半块饼干)请问,这半块饼干的“半”,是不是整数?  相似文献   

11.
一、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0+ 28= 70- 40= 81- 8= 25+ 7= 36- 8= 67- 6= 3× 5= 56- 5= 98- 80= 4× 6= 31+ 60= 82- 30= 30+ 60= 62+ 8= 5+ 24= 4× 3= 2+ 49= 72- 40= 5× 4= 8+ 52= 38+ 6= 5× 5= 80- 7= 60+ 20= 70- 20= 98- 9= 27+ 8= 5× 2= 3× 6= 66- 5= 45+ 5= 6+ 6= 76- 6= 4× 5= 86- 60= 20+ 39= 3× 3= 6× 5= 77- 70= 1× 6= 二、仔细想,看谁填得正确。   1.50前面的一个数是 ( ), 79后面的一个数是 ( )。   2.6个十和 8个一是 ( ), 47里面有 ( )十和 ( )个一。   3.口算 52- 5…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解题中常因概念模糊而出现错误。如:(1)“甲有20块糖,比乙多1/4。乙有几块糖?” 20×(1-1/4):=15(块);(2)“半径为4米的半圆形花台,周长是多少?”3.14×4+2=6.28(平方米)等。  相似文献   

13.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l)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相似文献   

14.
趣题四则     
1.小明和大光同算一道题:(12+x)+y=?他们都很粗心,小明忘了写括号,结果得:12+x+y=14;大光把“÷”号误写为“-”号,结果得:(12+x)-y=15.如果他们各自的计算都是对的,那么原题的正确答数应是多少?  相似文献   

15.
正这一天我讲的是乘法分配律,当讲完例题时,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做书中的简便运算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25×12=?学生埋头练习,我巡视大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完成后我拿其中两位同学做的给大家看。25×12 25×12=25×(10+2)=25×(4+8)=25×10+25×2=25×4+25×8=250+50=100+200=300=300我说:这两位同学算对了,两种算法都可以,你们是这样算的吗?是的请举手。学生们说:是!(学生纷纷举手自  相似文献   

16.
摘梨     
小明邀请刘小丽,自留果园去摘梨。小明摘梨二十一,小丽摘了九个梨。十个送给陈大妈,四个送给王阿姨。乘日下梨儿两人分,平均每人几个梨?第1 5页参考答案: 21 9=30(个),30—10—4=16(个),16 2=8(个)。摘梨@杨眉$湖南省东安县白牙市第二小学~~  相似文献   

17.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本文就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谈几点认识 .  一、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分析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维 .  例 1.解方程 (x- 1)( x- 3)( x- 5)( x- 7) =105.   解:把方程左端化成 (x2- 8x+ 7)( x2- 8x+ 15) =105,引导学生用换元法解 . 方法 (一 ):设 x2- 8x+ 7=y.(解略 ,下同 )  方法 (二 ):设 x2- 8x+ 15=y. 方法 (三 ):设 x2- 8x=y.  方法 (四 ):设 x2- 8x+ =y.  …  相似文献   

18.
通用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55页14题:“小明今年8岁,他的父亲38岁。小明多少岁的时候,他父亲的年龄正好是他的2倍?”该册教学参考书第32页写道:“这道题可以这样解答:38-8=30,当小明30岁时,他父亲的年龄正好是他的2倍。”我认为这样列式人们容易误解。因为算式38-8=30所表达的意义是:父亲与儿子小明现在的年龄之差,也是他们任何时候的年龄差。由于父亲的年龄是小明的年龄的2倍时,这个年龄差恰好是小明这时的年龄的(2-1)倍,所以算式应为:(38-8)÷(2-1)=30(岁)。  相似文献   

19.
开学不久,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课,内容是“十几减5、4、3、2的口算”。教师先复习“几加几得十几的口算练习,接着出示例题(1):“12-4=□”。提问学生:“谁能想出来12-4=?,你是怎样想的?”一位学生回答:“12-4=8。我想:4 8=12,所以12-4=8。”而另一位学生回答:“12-4=8。我想:10-4=6,所以12-4=8。”  相似文献   

20.
一辨析比较材料——直观感受分数 1.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师:(出示小明一家郊游的图片)瞧这一家子,奶奶、爸爸、小明和妹妹在郊游.妈妈因为加班没能去,临走时吩咐小明:"你是小男子汉,要学会照顾大家哦.我准备了8个面包、4个苹果,你给大家分一分."如果你是小明,你打算怎么分? 生:每人分2个面包,1个苹果. 师:奶奶想把这1个苹果让小明和妹妹分,可以怎么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